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法庭内外》2008,(10):55-55
今年7月,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和区司法局联合举行了丰台区法院诉前调解室和丰台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揭牌仪式。丰台区法院与区司法局联合设立了丰台区法院诉前调解室和丰台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并开展了诉前调鳃工作。两个调解室既分工又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2.
《法庭内外》2010,(5):55-56
一是审判工作与多元化纠纷解决相结合。即,完善诉前调解机制,明确辖区内招商引资引发的群体性纠纷等7类诉前调解案件类型,探索诉前调解量化考核机制,建立完善与人民调解组织有机对接的诉前调解模式。同时加大对相邻关系、亲属间财产纠纷案件、婚姻家庭案件的调解力度,促成当事人消除积怨,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3.
法律援助诉前调解,是指法律援助机构对受理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指派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在查明事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说服受援对象及对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并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规定,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纷争的活动。按照调解人员的身份属性,法律援助诉前调解分为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主持的调解和律师等社会法律服务人员主持的调解两大类。笔者本文所称的法律援助诉前调解,仅指前者。  相似文献   

4.
信息11则     
《人民调解》2023,(8):59-61
<正>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诉前调解中委托鉴定工作规程(试行)》202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诉前调解中委托鉴定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对进一步落实《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规范诉前调解中委托鉴定工作作出规定。《规程》提出,在诉前调解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劳务合同纠纷、  相似文献   

5.
汪性国 《法制与社会》2012,(31):295-296
诉前调解是当事人将双方的纠纷交付到法院之前,由法院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进行的调解。引入诉前调解是有必要的,诉前调解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重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调解类型大致分为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就是我们所说的诉前调解,即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我国诉前调解的兴起和广泛的试点以及多年来的实际应用,无疑都发挥着"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方便、高效、快捷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立法并未对诉前调解制度加以明确规定,这使得"诉前调解"这一解决民事诉讼的方式在应用于实践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指出加强立法、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无疑是解决现阶段诉前调解方面存在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诉前调解制度在事实调查、诉讼成本、案件范围、法院权威性、调解人员素质、弱势当事人处境以及调解与诉讼关系等方面存在困境,其出路是分离诉前调解制度、赋予当事人程序处分权、提高调解结果的执行效率、明确诉前调解的案件适用范围以及改进调解人员的组成等。  相似文献   

8.
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诉前调解制度已经越来越多的适用于法院实践.自实践以来,由于其便捷性、及时性、低廉性等优点,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诉前调解制度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本文拟从诉前调解制度的基本理论、现实意义、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突破创新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对完善诉前调解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诉调对接的机制与功能分流导诉——优先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诉调对接机制以分流导诉为前置,优先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基层法院通过详细调研和经验总结,预先设定了适宜分流进入诉前调解程序的纠纷类型。适宜以调解解决的纠纷应具有以下特点之一:多发性;私人性但同时  相似文献   

10.
周晨 《法制与社会》2011,(25):107-108
诉前调解随着中国当前诉讼大幅增长而产生,如何更多的利用诉前调解解决纠纷,如何进一步吸取美国ADR制度中的精髓来优化我国目前的诉前调解体系成了摆在法院的一道难题。本文就美国ADR中的早期中立评估机制为切入口,分析了其基本程序、优点、借鉴之处,同时结合了作者在法院立案庭的五年的工作经验,将早期中立评估机制在目前我国的诉前调解体系中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1.
“诉前调解”.对熟悉我国调解制度发展轨迹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末遍地开花的“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为追求快速结案的效果曾经运用过这一形式:90年代初,它又发展为法院主动派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清理诉前债权,召集债务人并主持调解的一种制度,后因违背不告不理的司法规律而为人诟病。  相似文献   

12.
今年初,大荔县人民法院在渭南市基层法院率先推也诉前调解新举措,成立了“大荔县人民法院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中心”,诉前调解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网络,解决了法院诉讼调解与基层人民调解的“无缝衔接”问题,大幅度提升了案件调解率,降低了诉讼率,减轻了审判工作压力,实现了化解矛盾纠纷、案结事了、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得到上级人民法院和县委、人大、政府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诉前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在民商事案件立案审查时,认为该纠纷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经由当事人同意暂缓立案,而将案件转交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纠纷进行调解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诉前调解有着方便、高效、节约司法资源等优势.然鉴于我国立法目前并未对诉前调解制度加以明确规定,该制度在应用于实践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诉前调解制度的实施背景、以及该制度较于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劣、及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并尝试就该制度的完善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莎莎 《法制与社会》2010,(20):118-119
随着民事纠纷的不断加剧,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弊端,机制创新已成为人民法院无法回避的课题。当纠纷已到达法院,在正式进入诉讼阶段之前,探索在法院的主持或参与下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法院附设的诉前调解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法院附设的诉前调解制度的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完善与和谐社会相互动的诉前调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王阁 《政法论丛》2014,(6):104-111
通过搭建“强制调解的主导者”和“强制调解的适用阶段”两个维度所形成的框架,可以对强制调解进行类型化分析并提炼出四种模式。一国或地区选择何种强制调解模式,要受到程序正义理念、传统法律程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我国实际,未来有必要引入司法性诉前强制调解模式,实现从程序保障提高、调解人适格和制裁措施到位三方面确保诉前强制调解优势的发挥,同时有必要对我国原有的司法性诉中强制调解模式进行改造,实现调解者与审判者身份的分离和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时空的分离,并在立法中明确赋予法官动态裁量调解启动的权力以及启动调解时应当考虑的基准。  相似文献   

16.
论人民调解与诉前调解结合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陶 《法制与社会》2011,(11):141-141
本文指出根据现有人民调解和诉前调解的理念、解决纠纷的途径、特点和人民调解协议与法院调解书的效力方面考察,将人民调解与诉前调解进行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的调解类型分别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也存在一定缺陷,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司法ADR模式诉前调解制度是国外非常成熟的一种的调解制度,它的作用是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制度不可替代的,有其独立的价值.本文主要探究我国引入司法ADR模式诉前调解制度的合理性,为其日后在我国建立铺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的调解类型分别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也存在一定缺陷,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司法ADR模式诉前调解制度是国外非常成熟的一种的调解制度,它的作用是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制度不可替代的,有其独立的价值。本文主要探究我国引入司法ADR模式诉前调解制度的合理性,为其日后在我国建立铺路。  相似文献   

19.
杨海  王家明图  阮传宝图 《江淮法治》2009,(11):F0003-F0003
地处皖北的宿州市埔桥区人民法院辖区人口180万,每年审结案件约6000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化解矛盾纠纷,促进辖区和谐建设,近年来,该院不断把调解工作引向深入,推行了包括诉前调解、委托调解、专职调解和诉讼过程中调解优先在内的民事案件多元调解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调解是世界各国解决民事纠纷的三大制度之一,实质是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目前我国模式有:1.诉前调解。2.立案后调解。不足有:1.诉前调解的立法规定尚属于空白。2.调解组织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3.调解协议书仅具有合同效力。建议:1.立法。2.设置专职调解员准入制度。3.吸取世界各国成熟经验。4.适当扩大调解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