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强 《传承》2009,(18):134-135
老子的"道"不同于古希腊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将"宇宙"理解为万物,而万物则是由无差等的、全息性的"道"来表征的,因此,"道"就具有了符号学意义。从符号学维度来理解《老子》文本是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导出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中"鲲",包含有小(鱼卵)和大(鲸鲧)的双重含义,这对矛盾的含义在庄子思想的观照下,具有代表了阴阳的生命力,并在鲲意象中如阴阳两极一般互相涵化、包蕴一体,以无形之小(阴)和无形之大(阳),总括宇宙、周流不息,从而使鲲成为道和万物之原的象征.同时<庄子>以"鲲"发端,以这一意象对道的完美阐释内涵,消解了整部<庄子>的言说,构成了一个庄子语言观下的终极反讽.  相似文献   

4.
道论思想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画道是道的分蘖,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宋朱熹继承北宋五子的儒学思想,将儒学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儒学成为极具思辨性的学说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乃是宇宙的本体,"理"与"气"合而化育万物,宇宙万物莫不有"理"。"性"亦是"理",未发为"性",天命之谓;已发为"情",性之用;"性""情"统于"心"。为学要穷理,穷理而致知,致知而力行。力行须依"理",乃圣贤之道。  相似文献   

6.
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宇宙万物和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道教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后 ,也作为万物的本体内在于万物之中 ;基督教生态神学认为上帝既创造了一切 ,也存在于创造过程和被造物之中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无论是“道”化生的人 ,还是“上帝”创造的人 ,都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基督教的上帝被奉为宇宙间至上神 ,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道教关注的中心 ,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何种语境下把握现实,技术、资本作为"超级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景观",但要正确理解两者的"互动逻辑"却绝非易事,它需要突破人类"底层思维"的局限,需要跨学科基础上的另一场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理解和塑造势必要提升到更高层次,那么,突破认识论的难点,深入理解"超级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就要依托先进的自然科学,引入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的大历史视野,在更新人类学叙事过程中,辩证地发挥"政治权力"与"超级权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6,(6)
不少学者认为《庄子·天下》篇"道术"是一种把握宇宙人生的学问,或者是研究怎样实现人的精神超越境界的方法,即往往把"道术"当作探索"求道""得道"的某种方法途径来理解。审慎地考察,我们会发现"道术"属于以"道"之精神境界为宗旨,用"道"来指引社会人生因循自然、顺应天然的应用研究。"道术"应当是讨论"化道"之用的"用道之法",而不可能是"求道之术""得道之法";与之相应,"方术"则因为天下之人"各为所欲焉而以自为方"导致忽略甚至背弃"道"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诚信乃宇宙的运行规律,日落月升,寒往暑来,四时运行,序而不忒,自然之诚信也。作为万物生灵的人类,更应该坚守诚信之道。因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保持和谐关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陈作飞  范毓周 《求索》2010,(4):227-229
大衍筮法是典籍保存最早的关于《周易》的筮法。数字卦与《周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衍筮法是损益数字卦筮法而来的,是哲学时代到来的先声。大衍筮法其实就是宇宙生成论,易学的哲学思辨正是从这里出发。从大衍筮法推知天下变化之道。由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来演绎天道人事的变化过程,由经卦重别来体现万物时态,于神秘中达到透彻认识。因此,本着大衍筮法来理解《易经》,尽管形式上依然是占筮,而哲思已充斥其间,成为占筮外衣下的主要内容。不理解数字卦和大衍筮法的损益关系,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容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庄子以"道生万物"为逻辑起点,将"物"定义为由"道"而生的万物,万物之于"道"均为统一的"存在"或曰"有",故万物等齐,无所谓贵贱。物之贵贱不过是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凭借其自主能动性垄断评判资格,并依据一定衡量标准对分以高下的对立概念附着其身的万物做出的主观判断。而在庄子看来,这种贵贱之判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庄子之"物无贵贱"思想使平等关系在"物"的最大范围内得以确立,破除人类中心格局之余,为个人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提供了一种相对主义视角;但相对主义的认识方式却使其陷入了怀疑主义,并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在彝族人的宇宙观念中,虎是万物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神君.  相似文献   

13.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以"德"来蓄养之,但"道"和"德"的生成和畜养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且事物又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都要回归于"道",万物的这一过程就是"法自然"。但老子的聪明之处是,他又用"知常曰明"来弥补其循环论的不足,"常"就是规律,并认为"知和"与"复命"就是"常"。所以应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和谐与回归自然,这就是老子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道”蕴涵了生命美学精神。本文从道是“一”,道生万物和美及其法则“无为而无不为”几方面来阐述它的生命美学思想。这些思想认识是来源于其对古代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相似文献   

15.
"一"义略谈     
陈新义 《前沿》2003,(2):114-116
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一"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探求,认为"一"是万物的始基.本文从"一"的概念、"一"的万物之源、一致统一、公正无私的涵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人应遵循"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张丽苹 《求索》2012,(3):125-127
韩非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人们历来重视他法、术、势的一面,对其"德则无德"的形上道德问题较少关注。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还是判断是非的纲纪,而"道"成就万物的过程即是一种"德";就万物而言,依循"道"成就自身,是一种获得,这样,"道"、"德"、"得"便相通起来。具体而言,"德"是"道"润滑万物的一种外显形式,并体现在韩非"义"、"礼"、"法"的德论思想中,正确认识韩非的这一思想,无疑对我们认识法家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争与处下     
靳怀堾 《中国减灾》2012,(7X):50-50
<正>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本来老子的"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道无水有,故几于道"(王弼《老子注》)。但水又与其它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心道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为宇宙万物之本体,世界变化之根源,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在察赋自然生命之后,能将人类的生命精神,道德理想,艺术价值扩展到宇宙,使整个宇宙成为备有美、善的价值世界。生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观照,艺术是人的心灵表现,这种表现不是凭空而起,而是受外界刺激的结果。所以,从本质上说,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对自然状态的"心"的体悟。另一方面,表达形式也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然,艺术的本质是成于"心"、源于"道",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首先应该立论于艺术的本质内核,这才是现代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浅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一种为社会确立秩序和价值的学说,包括"礼"、"名"、"仁"。道家思想是一种认为世界本质是不确定和富于变化的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本,即"自然"、"无为"、"谦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对立又统一,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交相互用,彼此互补。  相似文献   

20.
李志强 《传承》2013,(4):78-79
研究者对张载"太虚"的理解不尽相同,"气本论"和"太虚本体论"的争论之处不在于"太虚"是否存在,而在于"太虚"是否等同于"气"。然而,从张载的原著中不难看出,"太虚"与"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混同。在张载那里,"太虚"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存在场所,是至静无感、无形实有的永恒存在,是人类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