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狱政思想是指导、影响监狱管理的思想。夏朝不仅有狱政思想,而且形成了一定体系。夏朝的狱政思想三个方面:一是从原始氏族社会继承而来的“代天行罚”的思想;二是建立新的国家秩序所必须的“宗法礼治”思想;三是对囚犯实施“幽闭思愆”的思想。而“代天行罚”思想则占居夏朝狱政思想的主导方面,“宗法礼治”、“幽闭思愆”思想与“代天行罚”思想相辅相成,构成了夏朝奴隶社会法制和狱制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商朝的狱政思想基本上是从夏朝沿袭过来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商朝的狱政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了夏朝的“代天行罚”的思想;二是沿袭并发展了夏朝的“宗法礼治”思想;三是创建了“苦役惩罚”思想。而“代天行罚”思想仍然占居狱政管理的主导方面,“宗法礼治”思想与“苦役惩罚”思想则与“代天行罚”思想相辅相成,构成了商朝奴隶社会法制和狱制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庆明 《法学研究》1985,(3):62-67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三六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五一三年晋国又“铸刑鼎”。郑国子产“铸刑书”时,遭到晋国大夫叔向的激烈斥责;晋国“铸刑鼎”时,遭到孔丘的无情批判。春秋时期这场“铸刑鼎”与反“铸刑鼎”的斗争,不仅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文明史中带有分界标志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一向不被史学界所重视,只是在批判孔子思想时着重提到。近来,学术界重新评价孔子的呼声渐高,持肯定孔子思想的学者,有的对《左传》记载孔子批判晋“铸刑鼎”的话提出疑问,认为此话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合,因此断定孔子批判“铸刑鼎”的这段文字不可信。  相似文献   

4.
狱政管理工作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坚固的外在防御体系。监狱工作改革和发展、敌犯情态势严峻、罪犯心理现状给狱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树立以罪犯为本体的理念,以心理矫治手段为突破口,由“防守型”管理手段向“进攻型”管理手段转变,构建并推进心理矫治操作体系,使罪犯的犯罪思想行为产生“四个转变”。实现狱政管理的本位职能,提高狱政管理效能,维护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4,19(2):127-127
孙平在《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刊》2003年第一期上撰文《论狱政管理的性质》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狱政管理的性质”的观点作了综述,然后提出:1、狱政管理是刑事管理活动。狱政管理是监狱对其所管辖的事务所进行的管理。这里的事务既有单纯的行政事务,也有刑事事务。狱政管理首先是一项执行刑罚的具体活动。刑罚是统  相似文献   

6.
周朝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敬德保民”的政治主张,在监狱管理方面施以“明德慎罚”的狱政思想,同时,为了维护其宗法统治,又以“亲亲”、“尊尊”的“宗法礼治”为狱政思想,再加上从商朝“苦役惩罚”沿袭并发展而来的“幽闭苦役”思想,三者构成了周朝完整的狱政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分类矫治,是指在狱政管理工作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的规律对罪犯进行分类,运用心理学原理矫正其不正确思想意识,治疗其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达到分类改造目的的活动。将“分类矫治”列入分类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狱政管理活动的具体工作,是狱政管理工作的新课题,也是完善分类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崔永东 《北方法学》2010,4(6):133-139
“仁道”精神与“教化”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狱政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且在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以同情和怜悯的态度对待监狱行刑及罪犯改造等方面与现代的“人道主义”也有相通之处。这对我们今天建构一种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狱政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智 《法学研究》1985,(6):61-67
狱政管理,是国家监狱制度的重要内容,美国主要叫监禁管理,苏联叫执行管理或叫劳改营行政管理。我国的狱政管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特色,现就新中国狱政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性,作些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0.
