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特定社会环境条件和国家治理理念影响下,基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双重考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强政府与弱社会"关系和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内的"政府与社会二元分立"关系。在我国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还是从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来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应是一种"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政府与社会信任关系的修复与建立,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社会力量的培育,政府与社会职能领域的合理区分等途径持续不断地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智能+"理念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引入,实现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和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互联网+"这一理念已在政务、社工、社会组织监管等领域得以推广,"智能+"在政府工作领域得以实现。以社会组织监管为研究对象,探求"智能+社会组织监管"运作机制及其特征,体现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过程监督的"全方位"与"透明性"、评估工作的"便捷性"与"科学性"。要使其特征对社会组织监管产生积极影响,必须重视法律与政策、管理责权、技术支持与平台构建这三大板块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劲松  郑国奇 《前沿》2010,(24):87-89
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改革开放促使当代中国正日益进入利益分化的时代,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忘却或忽略了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事实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客观上需要整个中华民族进一步凝聚起来,共同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势在必行。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责任,不怕艰险,把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马丽娟 《传承》2011,(18):78-79,88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型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公民社会的发展,政府的放权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制度空间,公民社会在政府的推动和导引下蓬勃发展,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逐渐形成善治的局面,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前进》2015,(2)
<正>一、"深水区"改革需要进行核心定位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政府在对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矛盾充分认识与分析的基础上,每个阶段都有其改革重点和相应的核心定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核心定位的选择也在不断升级变化。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带来飞速的发展,其成果举世瞩目。但同时,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经济更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改革的脚步已然走进了"深水区"。改革的决心与目标是明确的,而如何保证改革顺利进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公共部门的行为逻辑更加缜密。公共部门人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他们的行为逻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在的本性。如何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政府深入地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逻辑,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下面主要是梳理了三种主要的人性预设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大主流的政府治理实践模式,并据此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治理模式的演化进程,最后提出了一些需要讨论和说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进而推动了政府信任的结构变化,成为我国政府信任变迁的内在动力。30多年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果,但也使政府"失信于民"的风险越来越大。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深刻变革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国家治理与公民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失衡造成的。因此,政府信任的修复与提升,需要政府以高超的治国智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达成公民满意的国家治理,从而赢得公民的普遍信任。  相似文献   

8.
当前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凸现,需要每个公民具有"包容"之心,而作为社会守望者、掌握话语权的媒体人更应具"包容"之心当前,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上存在着一股不良思维倾向:谁骂政府越凶好像谁越是英雄;谁越不跟政府合作好像谁越有良知。这种错误思维误导了不少人,甚至一些媒体工作者也不能例外。这种不成熟、不理性、缺乏包容的不良心态看似"勇敢"、"正义",实则偏激、错误,可能贻误改革、贻害中国。"包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说得好,"有容乃大",意思是说只有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才能意境高远、目标远大。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过程中,改革开放正处在  相似文献   

9.
人是真正的主体,是目的而非手段,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联合并建立秩序,由此产生了政府。政府作为人民信约即权利转让的结果是服务人民的工具,它没有也不应有独立于人民利益之外的利益,它的功能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保障人民通过合法的劳动致富。政府与人民利益一致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现代政府要努力逃避"利维坦魔咒"。  相似文献   

10.
<正>可以预见随着"三社联动"的深入推进并取得成效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终将确立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活力终将激发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终将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治理体制从单位制、街居制向属地化、社会化的社区制转型,重构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息。社区制的确立不仅要求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还需要构建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的运行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正在逐年加剧。出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探索新的解决机制,并形成了丰富的改革经验。本文着力探讨地方政府改革得以持续的动力机制。与既有的"自上而下改革模式"和"自下而上改革模式"不同,顺德区容桂街道"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案例表明,"上级驱动"、"基层推动"、"主体主动"是地方政府改革得以持续的原因,唯有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才能提升地方政府改革的成效。我们认为,对容桂街道改革动力机制的分析可以为如何强化地方政府改革效果提供某种思路。虽说容桂街道"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得以持续与地区非制度性因素有关,不能照搬到其他欠发达地区。但是这一改革仍然给省内其他县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地方政府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国民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发了来自政府、社会与学界等不同方面的关注和思考。事实上,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也似乎被赋予了更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就业主体之外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是制定相关公共政策的关键。从就业主体之外寻找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一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知青返城可以算作我国的第一次失业高峰,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是第二次失业高峰,而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则引发人们产生了关于“第三…  相似文献   

13.
2008年7月,云南"孟连事件"震惊全国。"孟连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胶农与橡胶公司间的利益冲突,是公权力在利益冲突中调处不当引发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的背景下,公权力与民众之间、民众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关系大调整格局之下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孟连事件"之后形成的孟连经验,其核心就是以公权力不与民争利为基本理念,以党群关系的改善带动各方社会关系的调整。当代中国各类社会关系中,最重要、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执政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主体"思想,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是社会主义主体与其他非主体并存的结构,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政策的变迁促使基层政权陷入到徘徊于从事经营性行为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的困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基层政权尝试通过创新策略来弥合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紧张关系,基层政权运作机制的新变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鉴于此,从嵌入理论中汲取资源,以G镇改革为案例,归纳基层政权"嵌入式服务"行为模式,并分析解释新时期基层政权运作的新变化。在基层社会日益复杂化和不规则化的背景下,G镇通过构建两级政府服务中心与让各类社会服务嵌入基层社区两个步骤,将各类公共服务项目有效地嵌入到基层社会,弥补了基层社会自组织能力的不足,化解了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集体行为困境。G镇"嵌入式服务"是构建"服务型政权"的初步探索。然而,G镇"嵌入式服务"存在着上级政府主导与地方自主、政绩机理与公民导向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困境。为此,"嵌入式服务"的未来需要在上级政府推动、地方政府主动与基层民众反馈之间寻求有机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梁潇 《人民论坛》2014,(8):62-64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中,社会公共管理方式正在向多元化、协同治理的方向转变。协同治理能够避免单一主体社会管理方式的“失灵”,是我国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需要。协同治理过程中,在保障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与培育社会组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协同治理制度体系与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来理解,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来解释。学界现有的融合论、包含论、交差论、独立论等观点为更为准确界定社会治理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社会治理包含"自治"和"他治"两个维度,社会治理要通过有效的"他治"来培育"自治",核心社会治理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无论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百姓, 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发生深刻变化。其表现形式为从权力社 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从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从全能政府向 有限政府转变,以及从单向控制的行政体制向协商合作的管理机 制转变。为适应社会关系的这种急剧变化,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是我党 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 现。本文试对服务型政府构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政府作为惟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适应,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应适当向社会和社区转移。社区警务战略推动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出现,这使得社区内的各种团体、组织和个人成为社区警务更为广泛的力量。对社区警务而言,在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下,政府仍在整个网络内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政府权威和社会自治团体分享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时,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各治理主体要通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机制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终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社会价值观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重新聚集道德资源,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共同体的信仰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对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深层次影响。所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政党领导理念从划桨转向掌舵,政府管理理念从统治转向治理,社会发展理念从单边转向协同,公民行为理念从冷漠转向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