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某县法院在审理王某等四人诉县公安局撤销对其治安处罚决定的行政诉讼过程中,法院主动告知原被告双方可以和解。有人认为,法院积极运用协调、和解方式化解行政争议,促进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相互理解沟通,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与行政诉讼的功能和作用不符,且法律明确规定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诉讼案件台适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从全国范围来看,行政诉讼撤诉率极高,这与法院大量运用和解方式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笔者认为,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诉讼案件很有必要。行政诉讼案件中和解不等于调解。根据诉讼理论,调解与和解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调解主要是民事诉讼中的制度,是在法院主导下,当事人双方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解决纠纷的活动。法官主宰、控制和支配  相似文献   

3.
杜云 《公民导刊》2013,(8):45-45
<正>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笔者认为,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不妥,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相违背,也与行政诉讼的功能与作用不完全相符。某县公安局对王某等人的治安处罚决定属具体行政行为,这个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不能以"和解"来断定,必须经过法院审查,要么合法,要么不合法,没有和解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正>法院提出以和解方式解决行政诉讼案件有法律依据,且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笔者认为,法院可以采用和解方式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该条规定,赋予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和解等方式协调处理行政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5.
<正>虽然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和解"不同于"调解"。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好"度",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争议未尝不可。"和解"不同于"调解"。"和解"是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也指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  相似文献   

6.
张运萍 《前沿》2009,(1):153-155
我国最新的司法解释确立了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并且规定了和解的法律要件,对行政诉讼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和解行为进行正式的法律规制。然而,现行行政诉讼和解制度仍然存在体制上的缺陷,需要构建科学的行政诉讼和解机制以便公正、高效地化解行政纠纷。  相似文献   

7.
朱文林  张锐 《人民论坛》2010,(11):88-89
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由于具有纠纷化解功能、与民生保障联系密切、能展现开放合作精神而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为进一步优化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应修改《行政诉讼法》、确立协调和解制度,明确自愿合法为协调和解基本原则,合理设置协调和解范围,完善协调和解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8.
田宪刚 《前沿》2010,(8):108-110
和解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新时期结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高撤诉率,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必将在审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由于具有纠纷化解功能、与民生保障联系密切、能展现开放合作精神而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为进一步优化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应修改《行政诉讼法》、确立协调和解制度,明确自愿合法为协调和解基本原则,合理设置协调和解范围,完善协调和解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10.
比较法视野中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 《求索》2008,(7):129-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除行政侵权赔偿诉讼以外,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反观我国审判实践,禁止调解在“案外和解”中被悄然规避。自行政审判以来,行政案件撤诉率长期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非正常撤诉的现状为行政诉讼立法所始料不及。审判实践中,大量行政案件是原被告在法院的默许甚至动员下通过“庭前调解”协商解决的,只是最后以撤诉的合法形式来掩盖“案外和解”。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ADR的国际惯例也使我们有必要对“公权不可处分”的理论重新审视。“案外和解”这种“异化”了的纠纷解决方式日益增多,且为原被告及法院所接受。调解的“现实需要”,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禁止调解制度的现实失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树民 《前沿》2005,(10):126-128
在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是否有必要成为行政诉讼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行政诉讼单纯裁判的弊端、行政诉讼调解的功能优势、行政诉讼司法判决与和解的功能互动与互补、行政审判实践以及行政法理论的发展等方面探讨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和解体现了当事人双方对各自权利一定限度的处分,突破了传统理论中行政职权不可处分的绝对性。在行政类型中出现服务行政的背景下,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内在要求,使得行政诉讼和解作为一种行政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社情舆情     
《今日海南》2013,(5):29-29
民告官,异地审4月1日起,海口市龙华区法院与美兰区法院管辖的行政诉讼案件将实行交叉管辖,试行期为一年。此举在海南开辟了"民告官,异地审理"制度先河。在这一年内,龙华区和美兰区法院的立案窗口将免费提供有关试点工作的宣传和释明材料,便于公众了解试点情况;当事人向原管辖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告知其向现管辖法院起诉。推行行政诉讼交叉管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对法院判案的干预,降低或者避免相关案件的外部干扰,为法院独立审判提供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认定、复审的司法活动.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是否存在法律适用,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如何进行审查,以及依据哪些法规范进行审查.当提出上述疑问时,便会思考行政法法源与行政诉讼依据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法源在行政诉讼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映出不同的法规范对法院产生不同程度的约束力.据此,基于"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的反思会衍生出法源、行政诉讼复审依据以及司法约束力等论题,有必要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加以重述,方能有助于准确理解我国行政诉讼的本质特点,进而明晰我国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对行政机关的规范适用进行司法复审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法制博览     
不服拆迁裁决可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法院将不再受理。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有不少读者感到疑惑。最高法院一名法官说,拆迁引发的纠纷逐年攀升,一些拆迁部门向法院起诉要求强行拆除,引发很多矛盾。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认为,法院不应当直接受理此类民事案件。拆迁单位与拆迁户达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行政法理论认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主要是复议前置与选择主义两种模式,本文提出了另外一种衔接方式,即为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倒置(诉讼——复议)模式,试图解决现实中不合理具体行政行为因为法院的受理之后又被驳回起诉的行政纠纷,能有一个救济的渠道,以期能给相对人的权利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王娟 《公民导刊》2011,(8):22-22
目前,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旁听并评议法院庭审。有人认为,评议法院庭审有干预司法个案之嫌,有损法院独立审判原则。但有人认为,组织人大代表评议法院庭审,有助于推动和提升法官庭审质量,促进公正司法。可否组织人大代表评议法院庭审呢?请看本期争鸣。  相似文献   

18.
杨飞 《重庆行政》2007,(3):71-73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是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这一对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关系,集中体现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上;二是纵向关系,集中体现为法院对进入司法程序的行政行为介入和评判的纵向范围,即司法审查强度问题。合理的行政诉讼审查强度如同宽窄适度的受案  相似文献   

19.
各地动态     
云南省人大通过决议加强行政审判日前,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全省行政审判工作的决议》,要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支持法院依法办案,为法院审理“民告官”案件提供强有力后盾。云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金康说,《决议》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要从源头上减少行政违法行为的发生。对已发生的行政诉讼案件,要积极应诉,支持法院依法办案;法院的生效判决,必须坚决执行;法院的司法建议,必须认真对待;对干扰、抵制法院办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行为,主管部门要严肃查处。(陈娟)效益审计写入地方立法武汉首次对全部政府投资…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九九年,杨某不服某劳动部门劳动仲裁决定向同级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因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复议机关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杨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受理了此案,并开庭进行了审理,最后作出判决,维持行政复议机关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此案在复议机关引起较大反响,对非前置性的不予受理决定,能否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不应该受理?笔者就此谈一点看法。有关行政复议作出不予受理的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