探讨罪犯心理矫治对狱政管理的作用,既可以促进狱政管理科学化,又可以深化和拓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更有利于整合监狱资源,实现改造活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罪犯心理矫治在维护监管安全与稳定,提高狱政管理效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心理矫治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狱政管理筛查、提示重点防范对象,减少狱内违法违纪和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消减各种狱政管理措施带来的负效应。其成果的运用有利于强化狱政管理的职能,提高狱政管理的效率,检查狱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为了使心理矫正更好地发挥在狱政管理中的作用,当前要着重抓好心理矫治方法、技术的本土化问题,还要对矫治人员加强职业资格的管理,学习罪犯管理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监狱法中 ,刑罚的执行被定位在与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等并列的层次上。本文认为 ,这一定位是报应刑罚思想和新中国行刑领域中的“三位一体”观念的产物 ,很难自圆其说。无论从历史看 ,还是从逻辑看 ,刑罚的执行是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等的上位概念 ,因此 ,监狱法应对刑罚的执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2.
胡润栋 《法制与经济》2008,(20):123-124
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管理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是“和”的理念,在现代管理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对宽严相济刑罚观念的研究和认识逐渐深入。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已经蕴含着宽严相济思想的理论核心。古代宽严相济思想最早萌芽于“三国三典”理论,后经过子产、孔子等思想家对宽与严的辩证阐述而逐步确立。在儒家与法家关于宽与严的争论过程中,宽与严之间也逐步整合,宽严相济思想逐步被社会和统治者所接受。随着起自西汉以至隋唐的“儒法合流”过程的完成,宽严相济思想最终确立,并成为我国传统刑罚观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察和分析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宽严相济”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和理性,也可以为当前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提供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趋干成熟的历史时期,其法制的发达、法律制度的完备,对后世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大量唐代史料为叙述基础,探讨唐代狱政思想产生之大体渊源,综述唐代监狱维礼护法,礼刑结合;慎枉刑狱,缓刑议狱;宽严相济,德主刑辅的狱政思想,以及其在监狱管理中的宏观地位与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了唐代监狱制度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5.
孔子法律思想已受到法史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前不久,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同志专门召开了一次“孔子法律思想讨论会”。这在国内外“孔子学”研究方面是空前的。孔子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得到这样的重视,孔子法律思想对中华民族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作用和负作用,也使我们有必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管见以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伦理法律化、法律伦理化,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法律思想。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他主张“为国以礼”的礼治。这种礼治,无疑是一种人治主义的法学理论,其整个体系和一系列原则都是封建主义的,但这样说,并不排斥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颗粒。孔子关于司法道德的论述就含有这种颗粒。孔子的司法道德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关于“治人”的主张。按照孔子的设计,“治人”,是“仁以为己任”(《论语》),有高尚道德,能公平执法,把国家治理好的人。这种“治人”所应具备的司法道德,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新时期监管改造工作形势的发展,推进现代化文明监狱创建工作,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实施了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分监区建设的战略措施。实践证明,它具有可操作性、统一性和程序性,使行刑公正得到有效保证;狱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得以坚持;“创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在分析儒家文化中人本、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源流及其内涵。文章认为,早期儒学可称之为“人学”;“人学”的基础就是人本思想,而在孔子以后的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说中,人本思想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儒家的人本思想与近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人权思想有一定的差别。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人权”。儒家的民本思想重点探讨两个问题:君民关系中“以民为本”的观点和实施民本思想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罪犯处在承受处罚与社会隔离的状态下,由于狱内特殊环境造成的不适应,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多侧重于罪犯思想层次的改造,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心理咨询是解决罪犯入狱后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侧重于罪犯心理的调整和人格、个性的完美,更易被罪犯接受。心理咨询可以提高狱政管理的科学性、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劳动分工的合理性,促进监管改造工作的深化、细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法律科学》2015,33(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仁”源于东夷民族母哺其子、抵足而眠等风俗习惯.“仁”的基本精神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友爱、尊敬和合作.“相人耦”精神在殷周政治法律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孔子把朴素的“相人耦”习俗加工成为“人己和”思想,完成了“仁”的哲理化.同时形成孔子法律思想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亲属相和的礼治思想,君民相和的德治思想,君臣相和的贤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