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通过600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中死亡672人的检验解剖资料,分析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般情况、交通事故与致死的关系、不同类型车辆与致伤方式与损伤部位,以及损伤部位、死亡原因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机动车与自行车相碰、车辆碰行人事故的原因、成伤机理。同时也分析讨论了交通事故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18例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8例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分析张崇衍,陆选珍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伤的研究以往多侧重死亡案例,而对活体损伤系统分析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本市两年间218例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资料的分析研究(占全部交通事故损伤71%),探讨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的特点。资料与...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呈上升趋势,伪装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件也随之增多。本文通过对7例伪装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辨别伪装交通事故案件的一些方法,为法医检验鉴定提供一些参考。1案例资料1.1他杀后伪造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刘某,女,36岁。某日晚8时许,被发现躺在自家门前某公路干道上。尸检:额顶部、右颞枕部、枕部共有挫裂伤4处,分别长为8cm、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607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欣  李志宏 《法医学杂志》2003,19(3):158-158,160
道路交通事故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对深圳市2000年发生的607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员尸检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深圳市人口的组成、死亡的高危人群、事故高发地点、肇事方式、死亡原因等多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找出发生原因,预防、降低事故的发生。1资料全部资料来自于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事故处理科2000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档案资料,共607例。2结果2.1一般情况在607例中,男性297例,女性310例,男、女比例为1∶1.04。年龄最小的1岁零10个月,最大的76岁。其中21~30岁243例,31~40岁182例。案发时间上,607例中发生在12~1…  相似文献   

5.
道路交通死亡事故12853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万里  杨重林 《法医学杂志》1999,15(2):97-97,99
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日益增加,现对本省交警总队统计的12853例交通死亡事故(文中不含铁路,简称交通事故)进行分析,拟找出该类尸体检验的一般规律特征供同仁参考。1资料见表1~表5。表1发生时间、次数、人数及上升率统计时间次数死亡人数年上升率(%)1...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的伤亡鉴定已成为现代法医学不可忽视的课题。作者将近两年间武汉市黄陂县发生的61起道路交通事故中66例车外人员死亡的尸体解剖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摩托车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此类交通事故的处理,往往因缺少证人证言和物证而难以确认驾驶员或乘员。本文就摩托车交通事故中的驾驶员和乘员的损伤特点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鉴别驾、乘人员的方法,以解决事故处理中的疑难问题。1案例资料1999~2001年间广州市247例摩托车交通事故尸体检验报告。本组交通事故中,驾驶员死亡135例,其中男性131例(97%),女性4例(3%);乘员死亡112例,其中男性62例(55.4%),女性50例(44.6%)。碰撞车型包括摩托车与大客车相撞26例,摩托车与大货车相撞90例,摩托车与小客车相撞30例,摩托车与小货车相撞41…  相似文献   

