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含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继明 《学习论坛》2004,20(7):17-21
多种所有制并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法律基础。非劳动要素参与价值决定 ,参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各种生产要素 ,同样也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 ,在商品经济中 ,财富的社会形式就是价值。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 ,就是按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价值的创造中所作的贡献进行分配。只要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与各自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所作的贡献相一致 ,就不存在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8)
按贡献分配以财富论为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法则。贡献应是作为"劳动"的贡献,根本不付出任何劳动,仅仅依靠占有生产资料而致富的方式在道德上难以得到认同;劳动也是指向"贡献"的劳动,即为市场所承认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劳动投入量。非生产性劳动的贡献在于节约了大量交易费用,因而使生产性劳动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财富。剥削是对他人劳动和财富的强占,消灭剥削意味着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与其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相一致。利润的合理分配依赖于公平的市场机制和协商谈判机制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俄国人民具有伟大而深刻的创造力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源泉。列宁提出,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人民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革命创造力、俄国人民在革命过程中创造了苏维埃等观点。二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俄国人民自己创立的。列宁提出,"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源泉、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力、人民的创造力受到苏维埃俄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善于激发苏维埃人民的创造力等观点。上述列宁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些学者认为,需超越善恶的伦理观来认识剥削现象。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剥削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必须舍弃伦理道德的原则,用生产力的标准来认识剥削的历史必然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但是还不能根除剥削现象。也就是说,私营企业主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劳动,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剥削仍然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因为今天的剥削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积累的职能。他们引用马克思论述积累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无论积累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私营企业创造的财富,从所有权上看虽然归属私人占有,但是,只要还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停地运行,就是社会的资产。在以公有制经  相似文献   

5.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存在剥削、阶级和阶级斗争,只是对其要重新界定和科学分析。他们提出,新时期的剥削主要不是源自剩余劳动,而是产生于财产关系的不均和财产分配的不公;新生的官僚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不仅促成新阶级,也使它们拥有过量财富,这就是“阶级-财富”、“阶级-剥削”和“阶级-权力”对应原理;对“阶级构成要素”、“新阶级结构”和“新中间阶级界定”等问题也要做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3,(11):4-5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劳动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的活动,都属于劳动。狭义概念只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不参与这个过程的活动,如社会管理与再分配等,就不属于劳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可以从“无产”到有产、变得富有,实现有产者的联合劳动是最显著的特征。关于剥削,传统观点认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占有其它人的剩余劳动,就是剥削,现阶段我国的私营企业主等的收入、贪污受贿、偷税漏税、不干活拿工资等等现象,都属于不合理的剥削收入。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符合法律要求,个体私营等资产劳动者而取得的收入,不应视为剥削收入。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仍然是剥削行为,但有其客观必然性,因此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观点搜索     
《资本论》对中国当代经济的科学意义巫继学在2005年第2辑《经济学家茶座》上撰文指出:过去,我们更多地从政治、从革命角度理解《资本论》,其实如果我们与时俱进地从经济、从建设的角度来解读《资本论》,同样具有划时代的科学意义。第一,《资本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整个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的成果,从而在本质上回答了劳动在经济社会的位置。这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劳动者,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科学的根本立场。第二,书中关于劳资关系的论述,对于处理当今社会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建田 《求实》2013,(1):17-20
马克思视域中的分配正义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是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阶级对其利益诉求的观念表达。资本主义的非正义分配根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劳动异化是其主要表征。实现正义分配的根本途径在于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的正义分配原则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剥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他们各自在价值创造中所作的贡献 ,剥削是对他人生产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 ,以非劳动生产要素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具有剥削性质。  相似文献   

11.
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筹集军事经费,防止贪污浪费和腐败,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节约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节约运动的成功开展,主要归功于苏维埃政府的广泛发动、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及舆论的宣传监督,其对当今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为雄 《理论学刊》2012,(3):9-17,127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大体分为明显相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策略。阶级斗争的观点是这一理论的精神内核,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这一理论向"实物"形态转化过渡的中间环节,阶级理论具体化为实践理性的表现形态。这种多层次理论结构使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本身已证明了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深刻性,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阶级斗争策略的正确性。毛泽东谈论社会革命、中国革命往往将其与革命战争维系在一起,对政治革命的具体形式作了具体分析。毛泽东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思想指南,严谨地指明了中国革命将以建立何种国家制度为最后归宿。中国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社会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新最进步的政治形式。它一方面是对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的借鉴,另一方面又是把握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的一种政治创造,是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理论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保障妇女权利的伟大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冻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为指导,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妇女政治、经济、教育和婚姻等方面的权利,苏区妇女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她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之中。并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苏区依托各级苏维埃政权,严厉取缔私塾,在禁止私塾的基础上,创办列宁小学,使儿童接受文化知识和革命教育。中共推行的严厉取缔私塾的政策和种种措施,既是建设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又符合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趋势。中共在取缔私塾、建设列宁小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也暴露了照搬苏联经验、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对传统教育模式理解有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沙皇俄国遗留给苏联的民族问题是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苏联的成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列宁的民族平等、自愿和民族自决的原则。1924年颁布的苏联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的历史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但是这部宪法也遗留下致命的缺陷,为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遏制大规模疫病在苏区的蔓延流行,履行人民政府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卫生防疫保障上采取了一系列救治和防范措施,把疫病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构建卫生防疫组织体系;创立疫病、疫情报告制度;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普及卫生防疫知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防疫保障之成效,不仅成为中华医学防疫保障史上的瑰宝,还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和保障中国人权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李瑗 《理论学刊》2008,3(4):22-2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它是中苏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上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也反映了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领导权之争.1963年9月中共中央开展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是中苏论战的转折点.它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代表中共方面论战的核心观点,从而使中共在中苏论战中由防御转为反攻,由半公开不指名争论转为全面公开的指名道姓的争论,把中苏论战推向顶点和高潮.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旨在完成"反修防修"任务的"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列宁最先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它使苏联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但这一政策却于20年代末被中止。文章就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共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对当时形势的错误分析,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念的教条式理解及"粮食收购危机"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余金成 《理论学刊》2012,(6):10-19,127
中国改革荟萃了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需建构新的逻辑框架予以统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其历史规律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不断深化,对这一过程可从宏观文化视角予以认识,后者在内容上可分为应然与实然,在形式上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人类发展中形成以人口生产力为主和人口生产关系为主两种文化形态,包括俄罗新在内的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分属双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自我扬弃,其价值原则与中华文化互通.苏联改革缺乏坚守社会主义价值的政治谋略和文化定力,导致方向失误而解体.中国改革将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统一,为人类展示新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九九零年苏联修宪的实质是废除共产党的领导权,将苏联的权力中心从苏共中央书记处转移到总统及其领导下的总统委员会、联邦委员会.这次修宪是苏共的自取灭亡,其结果是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