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间百态新奇多,是非曲直来评说。我是曲直,今天说说关爱民生的问题。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北京开幕式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讲,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提到重要地位。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时代迫切需要.今后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2.
闫越 《行政与法》2012,(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全民、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一论断指明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明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和职能定位,以提高全民福祉为最终目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构建多元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3.
民生民心聚民力,一枝一叶总关情。定边县委、县政府始终以民生为本、民生为重,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  相似文献   

4.
玉田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民为本、民生为重,全力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推动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米脂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惠及全县人民,架起一座座党群"连心桥"。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百姓老有所养2014年,米脂县全面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把解决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落实优抚政策、推动社会福利项目建设,促进社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法治》2008,(7):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近来,"民生"成为素有"人间仙境"美称的山东蓬莱的热名词。这里,不但普通市民街谈巷议离不开民生,而且党政机关决策部署的重点也是民生问题。走在蓬莱街头,所见所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新事不断,亮点频现,彰显了蓬莱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最真实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全过程民主的人民性本质,能够超越西方标签化的民主,实现最真实的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五大民主形式”全覆盖、“四个相统一”全贯通,能够超越西方碎片化的民主,实现全链条的民主。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畅通最广泛的人民当家作主参与途径,不断完善民主制度多数原则,关注少数权利的保护。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以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推进民主协商,遵循公平原则合理施行差异化政策。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最管用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实践,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安排将之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真实的权利和自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为促进人民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在高效提升民生福祉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着力查处和预防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服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检察机关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注意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安排今年的工作,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现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几个主要内容链接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法律文明的显著特点是法律表现为一种发达的权利体系,人们享有种种法律明示的或推定的诸多无法一一列举穷尽的权利①。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生存权、发展权是基本的民生权利,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法治问题。维护人民权益,法治是必由之路,也是根本保障。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新的法治实践中,把法律服务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12.
《人民调解》2011,(6):23-25
精髓:扎根基层,贴近百姓,做人民群众贴心人。核心:将"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司法行政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主线:始终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贯穿于司法行政工作的全过程,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用真心、真情架起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司法所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学》2015,(6):75-8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软法之治与治理的密切联系在于,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中出现了风险社会的民生困境,这促使人们运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软法机制来达到对此问题的有效治理。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软法之治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软法机制自身的完善入手来加以解决。走向善治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软法之治的应然之境,为实现此愿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软法之治应注重提升主体治理能力和优化软法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焦海涛 《法商研究》2012,(3):153-160
2012年4月5-6日,由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十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主题为"民生.发展.经济法"。现综述如下。一、经济法保障民生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张守文认为,我国目前存在来自国计和民生两个方面的"双重压力",两类压力的缓解,离不开法制框  相似文献   

15.
翔宇 《中国监察》2008,(5):60-6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符合民心、改善民生的庄严承诺,令人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16.
李萍 《行政与法》2012,(7):69-71
文化民生即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包括文化记忆、文化消费、文化发展三个层次的内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促进、社会关系的规范调控、社会发展生态的改善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上。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制约文化民生的主要因素,探讨文化民生中的政府责任以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有关社会事业建设的宪法条款,可称为"社会宪法"或"民生宪法",宪法从而成为公共服务根本法、"惠民根本法"。对各国民生宪法文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事业建设并非现代社会才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而是近代国家所固有的一项任务。如今约有70%的国家宪法规定了社会事业建设,其规范类型分为政策性规定和权利规定,基本内容涵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文化。从宪法结构上看,其主要分布在总则、基本权利一章或设立政策专章。绝大多数宪法对社会事业建设条款的可司法性没有明确规定,这是其效力问题被争论不休的文本根源。在宪法中规定社会事业建设,并在实践中给予其更有力的宪法保护,是各国致力于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我国民生宪法的文本质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全面贯彻实施,以宪政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8.
让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得到最大化保留,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发展,为民生改善和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10年,我们党将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中对此有多处阐述,"努力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了行动纲领和生态指南,更要让"美丽中国"得到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公正执法,而且还期盼公开透明;不仅要求准确执法,而且还期盼高效执法。法院只有充分考虑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感受,把重民生、排民忧、解民难作为确立工作思路的依据,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尽力满足人民群众这些新要求和期盼,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法院工作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拥护,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是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党组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对抓审判工作形成的共识,也是该院审判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