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去发现"非虚构"历史叙事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在场"与底层发声等方面发现现实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本·时间·阐释——新历史主义叙事阐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慧 《求索》2008,(11):170-172
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以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为掌门大橐,是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集大成。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尤其是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对历史叙事中历史阐释的可能性、阐释层面和阐释模式进行解析,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如历史小说,咏史诗,叙事散文等)的历史解释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风雅颂>中对以学院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都市的批判和传统乡村社会的赞美,是近年来知识分子批判思潮的文学表现,其思想动向值得思考.在知识分子自救的道路上,阎连科选择了回到乡村.在中国文学的书写传统中,乡村总是意味着诗意的存在,田园牧歌的美好,而都市却是邪恶的地方,是美好的对立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乡村书写非常发达,而城市书写却相对贫瘠的原因.当都市里受挫的知识分子彷徨徘徊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曾经养育了他们的、也是曾经被他们猛烈批判的乡村, "回家"便成了陷入困境中的知识分子唯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1927年以后的近代中国的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些倾向于三民主义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立场的知识分子和无明确立场的知识分子的重叠共识。这些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共享一个"社会主义"的名号,也形成了一些总体上的概念共识,即社会主义是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安排。1927年以后中国两极分化的社会生态助推了追求平等理想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自由知识界中的蔓延高涨。这股思潮总体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终胜利,但在它的集体共识中所呈现出来的工具化、实用化的思维倾向也埋下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5.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 ,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 ,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 ,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拨的自觉。这一文学现象 ,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的某些思潮脉络在当代大陆文坛其势不彰,或断续小整,在台湾却延续下来甚至有较大发展,因此缺少台湾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将是脉络断裂、残缺不完整的。本文梳理了"一民主义文艺"、"自由派"和"人的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等在当代台湾的延续和发展,认为将它们纳人研究视野和文学史书写中,才能勾勒中国新文学诸多思潮脉络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完整图像,并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得以全面地呈现。  相似文献   

7.
近十几年来,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疏离政治史、革命史的宏大叙事,通过拓宽视野,在对史学本身诸多具体史事研究中取得新成果,同时出现了以现代化、科学化思潮研究为线索解读史学发展过程,并深层嵌入微观历史,尝试进行以新思路重新解读史学史的新叙事探索。同时也出现关注研究范式和理论探讨"重返宏大叙事"的呼唤。认同多元境界,以不同的叙事探索与具体微观研究并行,有利于推进史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在1927年以后的近代中国的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些倾向于三民主义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立场的知识分子和无明确立场的知识分子的重叠共识。这些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共享一个"社会主义"的名号,也形成了一些总体上的概念共识,即社会主义是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安排。1927年以后中国两极分化的社会生态助推了追求平等理想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自由知识界中的蔓延高涨。这股思潮总体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终胜利,但在它的集体共识中所呈现出来的工具化、实用化的思维倾向也埋下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9.
韦勒克虽作为"新批评"最重要的理论家,但他的整个理论却特异于新批评。辩证整体观作为统领其理论的总的文学观念,贯穿在韦勒克文学理论话语的许多层面,使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明显摆脱新批评派的极端孤立文本中心主义,以新批评所没有的历史维度,尝试着对西方二十世纪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进行整合。尽管这其中还存在局限,整合的努力有限,但毕竟实现了对"新批评"超越,有着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与"五·四"文学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向明 《思想战线》2004,30(5):110-114
"五·四"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高潮时期。"五·四"背景下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流转情况,"五·四"知识分子是在何种程度上领会自由主义,有无中国式的创造转化等问题都是耐人寻思的;从"五·四"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不同侧重与选择,可以洞察到"五·四"文学由反传统文学、建立人的文学急促向阶级文学、革命文学流变的内在原因;从而对自由主义在"五·四"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多了一份理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11.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取边缘人物为主角、用边缘世界为背景、以"碎片化"的叙事风格建构了整体性的生态主题。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生态智慧传统的国度,他的这些生态作品却屡遭冷落。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超现实和反现代物质主义与中国普通读者的关注对象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错位而形成的,勒克莱齐奥现象对我国生态文学乃至整个生态意识的发展是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指称,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本文从以“革命”话语为主导的叙事基本原则、二元对立式的叙述模式和以“红色”为基调的浪漫主义精神这三个方面对“红色经典”进行阐释。本文的目的是在对“红色经典”进行客观而真确的学理评判中,确认其价值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审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新 《求索》2012,(3):190-191,134
所谓"情结"是指困扰乃至支配一个人的生存及发展的深层心理原因,它往往以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决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目标。"革命情结"也就是以革命为本位的人生取向。"红色经典"文学中"革命情结"的发生主要由传统"复仇文化"雄厚的道德伦理支撑、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大部分作家自身的仇恨经历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文学对革命历史及新的政治统治进行合法性论证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红色经典"文本中对"革命情结"的过度推崇和张扬,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审美的规训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家顺服了这一规约而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对历史必要的尊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杨阳 《求索》2012,(6):184-186
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们只为社稷福祉、为亿万国人争人格的艰难宪政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貌似倒退逾矩的行为与言论。尝试以严复宪政思想的关怀为参照系,对比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们立宪政治思想背后的理据、预设或关怀,"由班而马"揣度其间的价值"共识",浅酌清末民初大变局中,宪政思潮关怀经历之变迁。期冀向上能通达哲学的、形而上精神的世界;向下能对社会的、形而下生活的世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刘大任的“保钓三部曲”小说均以曾参与保钓运动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融入大量自传性材料,注重对知识分子追寻道路与思想困境做社会历史分析,深度呈现知识分子介入革命实践的历史真相。这些作品在文体实践上采用多声部、多视角的叙事形态,是有感于保钓运动的意义陷落于当下历史视野中的危机,着意于还原历史真相,并隐含着对年轻世代的召唤结构。本文以这三部曲为分析文本,探究其思想轨迹及文体实践,致力于把握作品背后复杂的精神感受与思想脉动。  相似文献   

17.
赵芳  徐剑英. 《求索》2013,(12):141-143
文学理论不去研究文学现象而去建构一些与文学无关的“宏大叙事”成为文学研究界之通病。由于本质主义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将文学艺术理解为存在普遍规律,从而使文学理论陷入危机边缘。而反本质主义则简单的将文学理论危机归结为本质主义的思维禁锢.认为只要摈弃本质主义便能化解文学理论危机。但对于文学理论危机而言,它的根本动因在于文学形式为获得合法性,不得不在政治意识形态叙事模式下做出文学妥协.显然.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存在纰漏。笔者认为如需要化解文学理论危机,第一,摆脱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禁锢。第二.在本质主义的基础上。构建多元本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思潮的冲击,使东北民俗文化从被边缘化转为质疑主流文化的媒介,为东北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生存语境,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影视创作。东北农村题材剧目以影像为基点,在元叙事语境的解构和民俗的审丑与狂欢中戏谑表达东北民俗的伦理价值,探寻大众娱乐化过程中民俗由"俗"而"雅"的基准,提升影视创作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文学之"真"的创作追求,写实叙事小说以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为目标,抒情小说则以表现主观世界的"真实性"为己任.本文从抒情小说自诞生起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和作家创作时所采取的独特视角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抒情小说在内容和视角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写实小说的一种真实性,并指出抒情小说内容上对"真自我"、"真性情"的抒写和叙事上所采用的"回忆"视角,不仅是形成抒情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创作主体建构抒情小说文学价值的独特、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