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结合中国古典"诗怨"传统,并运用尼采、舍勒等人的现代性怨恨理论对台湾的现代性叙事进行意识形态分析,指出由于割台、日据、二·二八事件等历史原因造成台湾政治大众在祖国认同上的某种怨恨心态.从"伟大叙事"的角度,对于国民党意识形态在台湾的失败与"本土政治"的兴起作了历史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的述体由三重述体构成.文学史的时间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空间内的一段历史时间.文学史的空间也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历史时间内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叙事的时空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即述体时空、故事时空和话语时空.文学史叙事的特点揭示了述体的感受能力和思维逻辑与文学史"四本"内在逻辑之间的关系.以及代表述体的叙事者进行的叙述与历史本身的关系.这些关系及由此而确立的相关规约.共同构成了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与文学史文本时空之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吕 《求索》2004,(11)
本文对 50年代写作的《军队的女儿》和 80年代完成的《桑那高地的太阳》进行了比较 ,以此追溯边疆文学对50 - 60年代青年支边那段历史 ,因作者所处时代、进入视角与个性不同而对同一段历史所做的不同书写 ,力求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历史、个人与集体、宏大叙事与个性写作之间等复杂关系。尤其是挖掘边疆文学因独特的政治背景与地域特色所涵纳的人文精神与艺术追求。边疆文学以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建构起自己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被遗忘了的作家群像过去用日语写作的台湾作家虽然曾接受日本杂志社主办的文学奖,但是,还有一些作家被日本的文学史和文学辞典遗忘了。他们足日本统治时代或“旧殖民地时代”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作家。中国的文学史,过去也没有提过他们。其中有吴浊流(1900—1976),他写过一部以曾在台湾、中国大陆和日本三个地方生活过,最后又不能把灵魂安定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该书为《亚细亚的孤儿》(1946年原书名为  相似文献   

5.
侯方峰 《求索》2013,(9):87-89
历史叙事写作在西方史学史中曾占据中心地位.但在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这一写作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叙事体复兴的趋势,但相关争议远未结束。本文分析了历史叙事边缘化的理论背景:史学科学化对其“求真”“求规律”能力的质疑.并简析了后现代主义历史理论对历史叙事独特价值的发掘,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历史叙事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写作模式,可以与分析体的历史写作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6.
台湾出版界认为,90年代一个重要的出版特征,将是中文读书世界从分裂中再度彼此渗透.过去数十年来,使用中文的读书人,大致各读各的书,各唱各的调,彼此的思想线索、感情投射,甚至用语句法,都有了明显的差异痕迹.80年代末期开始的相互渗透现象将成为90年代的重要生活面貌,人们将加速交往,把彼此的环节扣起来——到那个时候,可能就没有“大陆作家”、“台湾作家”这种区别.只要有一个编辑构想(出版构想),写作来源将从所有使用中文写作的人口上考虑,不管他身在大陆、台湾、香港——到那个时候,也可能无所谓“大陆书”、“台湾书”.一个身在台湾的作家可能在大陆出书,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7.
张炯 《台声》1996,(12)
朱秀娟女士是台湾作家中有特色的一位.她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她特别关注女性的命运.她迄今创作小说、散文二十多种,且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她的长篇小说《女强人》不仅荣获1984年中山文艺奖,而且连续多年成为台湾的畅销书.关于她的创作,大陆学者撰写的多种台湾文学史和小说史,都给予相当地位.因而可以说,她的名字对于关心台湾文学发展的祖国大陆广大读者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8.
金华 《求索》2008,(6):168-170
文学史的撰写存在着一种遮蔽现象。要全面认识文学史,就必须分析这种遮蔽机制,而这一机制涉及文学史的容量、信息量;也涉及文学史书写者自身的素养,诸如文学理论观念之文学观、文学史观,撰写时的叙事同一性特征;还涉及外界的隐含的限制因素,如伦理、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现代女性写作历经“家庭突围”、“权职突围”、“身体突围”三种相互承接、不断超越的境界,这种过程推进了中国女性逐步走出男权话语遮蔽、把握其独特历史主体地位的发展,并彰显出女性在新感知方式下自由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的某些思潮脉络在当代大陆文坛其势不彰,或断续小整,在台湾却延续下来甚至有较大发展,因此缺少台湾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将是脉络断裂、残缺不完整的。本文梳理了"一民主义文艺"、"自由派"和"人的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等在当代台湾的延续和发展,认为将它们纳人研究视野和文学史书写中,才能勾勒中国新文学诸多思潮脉络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完整图像,并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得以全面地呈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初期文化民族主义的大背景下比较了章太炎与连雅堂的语文思想,指出了章太炎"以国粹激动种姓"的语文思想与连雅堂"发扬种姓"、"继绝存亡"的文学观的相同思想背景,并结合大陆与台湾语文运动的具体语境分析了章、连二人与大陆及台湾新语文运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出草”:一个猎头习俗的文学社会学旅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草”猎人头,是一种消逝了的先民习俗,并非台湾原住民独有,但对“出草”的书写,却是台湾近代以来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出草”在战后台湾文学中被呈现的面容,或诉说了几百年间原住民族的生存、抗争历史;或寄托着知识者缘少数族群问题进行的社会批判与反省,甚而,对萎弱的现代人格之出路的想象;或在当代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的背景下,成为某些主流论述——譬如多元文化主义——的注脚。本文追寻“出草”的文学旅程,一以探求战后知识者响应其时代、探寻思想出路的多重样貌;一以理解台湾的文化生态与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殖民地台湾新文学中文作家的文化想象形态为分析对象,探讨中文文本对特定文化对象的认知状况和认知态度,从中文写作的“日本想象”和“台湾想象”入手,考察想象重心的转移和想象形态的变化。“日本想象”从单一组织直接民族冲突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对殖民社会制度的质疑;“台湾想象”在悲苦民众形象之上增添了对民族性格和知识分子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文学叙述中妓女形象谱系与话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妓女形象成为一种隐喻,一种表达思想意识、建构社会性别身份的媒介.人们通过对妓女形象的认知和想像来表达他们对民族现代性、社会关系和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命题的思考,以此建立自我想像,寻求自我认同.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精英知识分子笔下的妓女形象作-个谱系来考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和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等问题的讨论",检视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身份对妓女话语系统建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岸青年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台湾研究的热点。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塑造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取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影响,两岸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美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编撰者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大相径庭的表述,从而造成两岸青年学生对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取向。本文通过对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南一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美国"形象的比较,指出其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阐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语言、文学、历史、神话为考察重点的文化认同讨论,在学界是热门话题。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台湾文化认同改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日据时期旅行文学研究在台湾方兴未艾。台湾文论界通过对旅行日本、欧美、中国大陆的不同游记的论述,探讨日据时期台湾人身份认同的暧昧两难。台湾社会特殊的历史际遇造成其现代性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宏观层面和证券产业层面选取衡量证券业竞争力的指标,并运用历史数据对两岸证券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大陆证券业在宏观发展环境、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台湾金融市场和证券业的成熟度、市场集中度高于大陆。由于两岸证券业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互补性,两岸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优势互补、获得双赢。两岸证券业在市场互通、机构和监管合作领域存在很大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