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宋魁 《东北亚论坛》2006,15(5):7-12
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对东北亚地区各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及经济区域化的过程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具体体现。东北亚经济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有很多障碍需要排除,中国应采取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牵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协调区域经济政策为目标,以设立相应机制为保障,以次区域开发为先导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以港口业合作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优先选择,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缓慢。海运是完成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东北亚地区各国对外贸易总量的85%以上依靠水运完成,港口业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应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港口业合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优化港口组群结构,增强合作机制,构建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促进东北亚港口业,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亚太和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化及全球化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东北亚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该地区的区域化受到制约。目前在该地区的合作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太平洋区域国家在政府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第二层次是建立在多边贸易、直接投资和小集团水平上的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合作:第三层次是建立在区域内部经济中心基础之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也理应提上日程。然而 ,到目前为止 ,这还只是一种构想 ,一种对本地区经济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 ,现实的区域经济合作尚未正式起步。因此 ,探索研究在这一地区开展多边经济合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的主要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的途径 ,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该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东北亚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主要障碍东北亚地区各国存在着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特点 ,正是这些特点制约着东北亚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程。(一 )社会制度的非一致性。东北亚地区存在…  相似文献   

5.
发展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多边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反映和要求。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早已开始,并日益向纵深发展,第二次大战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标志就是各国经济生活的经济运行形成了超越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制度的国际化、协调化和市场化。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和集团化,是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当代表现形式或过渡形式,它从内部一体化层次不断提高、外部范围不断扩展和内外相互渗透三个方面推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亚太地区出现了四个层次的多边经济合作渠道,开始形成了纵横交错、彼此衔接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网络。东北亚地区合作体的形成和发展,将对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作出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俄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协作方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俄均重视东北亚国家外交,今后两国将在四个方向上加强战略协作.它们是:我国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互动;东北亚地区能源及环保合作;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21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模式选择上,应该遵循时间上的渐次性和空间上的层次性相结合的方针,首先加快中、日、韩3国的制度性合作,使之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和先导,然后再向全区扩展。当然,只有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才能使合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论坛     
<正>2017年选题参考1.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前景研究;2.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3.世界大国的亚太战略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研究;4.东北亚地区人文合作与交流研究;5.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态势与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魁 《东北亚论坛》2011,20(1):27-33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合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也出现了新态势,因此,提出构建东北亚区域旅游共同体,推动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日显重要。建议打造一条龙式的旅游路线,推动东北亚区域旅游产品的一体化;制定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促进区域旅游标准一体化;以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为突破口,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向多极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东北亚地区将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格局的一个关键地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问题也正为世人所关注。本文仅就对东北亚区域各国(地区)的经济结构性特点、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目标模式以及我国应采取的战略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区域集团,其一体化进程却非常缓慢。目前,在东北亚地区有两个潜在优先发展的FTA,即一个双边的日本—韩国FTA和一个三边的日本—韩国—中国FTA。根据国际形势和东北亚主要国家的政策变化,可以预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要进入提速阶段。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从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的二维发展过程上,都应该选择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虽有些滞后,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呈现出以次区域经济合作为先导向多层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双边向多边发展;贸易合作向全面合作发展,区域合作由内向外,内外结合的趋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要获得长足进展,应以投资合作为主要方式;进一步完善官民企三方合作机制;建立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经济合作和科技交流日益增强。吉林省与韩国在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双方的经贸合作蕴藏着巨大潜力。进一步加强吉林省与韩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不仅有助于加速双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带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东北亚地区经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经济的迅猛崛起令世界瞩目。在世纪交替之际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将会由于区内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振兴经济政策而继续充满活力,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亦将在世界经济、全球贸易持续增长的带动和区内国家共同推进下更加趋向活跃。区域经济合作虽然仍存在一些需努力克服的问题,但促进合作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积极因素胜于消极因素。东北亚地区具有成为未来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潜力,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政治特征中内含的矛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和国际、区域内霸权主义、军国主义并存的矛盾共同构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加强多边合作是东北亚地区各国谋求国家安全的重要选择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之间构建安全模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论坛     
正2017年选题参考1.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前景研究;2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3.世界大国的亚太战略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研究;4.东北亚地区人文合作与交流研究;5.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6.东北亚重大热点问题研究;7.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地缘关系研究;8.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已具备了很多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在东北亚地区,应加强城市的建设与开发,促进城市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以此为纽带,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近来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已从构想阶段进入实质阶段,从而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课题,对此加以充分研究,必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东北亚论坛     
<正>2017年选题参考1.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前景研究;2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3.世界大国的亚太战略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研究;4.东北亚地区人文合作与交流研究;5.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东北亚重大热点问题研究;7.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地缘关系研究;8.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工业国和对外贸易直接投资大国之一,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日本参与的东北亚经济合作是很难有大作为的。目前,作为该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地区虽有各种合作优势,但其经济合作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经济合作组织。今后,应结合具体形势,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