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军荣 《传承》2012,(24):88-89,96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现代政府新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原理,笔者以为可以从建立多元化环境管理机制,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跨区域垂直监管等六个方面入手,不断推进政府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努力加快创新我国环境公共管理政策与环境决策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蔡小慎  李丹妮 《前沿》2009,(3):107-110
本文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针对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征与造成的不良影响,认为我国目前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防范与应对主要存在着管理理念偏离,事前防范缺失和事件发生后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民意表达机制加强政府回应力、整合各方参与主体,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明月  李文钰 《传承》2014,(12):114-115
1987年,登哈特夫妇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这不仅仅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更是对政府管理的反思与发展,也为我国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借鉴与指导。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及新公共服务深入人心,我国政府职能的重心必将由管理转化为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服务型政府实质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架构与制度延伸。这不仅有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关注的如何从操作层面的组织技术和管理手段上改进公共服务效率的问题,更涉及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宪政主义内涵的重构,涉及到政府公共行政的理念转变与制度创新。因此,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必须突破新公共管理理论基于管理主义思维的组织和技术工具层面改革框架的窠臼,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5.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政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无所不及的管理遇到许多新问题,政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和"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6.
以"企业家式政府"为核心范式,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绩效考核机制、分权管理体制等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我国公安辅警管理现状,阐述公安辅警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以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安辅警制度。通过实地调查,从人力资源优化、绩效机制运行、待遇保障管理、警营文化构建等方面对浙江省桐乡市公安局辅警队伍建设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将官僚的、权威式的作风和消极性民主政体转换成有效率的、回应性的、顾客导向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下的政府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系,必然要求公安机关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警察行政伦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警察行政伦理建设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公共管理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国家行政管理领域的创新,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挑战,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有启示作用。但由于国情和改革的背景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而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判性借鉴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9.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刻影响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理论,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发展使我们能够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公共行政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刘珍 《传承》2009,(18):96-97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政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无所不及的管理遇到许多新问题,政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和"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1.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重新定位了传统公共模式下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倡导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多国有实践,但实践模式不一致,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七个主要核心观点.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域中审视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楚德江 《岭南学刊》2007,(5):112-114
新公共管理作为近二十多年来指导政府改革的主导性理论,无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是,新公共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成功实施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成功实施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环境,而且所面临的问题与新公共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此情形下,盲目引进新公共管理存在着较大风险。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必须坚持批判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政昌 《前沿》2008,(5):104-106
美国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将人们对新公共管理提出的替代性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在对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本文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将其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优越性,然后结合当前国内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王振涛 《前沿》2006,(10):131-133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根本出路。但目前学界对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理论的认识尚不明晰,具体表现为新公共管理取向和新公共服务取向交互使用,造成研究的混乱。而事实上,现有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基础,而非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扬弃,故而真正意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或称“新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应是对现有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批判与超越。文章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目的在于澄清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的错误认识,并对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云飞  周晓丽 《前沿》2006,(4):170-174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在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他们都具有时代特征,且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代表未来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楠 《人民论坛》2012,(5):46-47
传统的管理型政府模式、政府本位模式、功能管理型政府模式以及程序化的政府模式等四种政府管理模式存在着弊端,并直接影响政府管理的效率提升。新公共管理理念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构建服务型政府,用战略思维进行公共管理,创新管理方法以实现秩序和效率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陆续进行的政府改革使行政管理模式从以官僚制为基础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取得了极大的成效。通过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以及西方国家成功经验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国际公共管理先进水平的约束机制,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19.
许瑶 《理论月刊》2008,(8):136-138
自行政学诞生以来,中西方涉及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优秀者数不胜数。传统行政组织理论首推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官僚制理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僚制的运行出现了各种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纷纷举起政府改革的大旗,开始对传统的行政体制进行创新、实施行政改革。其中最为显著的成果之一便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提高政府效率为目标,主张减少管制,追求政府的小而美,在全面反思官僚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政府行政改革的"药方"。这些"药方"至今仍为许多西方国家追随、实践。  相似文献   

20.
“官僚制”--突破与回归——对“官僚制”批判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敏 《前沿》2008,(10):57-59
对“官僚制”的研究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围绕韦伯提出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争论。其中以“摒弃官僚制”为口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最为突出,它集中在效率、应变能力、非人格化、管理体制内部结构矛盾等几个方面批判了“官僚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但却不尽合理。本文从反思“新公共管理”对“官僚制”的批判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应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官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