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拘传是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采取的强制到庭参加诉讼活动的一种措施,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是一种较严厉的民事强制措施。适用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防止滥用,以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 一、民事拘传的条件 根据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七十六条的规定,适用民事拘传,必须遵守三个条件: (一)应当是“必须到庭的被告”。根据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被告应包括本诉的被告,反诉的被告,未成年人被告的法定代理人以及某些经济纠纷案件中的被告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哪些被告属于“必须到庭”的范畴?一般是指:  相似文献   

2.
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特征及强制措施的意义(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特征所谓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是指在整个民事诉讼过程中,故意阻止或破坏司法工作人员正常地执行职务,妨害诉讼秩序顺利进行的行为。例如,不听从人民法院的组织、指挥,不遵守法庭纪律,扰乱司法机关的工作秩序等,都属于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为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保证民事诉讼活动能够按照法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人民法院对一切妨害诉讼秩序的行为,用强制的方法加以处理,这种依法采取的强制性的处罚手段,就是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采取的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有些民事案件的被告人经多次传唤而不到庭的情况,妨害了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对于这种妨害民事诉讼秩序的行为,怎样正确地适用民事拘传措施强制被告人到庭,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对拘传的适用失之过严,对应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民事诉讼中妨碍民事诉讼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法院的执法活动。有极少数案件不应采取强制措施而采取,也有应该采取强制措施而未采取。为严肃执法,保障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正确地运用强制措施,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必须注意将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与其他行为相区别妨碍民事诉讼的行为是干扰或破坏诉讼秩序,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院对70件民事案件中的100名有严重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发生在离婚案件中的最多。从发生地点看,发生在法院内的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为保证案件的正常审理,维护诉讼秩序,依法对妨害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人采取强制措施,排除妨害,是保障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保障诉讼参与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保证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6.
<正> 司法拘留作为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之一,必须以被拘留者的行为已构成妨害民事诉讼为其适用的必要条件。而传统观点认为,构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要件有三条:一是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二是行为人主观上有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故意;三是  相似文献   

7.
(查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情况并请入席) 我现在宣布法庭纪律 1.到庭所有人员听从审判长统一指挥,一律关闭通讯工具,遵守法庭秩序,不准吸 烟。 2.旁听人员必须保持肃静,不得喧哗、鼓掌、插话,不得进入审判区,有意 见可以在休庭后提出。 3.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不得中途退庭,如擅自退庭,是原告的作撤诉处 理:是被告的则依法缺席判决。 4.审判人员或法警有权制止违反法庭纪律,妨碍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 对不听制止的,可依法予以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对情节 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下面请法官入席。报告法官,当事人均已到庭,请开庭。  相似文献   

8.
民事或行政诉讼中强制措施的制裁性林莉红民事、行政诉讼中强制措施是指在诉讼进行中,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对有妨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秩序行为的人采取的一种排除妨害、维护诉讼秩序顺利进行的强制手段。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主持进行的一项严肃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对妨害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正确运用强制措施。是确保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手段。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对4名妨害民事诉讼的当事人,采取了司法拘留这一强制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法学》1989,(2)
最近时有发生军人外出或探家期间,被地方法院以妨碍执行公务为由,施以拘留等民事强制措施之事,为此,笔者就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军人适用拘留一题,谈几点看法。一、民事诉讼中的拘留措施,究竟适用不适用具有妨害行为的现役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强制措施有拘传、训诫、具结悔过、罚款和拘留五种。这五种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保证审判和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依法采取的排除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手段,也  相似文献   

11.
卿利军 《法学杂志》2006,27(4):147-149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明知是真实的证据而故意否认的行为,应认定为恶意抗辩行为。这种恶意抗辩行为对法院诉讼及社会造成了危害。为此,在民事诉讼立法及证据规则中应对这种行为加以确认,予以定性,并以妨害民事诉讼行为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12.
拘留,作为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采取的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在制止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排除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障碍,保证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进行,教育行为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自觉后行诉讼义务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司法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在立法上的缺陷和操作上的困惑。本文拟就妨害民事诉讼拘留措施的完善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求抛砖引玉。民事诉讼法第100条至第106条规定了对妨害民事诉讼的七种强制措施:拘传、训诫、责令具结海过、责令退出法庭、责令履行协助义务、罚款、拘留。这七种强制措施成为司法实践处理妨…  相似文献   

13.
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刑事制裁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民事诉讼中实施的妨害民事诉讼之行为,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也有对妨害民事诉讼之行为人定罪判刑的实例。海外的一些学者对此规定不甚理解,认为这是“刑、民不分”①由于此问题涉及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我国法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亦不很深入,在加强法治、完善诉讼制度的今天,很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民事诉讼是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法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经济纠纷,保护公民、法人…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法第102条明确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重要证据,妨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在刑法中能用于惩罚民事诉讼伪证行为的,仅有第307条的规定,即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他人作伪证的,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而刑法的这一规定却不能追究民事诉讼实践中存在的当事人自己伪造证据行  相似文献   

15.
郭兵 《人民司法》2012,(5):61-65
一、诉讼诈骗行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争论虚假诉讼包括诉讼诈骗和诉讼欺诈等,本文着重讨论诉讼诈骗问题。诉讼诈骗,系指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通过虚构法律关系、伪造证据等方式欺骗法院,导致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从而获取非法利益,妨害司法机关正常司法秩序的行为。诉讼诈骗行为能否构成刑事犯罪?构成何种犯罪?观点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诉讼诈骗行为不构成犯罪,主要理由是诉讼诈骗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与侵害的客体都不符合传统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诈骗罪的被害人与受骗人具有同一性,且被害人系自愿地交付财物,而诉讼诈骗的对方是法院而不是被害人,被害人系慑于法  相似文献   

16.
1.什么是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是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时,法院本身和诉讼参与人依法进行的各种活动.它有三个特征: (一)民事诉讼不仅包括法院的审判活动,也包括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否则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二)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对诉讼的开始,发展和终结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法院的审判活动,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三)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是由若干个互相  相似文献   

17.
一刑事诉讼法中并无妨害刑事诉讼行为这一明确概念,但是民事诉讼法第10章规定了“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其中第100条,第101条、第102条和第106条规定了13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如“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伪造、毁灭重要证据”等等。稍加对照,不难发现,诸种类似的违法行为亦不时在刑事诉讼中出现。笔者认为所谓妨害刑事诉讼行为即指故意扰乱和破坏刑事诉讼秩序,妨害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妨害刑事诉讼行为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破坏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行为,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及时排除妨害刑事诉讼行为,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廖梦 《检察风云》2023,(S1):54-55
<正>一、何为民事虚假诉讼(一)虚假诉讼的概念自从发现虚假诉讼行为以来,如何给虚假诉讼定义一个权威的、受大众认可的概念一直是理论界和司法界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虚假诉讼罪并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相似文献   

19.
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各方当事人恶意串通,虚构事实,伪造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骗取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行为。虚假诉讼的手段行为可能构成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以及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目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贪污罪以及职务侵占罪。虚假诉讼行为定罪处罚争议的解决途径是增设诉讼诈骗罪,并修改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诈骗是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动向。一些人利用民事诉讼中各种程序的特点,通过制造假证据、隐瞒事实、制造假债务、恶意串通等多种手法,使法院做出有利于他们的错误裁判,在给被害人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妨害了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活动,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现行刑法对诉讼欺诈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学理论界对诉讼欺诈的定义尚未明确,给司法机关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和处罚带来较大的困难。本文从诉讼欺诈行为概念、特征、行为属性入手,对理论界存在的观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诉讼欺诈行为应单独设罪加以规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