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心理问题、上网成瘾、"性"问题、诚信危机等已经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成长。探索这些问题本身的特点、产生根源、形成过程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最终在实际工作中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办法。学校要正确认识当前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不仅不能放松,反而要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不仅有大量的个案,还有许多调查数据。这些报道无形中使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中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在整个人群中,青少年是问题最多的一群。但这种结论是不科学的,而且夸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每年至少有25万青少年因精神心理问题失去生命。成年人多达50%的精神疾患是在14岁之前开始的,因此,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促进精神卫生和预防精神疾患尤为重要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不仅有大量的个案,还有许多调查数据。这些报道无形中使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中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在整个人群中,青少年是问题最多的一群。但这种结论是不科学的,而且夸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早在100多年前,先贤梁启超就发出了这样令世人振聋发聩的呐喊。青少年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脊梁,但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又是什么状况?相信刚刚发生的鹿邑雇凶杀父案,还在沉痛着我们的心灵。"问题青少年"为何越来越多?造成青少年诸多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这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冲击着社会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孤独无助、焦虑不安、人际敏感、自卑自闭、逆反敌对和早恋倾向等。造成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对他们的心理忽视。农村留守青少年最亟需的援助是心理援助:重塑留守青少年家庭心理环境,强化学校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关爱,整合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援助的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7.
袁杰 《长江论坛》2012,(4):9-13
学生时代的马克思曾做过许多荒诞不经的事情,即便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他无疑也是不折不扣的"问题青年";但是,另一方面,在青年马克思的身上也有志存高远的理想追求、通宵达旦的勤奋努力和品质高尚的道德人格;马克思的成长之路启示我们:家庭育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育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纽带,社会育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数占青少年总数的16%以上。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问题最多的要数学习压力感,有1/3的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感到负担太重,这也是导致其他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教育的根本目的直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大写的人。其中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青少年研究历来受范式问题困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不少研究者相信,青少年研究领域的范式创新将出现巨大转机。实际上,大数据对青少年研究范式的影响并非颠覆性的,传统的研究"策略"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变革之前尚需冷静。具体而言:(1)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促成青少年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价值观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2)谈"范式转向"之前须先解决"范式产生"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学科根源问题,大数据对范式的形成在本质上并无推动作用;(3)在当代,大数据应用面临"易脱离现实"、"数据获取与共享难"、"缺乏大数据专业研究人员"等问题,必须谨慎对待;(4)从根本上讲,大数据不能取代传统研究范式,基于大数据的新方法与老方法共存并互为补充的混合方法研究将是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的隐性化特征,使个体心理疾病往往在发生相关事件后才被发觉。因此,我们要多倾听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排查,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人们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些青少年沦为罪犯,与他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与小时候遭遇的不幸有很大的关系,与心灵的创伤有很大的关系,与他们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关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对性格古怪、孤独、情绪不稳定的孩子要特别予以重视,早发现问题、早疏导、早预防,避免悲剧发生,这是我们在青少年教育中须臾忽视不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武汉市青少年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调查发现,睡眠不足、身体锻炼缺乏、饮食习惯不良和保健意识薄弱是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主要问题;对自我发展的过分关心和敏感是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学习、职业选择和工作以及经济压力是青少年主要压力源;青少年缓解压力的办法主要以自我调整、与朋友交谈、倾诉等形式为主,但也存在一些非理性减压方式。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青少年在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冲突和不适应。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0%左右,其中14 ̄17岁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年龄。应该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建立完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机制。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两岸青少年是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参与者,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近年来,江北区用心打造"五有"模式,着力深化两岸青年交流。创业实践有平台。来大陆创业就业,成为越来越多台湾青年的意愿和选择。江北区在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设立台湾学生江北实践基地,为入驻的台湾创业团队提供前三年最高10万元的办公用房租赁补贴,加大对台湾青年创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园区企业累计接收百余名台湾  相似文献   

14.
浅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霞 《理论月刊》2008,(4):186-188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偏差行为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源于青少年生理变化、心理变化与社会心理变化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而导致心理不适.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产生偏差行为,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因此,要有效解决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引导促进、辅导帮助、文化传承、纠偏扶正等方面入手,思考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期专刊的内容,是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就在编辑工作完成的同一天,传来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消息———北京市一天内连续发生三起坠楼、跳河事件。花季少女、阳光少年香消玉殒,命赴黄泉。人们叹息之余,还夹杂着些许无奈。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全国3.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至少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大学生中有16.0-25.4%的有心理障碍,而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原因。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影响到了中国人才的素质。不敢说所有的自杀行为都有心理疾患…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问题青少年”队伍的扩大与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人群”的增加成正相关。而心理学干预矫治方法在我国的社会矫治工作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和探索性课题。因此,厘清“问题青少年”矫治的心理学机理,加强“问题青少年”矫治的心理学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调查表明,当代武汉青少年总体发展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就业压力大、整体劳动力素质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武汉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呈现出理性务实、开放宽容、折中整合、多元自我、多变流动等时代特点,具有多元中走向整合的趋势, "开放、理性、平和、整合、理解、合作、参与、担当"这些特征在未来青少年的身上将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有专家指出,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道德处于一种在社会学里被称为“失宠”的状态中,整个社会都处在比较功利、浮躁的状态下。青少年面对的社会环境是复杂而多元化的,这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很大。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和商业社会环境下,青少年面对的是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型中,社会贫富差距也折射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的种种问题折射了我们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理想信念、道德准则、人文精神、民主公平、法律意识等诸多方面的迷乱、失范以及教育缺失…  相似文献   

19.
正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体发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心理成长却相对缓慢(巨婴理论),脆弱、敏感,渴望获得成人感、独立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从青少年群体抓起。关注青少年群体,并不意味着青少年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或者性质严重,而是从该群体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处的基础性、源头性地位出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据报载,目前我国每年约有600万小学生不能升入初中,有600万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这些青少年告别了学校生活,进入社会却又不能及时就业,因而未能被社会完全接纳。他们虽然与家长共同生活,但由于其独立的个性意向日益强烈,有的与家长之间矛盾日趋尖锐,家长对他们的影响力也日渐降低。这些过早失学而又不能及时就业的青少年,正处在学校、社会不管而家长又管不了的人生十字路口,我们将这一阶段的青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