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5,27(6):54-6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公平社会,始终是人类和法学家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理想。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其迫切需求,才促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即调整论开始在中国法学界诞生、成长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注意从培养校园人的人文情怀,人际关系的和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注意从培养校园人的人文情怀,人际关系的和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不同性别的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平等、有序、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女性犯罪数量迅速增长,不仅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上下正齐心协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通过认清和谐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升和谐校园建设所需要的素质,并重视构建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构建校园和谐氛围等,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现代行政法与和谐社会具有平等、诚信、法治、公正与效率等共同的理念形态,行政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融合,为现代行政法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平衡论是现代行政法的基础理论,现代行政法在政务和谐、经济和谐、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并主要通过立法、程序规制、救济与监督、职业伦理规范等方式来进行调整和实现。  相似文献   

7.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用新型价值观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作者行文的主要思路,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晓东 《河北法学》2007,25(10):75-78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以"求善"、"践仁"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其中,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奠定了和谐社会的观念基础,贵和尚中的伦理观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保障,贵义贱利的伦理观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支撑,天人合一的伦理观是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传统的伦理文化进行科学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心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它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和谐社会心态的塑造需要借助道德调控的力量.道德调控既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有效手段,也是塑造和谐心态的重要保障.确立道德调控的目标体系、运用多种道德调控手段、构建良性的道德保障体系、加强道德调控的法律规约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的重要策略.尤其在社会公德方面,把"道德的应当"转化为"道德的必需",以强化民众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增强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培育和塑造美好和谐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几千年都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党中央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我认为这里的"和谐"两个字不仅仅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主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个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能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执政理念和执政哲学的根本性转变。人才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笔者试从人才工作这个视角来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谭观秀 《时代法学》2007,5(4):97-99
和谐社会即是法治社会,它的建设已成为法治文化的价值目标、生成条件和实践舞台。作为法治文化的人本检察观,有着科学的内涵和重大的时代意义,其要求法律更加注重对权利、自由等价值的关爱,把尊重人格、合乎人性、保障人权贯彻到检察工作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取向、制度保障和素质支撑。真正把握和践行好和谐发展视野下的人本检察观,同时要求法的价值随之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13.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党中央及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法律意识通过立法、执法、守法完善法律的内容,使传统社会的法变成和谐社会的法,法通过调整不同个体、群体、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群际、地区关系,形成相对和谐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陪产假”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陪产假"作为一个实践中并不广为人熟知的名词和法律制度,一直以来并没有为男性职工所积极追求、为用人单位所严格遵守。"产假"之外,在女性分娩期另赋予男性合理期间的"陪产假"不仅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和谐稳定,而且对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文明发展皆具有重大意义。剖析"赔偿假"制度的内涵属性、法理基础和实在法的规定,旨在提升"陪产假"制度的效力位阶,与"产假"制度一起,共同促进代际亲昵、家庭关系和谐以及社会关系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伟迪 《时代法学》2008,6(2):43-51
我国经济、立法、违法犯罪都在高速增长,说明我国法治存在重大偏差。三高态势的背后是法治的三大难题:社会心理和社会制度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公民,人性误解成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因制度原因部分公务员蜕变成官僚,官僚成为最大的反法治群体,官僚跋扈是我国法治肌体的最大毒瘤;某些法律条文粗糙。应从人性平等到人权平等、强化权力制约机制、精修法律三个方面来化解难题。  相似文献   

16.
社区警务是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在警务实践中的折射。社区警务体制以和谐警民关系为内核,要求警察主动依靠民众、服务社区、提前预防犯罪。当前的社区警务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弊端,社区警务理念与实践脱节、体制上存在欠缺等。在社区警务建设的渐次推进过程中,须培育起全警警务理念、主动警务理念和民生警务理念,并着力解决警种联动、警社合作和目标管理考核问题。社区警务建设离不开警察职业素养和执法权威的内质支撑,须以民为本,型塑警察职业素养,提升警察责任心和使命感;培育社区民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重建警察执法权威。  相似文献   

17.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所需的法律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平衡协调”的特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精神是一致的。这一特质及其“综合性”的特点,对于解决或缓和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并使之形成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亦可由此对经济法的作用、地位、与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权的法律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冬梅 《河北法学》2007,25(10):79-82
和谐社会应当是依法保障人权的社会,人权不仅需要法律保障,更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因此,有必要从立法、司法等方面完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当性是制度赖以发挥积极社会效用的基础,科学确定价值取向是制度赢得正当性评价的前提。确定价值取向,需要综合衡量制度所涉各方主体的利益需求。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内涵,它不仅需要合乎刑事司法的价值目标,而且也需要保持与环境的协调,实现内部利益关系的和谐。我国被害人补偿制度应当充分体现"调谐国家与国民关系"、"均衡刑事相对人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