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严峻的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解决了传统养老机构养老与医疗不能兼顾的矛盾,是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应以老年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四个层次为切入点,"四措并举"提高养老服务满意度,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如何破解养老难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而"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群众不断提高的养老需求。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存在着医疗养老融合难、医养结合筹资难、人才队伍建设难等问题,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医"与"养"的资源衔接不足、相关服务机构目标定位偏离、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相关人才短缺、服务供需失衡是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基于此,要促进"医""养"资源有效衔接,鼓励发展多样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建立健全老年人护理险制度,增加养老专业人才储备,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2015,(2):48
<正>安徽省淮北市围绕提供更好养老服务的目标,加强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在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上取得初步成效。一、以统筹发展推进"一体融合"。近年来,淮北市针对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能力不强、重养轻医、医养脱节等问题和一些矿区、乡镇医院难以为继、医疗资源长期闲置、医护人员加速流失等现象,积极推动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无缝对接,既满足养老群体医护需求又利用闲置的医疗资源,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江苏省灌云县将"医养融合"作为构建养老服务新格局的切入点,探索"医养一体、两院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最大化,真正让老有所养实至名归。为医养融合开政策绿灯针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养老、医疗等方面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灌云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医养融合作为未来的养老方向,对"医养结合"进行制度设计。一方面,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保定市定位于京津养老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要充分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大力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多赢之举吸引京津医养资源,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吸引更多医疗、养老机构入驻保定,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拉动地方建设、消费等多方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推动、项目建设和优化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还存在医疗服务介入不足、养老服务品质不高、医养融合缺乏政策配套等问题,医养服务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建议:一、坚持为民宗旨,推动医疗与养老加快融合。医养融合是一种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为一体的养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理想老龄化,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医养结合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城市中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全方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走向深度老龄化的挑战。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种模式,能否满足老人的医疗需求?国家提出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医和养究竟应该如何结合?  相似文献   

10.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由于其将养老保障和服务与现代医疗技术与服务相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以中国红十字会医养护"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为案例,分析了其实践中表现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扶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医养融合的智能化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老年人而言,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需求如影相随并与日俱增,而我国目前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自成系统互不衔接,老年人的养老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无法获得综合性衔接。因此,老年人一旦患病,走"医养居"融合之路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医养居"融合养老模式主要涵盖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传递方式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集医疗、养老、康复为一体,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实现了健康养老与疾病救治相结合,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化和高龄化趋势,养老及医疗问题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医养需求失衡的背景下,原有的养老模式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宜昌市政府依托国家政策导向提出了一种“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文章从社区角度出发,基于SWOT分析,了解宜昌市城区医养融合在社区层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开展“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体系建设存在制度碎片化、服务组织体系运转尚未规范衔接、养老机构医保报销未落实等问题。对此,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推进医疗养老联合体建设,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构建完善的医养结合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老龄化发展的持续加快,老龄人口对照护和医疗服务需求更为迫切。近年来,英国开展为期5年的医养整合照护服务试点,通过整合照护和医疗服务,旨在缓解国民卫生服务系统和社会照护系统财政负担,提高老年人服务质量和获得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经验对我国开展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具有借鉴意义。一、英国开展医养整合照护服务试点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近期,我们以医养结合为题开展调研,发现了如下问题:一是医疗服务难于向居家和社区养老延伸。目前大部分地区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主要面向机构养老,而对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医疗服务还不够,尤其是农村养老机构医疗保障条件还比较差。二是护理人员数量严重短缺制约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护理人员严重  相似文献   

17.
《松州》2017,(2)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处于弱化状态,机构养老将补充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但是,多数养老机构仍然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赤峰市养老机构的现状和入住医疗机构老人的医疗与健康状况,提出医养一体化的养老模式,该模式是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一种可行办法,此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本文以赤峰博爱托老院和赤峰市社会福利院为调研对象,考察了医养一体化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提出赤峰市推行医养一体化养老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医养社联动服务和复合型社工人才机制将在我国养老服务事业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县级多数地区三级医养社结合仍面临较大的阻力和诸多困难,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影响,政府支持养老社工人才建设和购买医养社服务认识和重视程度以及国企、民企等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社结合的积极性和力度远远不够。加快研究医养社联动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老龄化,这种特征不仅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医疗救护水平的不断优化,而且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观念以及文化因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及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政策缺乏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制度设计的现实之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成为许多家庭的负担。如何让老年人更好的养老是老龄化社会避不开的话题,而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多样化让现有的养老模式"捉襟见肘"。通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面结合,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当前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旨在福利多元化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如何在养老与医疗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真正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应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需要,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政策支撑和人才保障,建立起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实施"1+N+6"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拓宽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深化医养结合,构筑运营保障体系,实现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运营模式。引进新区供销联社、南京唯老汇、中康爱邻里、首康壹家、九如城、医疗集团等6家养老服务企业,运营全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