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新乡贤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维护乡村社会和谐、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新乡贤的统战工作尤为必要。思想重视不够、机制保障欠缺、相关渠道单一是当前新乡贤统战工作面临的难题。在思想层面加强对新乡贤统战工作的重视,在组织层面健全新乡贤作用发挥的机制,在技术层面拓宽新乡贤治村的渠道是做好新乡贤统战工作,实现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一体化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绅治村"到如今的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乡贤的带动。站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弘扬新乡贤文化,鼓励、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是改善农村政治生态,实现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新乡贤为切入点,论述了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各个领域的内在逻辑以及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为地方政府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日益推进,农村社会成长出一批有知识、有资财、有道德、有情怀的"新乡贤",并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离不开当代"新乡贤"的广泛参与。为此,必须着力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完善工作机制,建强"新乡贤"队伍,多措并举,大力促进"新乡贤"有效参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进程。  相似文献   

4.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实现"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乡村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新思维、新模式。当前,作为国家基层治理重要场域的乡村治理空间呈现出高度空心化、碎片化、异质化,面临着相对复杂的治理任务。如何以新生的治理要素重塑乡村治理秩序,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智慧。因此,以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为研究视角,分析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善治根源、角色定位、发挥效用的内在机理和治理路径,对于优化当下乡村治理资源、培育乡风文明、化解乡村矛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吸引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上虞是中国乡贤文化之乡,被光明日报赞誉为“乡贤文化的上虞现象”。从上虞经验中可以归纳出本地乡贤资本投入型、本地乡贤智慧投入型、驻外乡贤资本回归型以及驻外乡贤智慧回归型等四种典型经验,值得全面传播和推广。然而,吸引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行为的短期化、人情化、资本化、形式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以构建村庄共同体为目标,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化推动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可持续发展。要分类建立新乡贤认定与退出制度,提升新乡贤甄别的精准度;要加强新乡贤参与治理的制度建设,确保回归治理的渠道畅通;要构建多元化的回归治理激励制度,吸引新乡贤投身乡村振兴;要探索破解城乡分割的制度和机制,引导新乡贤长期扎根乡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我国政府层级中的压力型体制出发,通过对乡村治理演进阶段的分析找出乡村治理的时代特点,进而探究当前乡镇主体和乡村主体是如何应对压力型体制并开展乡村治理活动的。因此需要明确基层政府定位,完善基层政府激励机制,整合村两委思想,培育村民自治文化,最终实现多主体参与共治的新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7.
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有关"新乡贤"纳入乡村治理版图的研究从未间断,学界将"乡贤回归""新乡贤"下乡视为政府主导下的精英结构再造工程。针对"新乡贤"的产生可以从政策招引、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三个角度作出合理解释,另外对新乡贤群体的组织形态——"乡贤理事会"的运作机制及其绩效进行讨论,发现目前新乡贤有效治理的运作模式属于"吸纳性治理"的类型,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治理资源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相互耦合,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外生权威缺乏与内生权威式微的双重困境,实现乡村治理中自治、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处于国家与基层社会广大民众之间,是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乡绅治理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促进基层自治、发展公益事业、繁荣乡村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外力的输入必须有内生动力的衔接。新乡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治理模式。因此,要发挥新乡贤能动作用,提升新乡贤自治能力,增强新乡贤德治示范,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特有的乡村内生权威,因其与乡村的天然联结而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失落的乡土文明的呼唤、乡村善治的现实需要以及人口流动周期的隐性推动,促使新乡贤由内而外生出“告老还乡”的动力。在实践中,新乡贤却面临着村民自治组织的有限接纳、“熟人社会”的消逝、乡民的质疑以及相应政策的缺失等困境。积极落实政策托底、平台培育和制度激励有助于破解该困境,提升新乡贤“告老还乡”后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是在“重要窗口”建设中发挥乡贤力量的现实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国治理的关键在于基层和农村。从集中管理到多元共治构成我国乡村治理格局的演变轨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成为乡村治理格局的博弈主体。随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乡村社会出现了新的治理危机:乡镇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选择"策略主义"的逻辑;乡村自治组织存在"权力上移、事务下移"的行政化倾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治理的趋利性导向;乡村治理资源分配秩序的错位等。