8.
白茹  陈明 《法医学杂志》2017,(6):604-606
目的分析海口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特点,为死亡原因鉴定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6年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受理的498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例资料,对性别、年龄、案发时间、死者交通方式、肇事车辆类型及死亡原因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死者年龄以21~40岁居多,男女性之比为3∶1;案发时间以每年3、4、5月及10月,每天的6:01~8:00及20:01~22:00为高峰期;死者交通方式以驾(摩托车和电动车)的发生率最高(30.9%);肇事车辆以摩托车和电动车为主(57.4%);死亡原因以颅脑损伤居多,胸腹部损伤次之。结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尸体检验对死亡性质及责任认定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未成年人交通事故死伤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未成年人占全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0%左右。本文对太原市2004~2006年41例未成年人(18岁以下)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相关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每年全国有很多人非正常死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为59997人,2011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为62387人。除交通事故外,还有很多因安全事故、火灾等死亡的人。如果不是因死者自身原因死亡,随之而来的是因事故死亡赔偿义务人对受害人近亲属的各项赔偿,当然包括死亡赔偿金。受多种因素影响,逝者已矣,生者面对死亡赔偿金的纷争却硝烟弥漫。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市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案件281起,其中法医参与起直接作用或重要作用的13起,现将4起典型案例资料报告如下。1案例资料1.1案例1简要案情2015年某日下午,报警人称,有人骑一电动三轮车从骑电动自行车李某的左侧面经过时,李某倒地后死亡,事故科以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立案。当时现场未发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电动自行车未发现明显接触痕迹,通过调取录相,查找到在这一时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交通事故数量不断增加。据我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04年因酒后驾车造成4658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4.4%[1]。本文统计分析了2003~2004年沈阳市因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人体液中酒精含量及其相关因素,希望能为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检案工作中,常遇到驾驶员交通身份的认定,并常成为摩托车驾乘者交通事故鉴定和处理的关键性技术问题。通过体表损伤的检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难题,但由于其易发性导致体表损伤广泛复杂,解读难度高,且受环境、衣着等因素影响较大,固定性差,因此仅凭体表伤的检验,即对其交通身份做出认定应慎重。在对道路交通事故中二轮摩托车驾乘死亡人员的法医病理学检验中,笔者发现骨折的发生率极高,为交通事故损伤“外轻内重”特点的典型表现。驾驶员与乘员的骨折特点有无区别,能否补充体表损伤的不足,为其交通方式的认定提供依据?笔者对2002~2005年度所经手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中300例二轮摩托车驾乘死亡人员的法医学鉴定资料结合相关交通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骨折的发生率、成伤机制、形态及部位分布特点,为道路交通事故法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不断发展,社会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亦呈上升趋势,对人身健康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为探索交通事故发展规律,总结交通事故损伤特点,本文收集285个案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根据交通事故的众多特点,通过法医工作来解决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损伤机制、损伤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1交通事故非即时死亡的原因在交通事故中,伤者死亡可发生在事故当时,也可在事故发生后较短时间内(24h)内死亡,或经过治疗一段时间后死亡。前述两种死亡,案件审理中争议较少,但经过治疗一段时间后死亡的,其死亡因果关系的确认往往成为案件办理的关键点,此类案件的死因鉴定显得尤为重要。交通事故非即时死亡的死亡原因一般有以下5种:①事故造成的损伤直接导致死亡,由于损伤较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球各交通和警察部门的统计,2004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人。其中,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万人,印度、美国、俄罗斯紧随其后.分别为8.6万人、4万人和2.6万人。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全国总死亡人数中排在脑血管、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与中毒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后面,居第七位。而全世界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中层第十位,到上世纪末,世界道路交通事故从总体上来说或趋于下降,或趋千稳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动车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给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带来各种便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因机动车数量的增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重大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据开鲁县交警部门的资料显示:人口仅38万的开鲁县2001年以来就发生交通事故143起,死亡人数25人,受伤人数12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万余元。  相似文献   

18.
<正>虚拟解剖技术作为传统尸检的重要辅助手段,以其无创性、精确性、高效性等独特优势,在法医学死因鉴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案件通过尸体解剖检验可明确死因,但实践中因多种原因导致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尸体解剖率并不高,虚拟解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无创便捷的辅助或者替代手段。本文通过介绍2例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后经死后尸体CT(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PMCT)确定死因的案例,探讨了虚拟解剖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87-189
目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行人四肢损伤的特征。方法收集本区2016年至2018年交通事故行人死亡资料,对四肢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1例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死亡案例中,死者以男性居多;机动车(不包含摩托车)、摩托车所致行人体表损伤以擦挫伤(包括擦伤、擦挫伤)为主,电动车所致体表损伤以皮下出血(挫伤)为主,占体表损伤71.8%(P <0.05);机动车骨折率最高(35.5%,P <0.05),电动车骨折率极低(3.7%,P <0.05),四肢多发骨折好发于机动车,四肢骨折好发于左侧。结论通过对行人四肢损伤特征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无目击者或肇事逃逸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今后此类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2005--2008年间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8例,从案件的性质、损伤机制及特征等方面,总结此类案件的法医学特点。结果18例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者,年龄在21~55岁。其中,自杀14例,意外4例;颅脑损伤死亡14例,创伤性休克死亡4例。损伤以撞击、摔跌伤为主,部分存在碾压伤。结论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所致损伤具有其特征性,案件性质主要为自杀,部分为偶然的意外事件,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