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这是新时代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从加强各领域科技创新、完善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2.
《党建研究》2011,(11):16
近日,李源潮同志在2011"千人计划"太湖峰会上指出,中国正在进入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科学发展新阶段,要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与风险资本有效对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李源潮同志指出,未来十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期,是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机遇期,也将是中国风险投资业飞速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2011年隆重召开全省农业科技大会,全面部署"十二五"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农业科技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部署,我们以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产业技术支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三个面向",是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鲜明目标导向,也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苏北经济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建设和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各国提升和保持国家综合竞争优势的主要依托。武汉市具备建设国家乃至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条件。对标硅谷、纽约、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成功典范,当前武汉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要之务在于:激活高校院所潜力,释放其知识技术创新活力;完善"学—研—产"接力机制,构建创新产业价值链;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打造梯次集团军;加强招才引智,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借力长江新城,打造"武汉科学城";借助"一局一团",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投入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孵化体系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朱馨 《今日浙江》2013,(9):10-13
近年来,浙江谋划和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切实把创新贯穿到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之中,全省创新基础持续加强,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环境明显优化,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现代化浙江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进入2013年,浙江科技创新的捷报不断传来。1月18日,在北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一个世界瞩目的地方,是全国唯一一个四次获得国务院批复加快发展的地区。特别是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标志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26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科技创新,紧紧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走近科学、体验科技,走进民众、普惠民生"主题,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并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凸显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普及惠及民生的重要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鼓励2011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期间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市政府决定,对渝中区人民政府等33个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22个科普活动先进单位予以通报表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支撑"。在新形势下,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是当务之急,而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性举措。  相似文献   

10.
<正>不久前,天津市出台十大举措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滨海高新区为基础,支持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规划建设,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引进创新主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放大综合配套改革整体效应、京津科技联动效应、创新资源聚集效应。建立10亿元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人才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23日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的正式提出,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我国治安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契机。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要认清形势,加快转变治安工作思路,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本着"群防群治,共建和谐"的原则,发挥各单位、各部门、各组织包括各人员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治安工作开展的形式,从本质上诠释治安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下的新时期内涵。  相似文献   

13.
谢梅 《人民论坛》2024,(5):66-68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揭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国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对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积淀,它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我们要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核心要素聚集与产业化发展,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中共十七大的一个高频词。"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党建工作创新",更有"创新型国家"。创新,正在成为时代的最强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对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作出明确部署。这既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擘画了发展蓝图,也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战略方向。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进一步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培育优良学风作风,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近期公布了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部署,其中,重新强调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分析人士指出,这有助于中国集中优势资源攻克重大科研项目,无疑将加快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  相似文献   

17.
【正】京政发[2012]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弘扬北京精神,营造创新环境,发挥科技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市政府决定对在发展首都科技事业...  相似文献   

18.
高峰 《中国发展》2022,(2):12-17
能源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具体实现。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依靠能源互联网科技创新促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解耦,实现经济、高效、安全、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均重视能源、数字新技术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该文从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学术产出、研究方向、国际合作和产学合作等方面,对2011至2020年间各主要国家对能源互联网的数千项科技攻关项目投入和数万篇论文产出进行了分析研究。识别中国在能源互联网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产出质量和效率方面同主要国家的差距,提出深化能源互联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选择重点方向开展专项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等建议,以期推动我国能源互联网实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开拓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局面,奋力开启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的号角。深入学习领会会议和((意见》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会议部署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