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选择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是个人在自己面临的各种可能性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活动.道德选择是内外自由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的心理机制是道德判断力和自我意识.通过对道德选择的流程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道德选择的具体过程.道德的两难选择则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的表现,有着不同于一般道德选择的内涵、特征及其作用,它是人们处于两种冲突的利益关系之中必须作出行为决断的选择.道德两难选择也意味着在个体面前发生了两种利益冲突,二者必选其一.个体可以通过增强平衡机制处理道德选择中的冲突和矛盾.  相似文献   
2.
自我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与现实基础.研究表明,自我和谐是心理和谐一个方面,当前中国人主要将其理解为一种与生活、工作、个性、情绪相联系的主观体验.和谐社会中的自我和谐应是基于内在人格与价值观念两方面的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400多位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诉求,重点分析了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政治诉求途径、政治诉求途径的基本状况,并对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试析心理学历史编纂学的内在说和外在说马向真心理学史家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对立的倾向,诸如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厚今说与厚古说,内在说与外在说,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等。心理学史家如何处理这些倾向,会影响和决定他们怎样编写有关的历史。因此,每个心理...  相似文献   
5.
张雷  马向真 《前沿》2011,(21):18-21
良心是直接确定性的精神,良心的真理就在它自身,良心以其直接性消弭了道德世界中的对立与混乱,使自身达到与普遍道德意识的直接等同。但良心作为普遍物却陷入了抽象极端性,良心为了维护自己的纯洁性而害怕行动,使良心成了静观的优美灵魂,优美灵魂只静观不行动,即知与行的分裂导致了伪善。由于在自为状态下,出自良心自身的行为具有特殊性,但它又坚持自身是与普遍物一致的,也导致了伪善。  相似文献   
6.
在南京、南通、宿迁5所小学中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449名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了解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与社会支持的情况,并比较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以及此三种变量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自我意识无显著差异,自尊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流动儿童在幸福与满足方面与男性儿童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儿童自我意识以及分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在性别与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自尊、自我意识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科学不只是事实和公式的汇集,它更是处理经验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科学”一词可以被适当地用作动词,指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即根据一定的假设和使用某些技巧去处理经验。贝尔纳指出,“科学的历史相当长,在这历史中它所经历的变化又相当多,它又和其他社会活动相联结,因此,企图成立定义的尝试尽管很多,但只能多少不完满地表示出整个生长过程中某一时期所存在的形相之一,而且往往是一个不重要的形相”。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哲学的视阈中,作为精神结构的社会心态,其和谐体现为在"道德世界"和"伦理世界"中预设着的一种精神本性的统一性,即个体自身、道德与自然、特殊与普遍、个体与实体之间的统一状态及其应然关系.如果把实体与个体关系中两者的位移与置换看作是伦理世界中"精神性"心态结构的第一次异化与裂变,那么,在道德世界中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以及动力机制中道德自我意识执着于某种"自然性"则是伦理精神和社会主体心态精神结构的现实性异变.因此,现代性社会心态失序根源于以"自然规律"僭越"道德规律"、以个体本位理性取代"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精神".基于此,本文揭示了社会心态结构与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建构中的一些现代性难题的内在相关性并为社会心态的调适提供某种可能的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的自身意识理论在实践哲学中所导致的两个根本困境在于:"人格同一性"或道德人格危机与"意志自由"的失落,这构成了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域;康德以"纯粹自身意识"与"经验自身意识"的区分以及一种"非对象性"的自身意识建构人格同一性的最终根基.然而,根本上内在于康德形而上学中的"反思模式"无法避免自身意识的"循环困境"而未能在理论哲学领域中解决自身意识理论的自反性而导致的自我"实存"问题与自我"非实体性"之间的悖谬与对立,从而敞开了进入先验自我的"形而上学一实践性"入口,而这种实践性必须基于对人类自由的理解,在这样的理论进路上所伴随的正是自身意识到人格的概念运动.  相似文献   
10.
马向真 《前沿》2004,(8):183-185
皮克马利翁效应是罗森塔尔在教育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 ,指角色期望产生的正效果。本文把皮克马利翁效应推广到管理领域 ,试图从多种途径探讨皮克马利翁效应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可以增强对部属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