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断舍离     
《小康》2020,(7)
正要断舍离,得来一场"观念革命"。我们的先人早已提倡简朴、淡泊的生活,今天谈论断舍离,不过是在提醒我们:物质丰富了,但掉进物质堆里的生活,未必舒心。俗话说"破家值万贯",我觉得不然!算起来,我离开父母姊妹一起的大家建立自己的小家,已经五十年了。这个家关外关里、西城东城几经搬迁,扔了不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为何能令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倾倒,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沉重代价呢?让我们听听科学家的说法吧。基因决定你爱谁芸芸众生,谁是她的白马王子?你的红颜知已又是谁?古人将此归于“缘分”。不过,科学家新近提出了“基因决定你与谁情投意合”的观点,“缘分”之说似有了科学根据。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大鼠在选择配偶时受到一种称为MHC基因的制约,雌性鼠总是挑选与自身MHC基因不同的雄性鼠为“丈夫”。那么,雌性鼠是凭借什么来识别对方基因的异同呢?是气味。MHC基因不同,则身上发出的气味(又名体臭)便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现代商务交际中,电话是十分迅速便捷的工具之一。你想过吗?不经意间你在电话中的一句话会决定你的成功或失败。但有时一个令你有些厌烦的电话已占用了你大量的时间,怎样有礼貌而且婉转地中断呢?有一些较温和的方式可供参考:表示有一部紧急电话进来。表示有事要处理或突然想起有个约会,可告诉对方:“陈先生,真抱歉,我必须立刻到会议室,我们下次再详谈。”给对方保留下一次谈话的希望,“陈先生,我还有很多细节想要向您请教,我们可以改天约个时间,见面详谈吗?”表示老总正在叫你,你不方便再讲话了。表示有客来访,你必须过去招…  相似文献   

4.
宽容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您知道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从小就被耳提面命着要“宽容”,也从很多名人名言中知道,“宽容”是一种非常好的品德,当我们有了毛病犯了错误以后,也常常期待着别人的“宽容”。但在生活中,也经常有让我们感到困惑的事儿:“宽容”别人是不是就等于苛待自己?“宽容”是不是软弱?等等。百灵鸟和夜猫子之争。学生宿舍中,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的人,经常发生不愉快。能愉快吗?你梦做到一半,晚归者的关门声闯了进来;要不你挑灯夜战写了一篇好文章,清晨睡意正浓,早起者的杯子掉地,把你唤醒。早睡者恨恨…  相似文献   

5.
酷玩 《今日广西》2008,(23):13-13
“我适合什么职业?如何把工作做得出色?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相信每一个职场新人都曾为类似的问题辗转反侧。有关专家对新人支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菜鸟”,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是完全靠自己,独自打拼的时代。只要灵活善用公司的职场资源,可以助你尽快从职场“菜鸟”变身为“达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6.
伤害     
当你以恶语鞭挞一个“疏者”时,你有否摸一摸自己曾烙上被人损害的“伤疤”?当你用谗言中伤一位“对手”时,你有否掂一掂自己正患上嫉妒痼疾的“灵魂”?当你挟权势暗算一名“弱者”时,你有否扪一扪自己曾饱受淫威压抑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伤害是夹杂个人恩怨的阴风;伤害是发泄妒贤嫉能的利刃;  相似文献   

7.
五味瓶     
为警啥滋味,酸甜辣咸── 甜”只占其中一味。而久在警营,“甜”的感觉越来越少,其余“四味”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这样,依然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情惊,依然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个中滋味恐怕只有我们自己体会得最深、最切! 能不“酸”吗?眼瞅着身边熟悉的、认识的一个个暴富起来,开“奔驰”、坐“宝马”,衣冠楚楚出入,一’掷千金消费,令我等好不羡慕──不过咱“酸”归酸,只要你不偷不抢不骗,钱是从正道赚的,出个三长两短的,案子咱也铆足劲儿给你破,大道理不说,为的是让你“感觉”一下警察,体会一回“钱不是万…  相似文献   

8.
于梅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当我问到于梅的情况时,小段居然反问了一句,令我很吃惊。她说:“你要打听哪个于梅?”“难道还有好几个于梅不成?”“对啊,”她说,“我知道有打工的于梅,拉广告的于梅,当报纸摄影记者的于梅,给我投过稿的于梅,最后是,给人做婊子的于梅———这话是别人说的。”“她们是不同的五个人吗?”“又是又不是。你到底想知道什么?”我多少明白了小段的言外之意,便笑着问:“我想知道她长得什么样?”“我就知道你准问这个。你们臭男人!我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因为没见过。”“我听你的话怎么这么别扭,酸溜溜的。…  相似文献   