突破这些困境的思路在于系统整合现有乡村资源,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将自治法治德治紧密相结合,构建乡村"三治合一"的新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新乡贤参与治理,是对中国传统善治文化以及乡贤治理经验的继承与革新,其以基层善治为目标,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为途径,呈现出传统的继承性与时代的创新性相结合、主体的内生性与基础的群众性相结合、意识的自觉性与行为的公益性相结合等特征,厘清了新乡贤参与治理与乡贤治理、党的领导、基层自治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实现了特殊性与普适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新时代基层善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全面免除农业税后,“乡政村治”模式面临诸多困境,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成为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治理模式。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既是解决“乡政村治”困境的现实选择,也是回应乡村社会内部自治力量成长、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然之举。这一模式的构建,需要诸多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对乡村治理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单元和关键领域,也是国家治理的突出短板和攻坚对象。新时代乡村治理变革在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多重良性转向:基层政权从悬浮到下沉是乡村治理的第一重转向,从单一管理到多元治理是乡村治理的第二重转向,从行政异化到回归自治是乡村治理的第三重转向,从二元割裂到一体发展是乡村治理的第四重转向。在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积极作为下,在科技支撑的基础上形成的四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契合乡村综合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进入新时代,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目标指向和格局塑造为标志,开启了乡村治理的4.0版,也即"自治为体、法德两用、技术赋能"四治合一的最优型善治。最优型善治更加有利于打造乡村治理的中国之治,实现乡村治理的范式跃迁。  相似文献   

14.
发挥新乡贤作用对推动广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新乡贤参与广西乡村振兴还存在缺少新乡贤联系和组织机制、缺乏本地新乡贤带头激励机制、缺乏异地新乡贤参与家乡治理机制等问题,可通过"乡愁"集聚新乡贤、制度激励新乡贤、平台用好新乡贤、发展留住新乡贤等方式,发挥他们在推进广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乡贤可以为乡村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但乡贤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德行与才能是新乡贤的历史基因也是其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是这一评价标准存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特征,容易被掌握有自由裁量权的行动者所利用,为自己的私利服务。支持乡贤发挥作用的因素还有中国社会中的"精英"与"权威"取向,这些因素会对乡民群体建设乡村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基于对这些消极影响的思考,在此提出了大众参与的制度化治理观点,希望通过大众积极的参与加制度化的规定来实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6.
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治理,面临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迟滞、村民自治运转失灵、农民利益表达梗阻、乡村公共服务匮乏四重困境。引发困境的因素有压力型体制侵扰、财政体制缺陷影响、公共决策参与渠道不畅、监督制度乏力四方面。合作共治是破解困境的基本进路,应该引入合作治理思维、建构合作型治理机制、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和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型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统战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统一战线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法宝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强和改善基层统战提供了工作主题.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人,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新乡贤为加强和改善基层统战提供了根本落脚点.现代新乡贤"新"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服务城乡融合、具备现代知识、具有法治思维,"贤"在能够在助力发展、引领风气、化解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要坚持党对"新乡贤"的政治领导,通过联谊交友厚植乡情、将其组织起来进行政治引导,为其搭建平台、发挥其作用,充分发挥新乡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型村庄,家庭发展的压力排斥了年轻精英参与村庄治理,负担不重、有德有才、积极性较高的老人成为村治的主体。多元自治组织通过赋予老人参与村治的身份完成对老人的动员,在国家治理任务和乡村自治任务分类治理背景下,老人治村的作用机制在于协调利益、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而且行政配合自治的关系模式也维持了村庄自治系统的良性发展。负担不重的老人作为村庄"经验的财富"通过在促进项目落地、发展村庄经济文化生活和维持村庄秩序规范上发挥重要的治理作用。从基层治理的群众路线和乡村振兴的角度而言,应积极将负担不重、有能力的老人动员到村庄治理中来。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在地方空间的实施遭遇了多种相互嵌套、复杂纠葛的难题。破解困境的关键路径在于从中央到基层的治理空间中,通过对"治官权"、"治民权"、"治事权"的科学分任,重构国家治理的权力结构,改变"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之间的治理权力配置与治理绩效互评制度,在基层空间真正建立政社协同治理,以国家治理到地方治理的全面变革引导社会、市场科学地参与公共决策、合理地表达私人或群体利益、积极地消除城乡差异,以实现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也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维度探讨乡村治理模式,既是基于乡村发展现状的考量,也是时代发展的理性选择。把握乡村"三治"困境,构建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三治"模式,是实现共建、共治和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推动乡村振兴,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