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一党独大"到"多党并立",受族群政治与"青蛙政治"的双重挤压,马来西亚政治转型进程面临政治稳定性较差的困境.一方面,族群政治固化了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现象频现,激起马来西亚国内政治反对派的持续抗争,最后演变成数波"政治海啸";另一方面,"青蛙政治"以权力和利益为导向,成为新旧政权转换的催化剂,即利用政权更迭契机左右新政权的诞生.未来,马来西亚政治转型需要破解多重矛盾,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2.
1998年"安华事件"打破了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格局,从族群政治转向超族群的公民政治渐成潮流,并形成"两线制"新格局。为应对新形势,民主行动党突破华人政党的范围,及时作出重大政策调整,提出"世俗民主"的"第三条道路"政治路线,政策重点转向促进政治民主、社会开放、扩大公民自由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号召建立一个民主、公平与福利的国家。因此,它不仅获得大多数华人的支持,而且得到相当部分马印等族群的支持。然而,马来西亚族群政治根深蒂固,民主行动党从华人政党向全民政党的转型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范若兰 《当代世界》2013,(10):56-59
2013年大选与马来西亚政治力量的分配格局马来西亚是多种族国家,其政治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种族政治,马来西亚政治机制建立在种族基础之上,宪法规定马来人享有特权,政府政策也以马来人优先。因此几乎每个政党都以特定种族为支持基础,如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和伊斯兰党,代表华人利益的马华公会、民政党和民主行动党,代表印度人利益的国大党。二是由巫统、马华公会、民政党、国大党等政党组成的国民阵线,在历次选举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长期执政,而且在国会中一直保持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席位,反对党处于边缘。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第15届大选使其政党政治出现五重变化,即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族群和多元政党制度并存、伊斯兰政党悄然崛起、东马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和最高元首虚位角色日益实权化。这些新变化折射出马来西亚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转型,其背后多重动因相互交织。马来人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反腐败进程持续深化、东马自主意识的强化和仇恨政治的推波助澜,是马来西亚政党政治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主行动党在马来西亚39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其政策主张是通过宪法手段在马来西亚建立非种族的民主社会主义型社会,实现"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尽管它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反对党,但各种因素决定了其影响和地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心所在,中国与沿线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存在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各类风险,其中,因政党轮替引发的政治风险是一项普遍的风险类型。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政党轮替风险,以及由此衍生的政策不连续、政治暴力、政府合同违约、没收、征用等次生风险,严重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顺利实施。对此,有必要对东南亚国家的政党轮替风险进行科学与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中国应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和框架下,通过拓展与沿线国家的双多边关系与合作,充分发挥政党外交的优势作用,善于运用法律仲裁手段等途径全面应对政党轮替风险及其次生风险,从而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30年是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从政治发展的宏观过程来看,这一转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经济中心主义"向"政治中心主义"转变,国家发展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从政治发展的微观角度来看,则经历了从"五五年体制"、"八六年体制"到"九六年体制"的转变;政党结构从保守与革新对立模式转向保守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及政党均走向趋同化。目前,日本新的国家发展模式尚未最终定型,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8.
欧阳晨雨 《南风窗》2013,(11):74-77
对于不平等待遇,第一代华人移民选择"随遇而安"。但是,新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对此并不认可。土生土长的他们,教育水平更高,民主理念更强,对马来人优先政策无法容忍。5月份,一场政治海啸席卷马来西亚,虽未扭转政治格局,却已撼动执政党根脉。5月6日,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选举结束.现任总理纳吉布领导的执政联盟"国民阵线"赢得国会222议席中的133席.反对党领袖、前副总理安瓦尔领导的"人民联盟"赢得89席。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分析马来西亚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客观看待马来西亚国家债务的现状,进而对其国家债务风险进行分析与判断。诚然,自2007年以来,马来西亚国家债务有所增加,债务风险有上升趋势。但是,目前其国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然而债务问题的政治化,使"债务陷阱论"在马来西亚债务问题上日益凸显。无论是债务问题上的国内政治化、债务国与债权国关系的政治化,还是国际政治化,都使该国的债务问题被强行赋予了经济之外的政治含义,对马来西亚国家发展、中马关系和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合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避免债务问题政治化,正视其本质与根源,加强同中国在经贸领域和债务治理上的合作,是马来西亚解决和防范债务问题的应循途径。当前,马来西亚当局日益表现出超越债务问题政治化的趋向。中马双方以合作促发展,不但是解决马来西亚债务问题政治化的最佳途径,也为中马两国在债务治理问题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当今大马》、《独立新闻在线》、《马来西亚内幕者》和《今日马来西亚》等新闻网站以及大量的网上论坛,正在成为马来西亚选民尤其是年轻人获取政治信息与进行政治参与的新渠道。这无疑对马来西亚政治系统的开放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是个多种族和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是马三大主体民族,分别占总人口的60%、26%和8%.历史上英国殖民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导致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上不平衡发展.马来人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华人等非马来人在经济发展上较马来人有一定优势.马来人希望维护、加强其特权地位,华人等非马来人则要求各族权力平等.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马来西亚政府大力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了市场机会,也契合了"一带一路"倡议关于互联互通的目标,中马双方在铁路建设方面合作潜力巨大。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企业在马投资铁路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主要包括马来西亚的土地征用问题、马来西亚复杂的国内政治以及来自日本的激烈竞争等。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记者 《当代世界》2009,(2):14-15,13
前不久,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总会长、马来西亚政府交通部长翁诗杰应中国共产党邀请率团访华。马华公会是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华人政党,是马来西亚执政联盟中的第二大党。翁诗杰总会长2008年10月就任马华公会总会长,这是他就任后首次出访。访华期间,翁诗杰总会长热情地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14.