9.
你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为企业家的所有条件。你已经阅读了别人的成功故事,他们大获成功,这令你感到不安。你工作得很出色,人们总是说你前途无量,但是.你已经厌倦了接受平庸的人发出的平庸命令。而凡,为什么所有聪明的想法都是你的,但荣誉却总被别人得到?什么时候你能得到一次大幅提升——有可观的工资上涨.得到期权奖励和巨额奖金呢?“再等等,”他们总是说。“再等等。”是自己当老板的时候了。然而,如果你现在的工作舒适而安逸,每月定期领取工资,在现代化的办公室里工作.有一个高效率的秘书,还有一种在基础稳同的大公司工作的安全感.那么.住你辞上这份好工作之前,我有些告诫的话给你。  相似文献   

10.
谢明伟 《人民公安》2009,(17):31-33
有人见软的不行就威胁张洪斌说:“你断老子的财路,老子杀你全家!”张洪斌冷冷一笑,说:“枪林弹雨我都没虚过,还怕你的威胁?笑话!你要犯罪我就打击,决不手软!”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自来水有没有受到污染,符合饮用标准吗?都市里老百姓追求“绿色住宅“,那么我们居住的周边环境优美吗?餐桌上吃的食物发现有煤油味,你是否怀疑食物有毒有害 你的车辆是否装了尾气处理装置?沙尘暴在北方作孽,且有向南方蔓延的趋势,那么,沙尘暴离神州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12.
不是外部环境改变了生活.而是内心的变化体现在了生活之中..——维尔玛·托马拉(德国记者)你是否经常会说“老板让我心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欢迎来到“讨厌老板俱乐部”。改变自己的态度 让我们来做一个“究竟谁有问题”的小测试。设想一下,你正开车急匆匆地赶往某处。前车司机驾驶的方式,我们客气一点来说,算是“对轮胎爱护有加”。  相似文献   

13.
羡阔     
羡阔人大抵是爱阔的,昔日阿Q穷得只剩一顶癞头疮,见人还总爱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厂,你算什么东西?”牛怕别人小看了自己,把从前莫须有的阔拉出来眩耀一番。今日有些人本来就富得流油,能不实实在在地大摆其阔?于是,吃“黄金”,穿“名牌”,住“豪华”,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保安》2014,(2):64-64
如何让自己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克服社交障碍呢?无论是巧言妙语说“动”人心的技巧,还是“赞美他人”、“察言观色”的切入方法,你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及外貌显得更美,现代人开始运用各种技术,对自己的部分“身体零件”进行“精简”“改装”“去除”,甚至“再加工”.但动到的,真的只是无足轻重的“小零件”吗?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身体零件”吗?哪些重要“零件”平日被我们“小看”了?  相似文献   

16.
1.与懒散的上司要巧妙周旋 你的上司经常迟到、早退,一则令你有不公平之感:二则他不在影响了工作进度,因为好多决策未能及时由他批示;三则遇上公事出错,你会被迫“背上黑锅”,苦不堪言。向老板申诉吗?不错,此举可避免“背黑锅”。而你将上司的偷懒的情况公开,到头来,大有可能给自己造成不利。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电气集团,有这样一支党员队伍,他们虽然离了岗,有的成为协保人员,有的办理了内退手续,有的被企业分流,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对党组织饱含深情。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所谓企业改制的“牺牲品”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党性激情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来到了该集团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养身之道甲:我每天回家都要给丈母娘捶背,给儿子补习功课,还要给老婆洗衣服……乙:真够忙的!你精力怎么那么充沛?甲:我的养身之道是会休息。乙:这么多事情,还怎么休息呢?甲:上班时休息呀!千里香店主:“这种香水气味可浓啦,在很远的地方都会闻到,所以叫‘千里香’!”顾客:“我不买了。”店主:“为什么?”顾客:“我家离你店还不到一里路,在家就可以闻到香味,何必再花钱呢?”教与学母亲正在教小杰克算术。她说:“你和爷爷、奶奶、鲁恩和玛丽一块去野餐,那么,你要带几瓶可乐呢?”小杰克细想了想,回答说:“四瓶。”…  相似文献   

19.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国旗离自己并不遥远,她就在身边飘扬着,几乎每天我们都有与国旗遥遥相望的机会。更容易忽略的是,升挂国旗是有法律规定的。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旗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20.
黄岑 《公民导刊》2005,(11):13-14
如今出台的法令可谓不少,政府不断地出台“禁网令”、“禁租令”、“禁售令”、“禁采令”……但一些法令却犹如一纸空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有禁不止的现象似乎也时有所见。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关闭非法小煤窑,但一些地方的行政部门和领导仍然持消极态度,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结果该关的没关,酿成大祸。再如。中央多次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不准向农民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但涉及农民的“三乱”事件,却时常见诸报端。诸如此类有禁不止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着实不少,实乃“法令”的一种尴尬。是政府政策不到位?是公民意识不到位?还是我们的法律制度不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