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实 《学理论》2010,(14):202-204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信息共享,信息获取途径多样,信息获取打破了传统的不对称状态、冲击着传统的权威感,但是也给个体信息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新挑战。隐性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因此,开发隐性德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本文分别从隐性德育课程、同辈群体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网络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学校隐性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高校德育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学校永恒的课题,讲求道德的学校同时也是高效能的学校。高校德育课是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设计的课程,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加强课程的时代内容,并进而成为学习型课程。为此,高校德育教学必须转变为价值性道德教育,从传统的单向道德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把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广泛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3.
高校制度文化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途径,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确保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戴淑君 《学理论》2010,(14):184-185
社会转型时期不完善状态使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受到冲击,道德世俗化和多元化使高校德育缺乏共同认同的道德背景和道德氛围,教育的重知主义倾向问题的存在,使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从文本到人本、结合和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优化德育人际环境等途径,探讨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作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重要途径的家校合作德育,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共识困境,德育功能无法充分彰显,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本文尝试紧扣学生主体性、系统规划性和价值导向性三原则,从畅通渠道、充实内容、优化环境三方面提出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道德典范可以把道德行为具体化、形象化,具有促进德育的功能。但是从康德先验哲学角度来看,道德模范不具有伦理价值,甚至对德育还有反作用。康德的实践理性观点是一种元伦理学观点,尤其适用于已经具有形式思维的大学生德育。因而,有必要分析康德论证的合理性,并对大学生德育中的道德模范的价值重新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10)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良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在人的价值方面,孟子提出"天爵"与"良贵"之说;在人格修养方面,孟子提出"大丈夫"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人学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角度,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郑亚男 《学理论》2013,(11):277-278
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条件、要素,也是德育过程形成的行为中介,在道德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所以说,对于小学生在道德情感培养上的缺失需给予特别的关注,从而整体平衡道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达到和谐统一。从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期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知”与…  相似文献   

10.
德育模式就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当代西方对德育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四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德育模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应深入认识和研究西方的德育模式,提高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高校的领导干部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者,他们能否坚持先进的道德标准,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思想道德风尚。在新形势下,面对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以及部分师生员工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高校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信守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方面,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统一,知行统一。要以广大师生为本,深入实际,了解、研究并解决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加大对德育教材开发以及德育设施和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德育教师、政工人员学习进修、评聘职称、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社会氛围。实践证明,只有领导干部重实干、出实招、求实效,规范施政行为,才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中为广大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2)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教育,另一种是隐性教育。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显性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隐性教育来弥补其缺陷具有其必要性。本文试图从物质、互动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程颐和程颢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因人施教、蒙正于养等德育方法,更是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特征与过程。这些德育方法不仅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形成起推动作用,也对当今德育具有可借鉴的价值。在分析二程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对当前青少年道德失范现状进行剖析和反思,并由此提出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准的建议如下:掌握知识;重视启蒙教育,防患于未然;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的挑战与个体道德能力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理论探讨》2005,(4):171-172
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个体道德培养遭遇开放环境、文化继承目标、技术主义等方面的挑战,为此需要加强德育对象的研究、德育层次研究和德育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宁晚枚 《学理论》2009,(5):38-39
德育的合理张力在于理性与感性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在不断总结、借鉴和整合理性德育和感性德育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把道德灌输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式、德育评价诸方面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戴恩湘 《学理论》2010,(13):252-254
高校的有序运行,离不开道德的导向性、调节性、激励性和辩护性等价值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在道德管理、师德建设、学生德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阻碍了和谐高校的构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增强管理中的道德性,实践以德治校的和谐校园理念;强化师德意识,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营造健康活泼和谐的道德校园。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资源配置现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英 《学理论》2010,(18):227-228
隐性德育资源作为德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轻视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严重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新突破,必须注重学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杨贤江的生态德育思想非常丰富。就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来说,中国近代"政治内生态"的分化性、中国近代"政治外生态"的"弱肉强食"性分别是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形成的现实因素和外在动因。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主要包括:"全人"标准的生态德育思想、"众善"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道德环境论指导下的生态德育观、"团体合作论"视角下的生态德育思想等几个方面。研究杨贤江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丽娟 《学理论》2012,(18):98-99
隐性德育方法是指将德育目的、内容、主题等隐藏或渗透于环境、文化、交往、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在提升其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内容丰富的春节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调节关系、鼓励精神等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在春节期间",说教"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感染教育可成为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1)
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和普及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使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代高校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教育,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效果,应从合理构建课程模式,创新课程内容,拓展课程实践平台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