政党发展是一个中性概念,是指在政治生活中,政党受内外条件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推动自身发展,并以此影响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从世界范围看,总体而言,政党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从人们对政党的态度而言,从否定到肯定再到怀疑;从一国内部各个政党自身的互动形态而言,从冲突抗衡到竞争协调;从组织形态而言,从权贵型政党到大众型政党再...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民主党政权的成立使日本两大政党制的发展迎来高潮.日本短期内再度实现两党政权轮替的可能性较小,但政党竞争在选举层面形成了主要在两大政党之间展开的格局.以2012年民主党政权的崩溃为转折点,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向极端多党化.安倍时代形成并延续的"一强多弱"政党格局或将成为日本政党政治的"新常态".进入"后安倍时代",自民党与公明党间的执政联盟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并具备长期可持续性.第一在野党的再度崛起成为难题,在野党的政治重组将呈周期性循环态势.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美国政党的衰落与复兴成为美国政治学界研究最多也是最富争议的政治现象之一。本文从美国政党衰落的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政党维度两个视角对美国学者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主要涉及政党衰落与复兴的概念、政党衰落与复兴的衡量方法、政党衰落与复兴的时间段、政党衰落与复兴的原因以及政党的"三张面孔"(即"选民中的政党"、"政党组织"、"政府中的政党")等方面。本文认为,美国政党在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并且正在试图通过国家政治权力来恢复过去丧失的政党功能。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主党执政后,日本政治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自民党和民主党朝野换位。民主党与社民党、国民新党联合组阁,取代了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出现以两大保守政党为主体的政权更迭,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两大政党轮替。大选总体上强化了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格局,但与冷战后自民党内鹰派保守势力得势不同,这次是具有自由派倾向的民主党温和保守势力占据上风。日本政治思潮出现"脱右倾化"趋势,这对日本改善同亚洲邻国的关系有利。鸠山首相对内主张建立"友爱社会",在外交方面也要发扬"友爱"精神,在巩固日美关系的同时,加强同亚洲关系,推行"美亚并重"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及历史等因素使该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上面临诸多困境。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的民族政策,以服务于国家建构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同时,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也受到该国认同政治的强烈影响,执政集团与多民族社会的政治互动让民族政策不断调整,反对党势力和宗教因素对政策演变的影响也越发显著。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通过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和缩小族际发展差距促进了国族身份的塑造,却又在认同政治的作用下导致族群界限固化,束缚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后殖民地国家需要在尊重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培养国民的政治认同、妥善分配族群利益,从而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创造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9.
德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宪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的政党体制有利于政府的稳定。战后以来,德国政党格局经历了从"两大一小"(亦称两个半)、"两大两小"到"两大三小"的发展。议会中的政党力量相对集中,朝野双方的权力分配也比较均衡,国内政治格局稳定。而《基本法》宪政体制、联邦议会中得票多数的政党执政、法治化的政党政治等因素构成了德国政治环境的典型特征。这种规范的民主和法治的环境决定了执政党必须依法活动、依法执政,这是执政党能够长期、平稳执政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宁未央 《南风窗》2007,(14):85-87
亚洲电影新浪潮的下一站,"20年前是台湾,今日是马来西亚了"。你是否曾看过一部马来西亚电影?按国籍来论,马来西亚最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导演是蔡明亮,影迷众多,尤其得到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