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吸虫病即日本裂体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蠕虫病之一。人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哺乳动物是该吸虫的宿主动物。从人体血吸虫病出发,常称这些动物为贮蓄宿主或保虫宿主。 (一)家畜作为日本血吸虫宿主动物的一般情况 1.宿主种类:据调查,我国能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家畜有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猪、犬和猫。其中以黄牛、水牛和猪为主,山羊、绵羊、犬和猫次之,马、驴、骡又次之。野生哺乳动物发现感染血吸虫的有刺猬、灰麝鼩、臭鼩鼱、野兔、赤腹松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哺乳类动物寄生,宿主即出现免疫反应,以维持机体的健康和完整性。但由于哺乳动物之间种别的不同,在长期进化中发生不同能力的防御感染和维护身体完整性的免疫反应,因此血吸虫在哺乳动物体内寿命的长短,应以宿主免疫反应的强弱为归依。前人已观测到水牛免疫力与黄牛不同,受感染的水牛有很早的自愈期(约21个月),而黄牛体内血吸虫寄生的时间比水牛长得多,可是还缺少文献记述。我所于1979年开始关于黄牛体内日本血吸虫寄生的生命力,在临界虫数的条件下,作了多年的观察,已取得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血吸虫病免疫机理,并为此病研制出一种有效的虫苗,首先应该获得在免疫宿主体内攻击尾蚴消耗的知识,Smithers(1982)在其血吸虫病免疫接种的综述中指出,直到如今,关于免疫动物体内攻击血吸虫感染的消耗的确实部位尚不知晓。虽然在免疫小鼠体内血吸虫消耗的两个阶段的证据已被Smithers和Gammage(1980)令人赞许地研究出来了,但他们认识到,用他们的技术只能回收到活的虫体,对虫体死亡部位确无直接证据。为此,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阳性钉螺的冰箱保藏方法林邦发(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的阳性钉螺是为研究血吸虫病的治疗、诊断、预防提供尾蚴和虫苗的重要材料,但阳性钉螺在实验室常温下培养,由于受环境(非自然条件)、生物(其它寄生虫和真...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血吸虫病地方性流行区内,耕牛常受感染。在中国曾发现有560000头耕牛受感染。而在某一地方性流行区(安徽省石马湖农场)曾以粪孵法查89头水牛,感染率为55.9%。由于耕牛在东方国家是经济上具有重要性的农畜,耕牛血吸虫病是急待防治控制的。再则,因为耕牛可作为人的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的贮蓄宿主,有效的控制牛血吸虫病,无疑  相似文献   

6.
斑点酶标株联快诊膜盒的研究与应用张雪娟,王一成,杨继宗,黄熙照(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杭州310021)血吸虫和肝片吸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锥虫和肝片吸虫能同时感染家畜引起动物极度消瘦而死亡。在血吸虫病、锥虫病和肝片吸虫病流行地区,为...  相似文献   

7.
Taylor等(1976)的研究证明,用同种血吸虫辐照尾蚴或辐照童虫免疫接种绵羊,可使其对梅氏血吸虫(S.mat-theei)产生抵抗力。该作者等1979年用同种辐照童虫苗免疫接种绵羊,证明后者对牛血吸虫(S.bovis)也能产生抵抗力。Bick-le等(1979)应用同种和异种辐照致弱童虫免疫绵羊对抗梅氏血吸虫和牛血吸虫进一步作了试验观察。但直到1985年James等才首先应用冷冻辐照致弱童虫苗免疫接种绵羊预防牛血吸虫。关于绵羊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尚未见到有关免疫预防的报道。绵羊是日本血吸虫的易感动物之一。在我国人畜共患血吸虫病的传播方面,绵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了应用日本血吸虫冷冻童虫苗进行家畜血吸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畜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中,发现在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黄牛体内寄生一种血吸虫,经鉴定确为牛血吸虫(Schistosoma bovis Sonsino,1876),系国内首次记录。 据文献记载,牛血吸虫主要寄生在牛、羊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有时也寄生在马、骆驼和其他哺乳动物,偶然亦可寄生于人体内。牛血吸虫主要分布在南非、埃及、意大利、印度、马来亚和印度支那等地,有的地区牛感染牛血吸虫十分严重,如在南罗德西亚有69%的牛只寄生牛血吸虫(Condy,1960)。牛和其他哺乳动物感染牛血吸虫病的临床衷现和病理变化,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所引起的病变很相似。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江陵县湖滩地区牛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湖北省江陵县5个行政村的水牛和黄牛,用血清学诊断法、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法、顶管毛蚴孵化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情况,并采用抽样法对调查村所属的湖滩钉螺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牛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检查阳性率为17.92%,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法检查阳性率为19.46%,粪便毛蚴孵化法检查阳性率为16.04%,5个村湖滩钉螺的平均密度为0.445只/m2。结果显示,该县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严重。  相似文献   

10.
Boctor(1987)、Janitschre(1987)、薛海筹等(1986)曾报道应用Dot-ELISA诊断人血吸虫病的研究结果。我们参考前人的工作经验,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并用于Dot-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耕牛和家兔血清中的循环抗原,效果较好,以期通过不断改进,使该方法在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1988年7、8月间,辽宁省某水貂养殖场发生了一起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传染病。有400余只水貂发病,其中100余只死亡。经临床检查、尸体剖检、细菌学检验及临床治疗,确诊为枸橼酸菌 (三)讨论 本试验结果冷冻辐照童虫免疫组绵羊的平均减虫率55.1%,差异显著(P<0.05),说明用钴60丙种射线10千拉德辐照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经不同时间(从24h至50天)冷冻于液氮解冻复苏后作为疫苗是能够激发绵羊对同种血吸虫攻击感染的抵抗力的。绵羊是日本血吸虫宿主动物之一,是家畜血防工作的一种对象,这一初步结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冻融死童虫作为疫苗是美国依阿华大学医学院李书颖教授等首先提出的,方法简单,不需辐照  相似文献   

12.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C57BL/6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2、3、4、5、7、9、11、13天收集小鼠脾组织,检测分析早期感染阶段小鼠脾中重要炎症因子的表达动态变化,观察脾不同亚群免疫细胞的变化趋势,分析先天免疫分子在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应答进程中的作用。RT-q PCR结果表明,GZMA、GZMB、GZMK等颗粒酶,CCL2、CXCL10、CXCL11等趋化因子,IL-12a、IL-4、IL-6、IL-10等白细胞介素在感染后均不同程度上调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比值一直高于未感染对照组;同时NK细胞亚群比例在感染后第5天和7天明显增多。这些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的变化可能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究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先天免疫机制等积累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可替代虫卵抗原(SEA)用于家畜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的重组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了日本血吸虫23ku膜蛋白大亲水区多肽重组蛋白LHD-Sj23和日本血吸虫SEA检测牛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SEA和LHD-Sj23作为诊断抗原对189例血吸虫病牛和92例健康牛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8%和90.5%,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3.5%和92.4%.两种抗原之间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LHD-Sj23重组抗原可替代SEA用于家畜血吸虫病的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14.
施福恢等曾应用伏基弗以10mg/kg剂量1次口服,治疗黄牛人工定量感染日本血吸虫,结果减虫率为76.3%,减雌率92.1%。为了进一步阐明伏基弗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本文应用该药两种制剂,对家兔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进行了抗虫效果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本所自繁的新西兰健康大白兔,体重1.5~2kg。 2.日本血吸虫尾蚴及实验感染:用本所培养的钉螺新逸出的尾蚴,以腹部盖片法感染家兔,每兔200±1条,感染40~45天后投药。 3.药物与剂量:伏基弗3.3%的口服混悬液,以50mg/kg剂量灌胃;5%注射剂,以30、40、50mg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研究日本血吸虫在水牛体内的存活情况,粪便排卵变化和自愈现象,揭示水牛日本血吸虫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为现场查病、治病和防病提供依据,我们接受了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下达的任务,于1979年12月开始进行本项研究,至今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到一编码血吸虫副肌球蛋白C端蛋白的DNA克隆,并把该DNA进一步亚克隆到pTrcHisA载体上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为33ku,它和纯化的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成虫副肌球蛋白一样,都能被抗曼氏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说明该重组抗原具有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抗原性,可被进一步应用于血吸虫病的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17.
用VRSj2 8、VRSj2 3和VRSj2 8+VRSj2 3对黄牛免疫后 ,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云南省洱源县进行日本血吸虫田间自然攻击 5 4d ,免疫牛的减成虫率为 3 3 .0 %~ 44 .0 % (P <0 .0 5 ) ,粪便和肝组织的减卵率较高 ,特异性IgG在首次免疫后显著增高。提示 ,用此类疫苗对牛进行大规模免疫预防 ,可减少人群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以日本血吸虫基因重组抗原LHD-Sj23/pGEX、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及SEA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分离后得到的第一峰SEA1作为诊断抗原,应用ELISA检测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绵羊血清及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水牛血清。结果显示,三种抗原用于检测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绵羊血清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8.79%、98.15%、100%,阴性符合率均为100%;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水牛血清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0%、80%、84%,阴性符合率分别为88.9%、93.3%、91.1%;三种抗原与伊氏锥虫病牛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不同时间绵羊血清,发现感染6周后均被检出针对这三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且SEA及SEA1在感染4周后即可检出特异性抗体。三种抗原的诊断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把编码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23kD抗原大亲水区多肽的DNA片段亚克隆到pGEX载体上进行表达,并用重组抗原和载体pGEX表达蛋白分别免疫了二批BALB/c小鼠,结果与未免疫小鼠和载体pGEX表达蛋白免疫小鼠相比,重组抗原免疫小鼠分别获得了57.80%~70.30%和52.63%~62.96%的减虫率,证明重组的日本血吸虫23kD抗原大亲水区多肽可诱导宿主抗血吸虫攻击感染的部分保护力。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含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SjGCP)完整ORF的核酸疫苗,评估该核酸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及其保护机制,将编码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抱雌沟蛋白基因ORF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用重组质粒pVAX1-SjGCP三次肌肉注射BALB/c小鼠,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2天剖杀小鼠冲虫,计算减虫率及肝和粪便的减卵率,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第3次免疫后小鼠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细胞因子IL-4、IFN-γ表达水平,探讨核酸疫苗的免疫机制。结果显示,小鼠经pVAX1-SjGCP质粒免疫后诱导了31.9%的减虫率,以及47.85%、68.04%的肝减卵率和粪便减卵率,与PBS组差异显著;pVAX1-SjGCP免疫组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比增加,细胞因子IFN-γ及特异性IgG水平提高,与pVAX1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基因DNA疫苗能够诱导宿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产生Th1/Th2型混合的细胞免疫反应,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