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 :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二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这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三个“毫不动摇”、“统一”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突破。这是对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实践引导,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建文汇》2002,(21):55-5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他强调,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在一如既往地鼓励、引导的同时,关键是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理论支持。要按照十六大精神,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同感。一是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一,推进理论创新,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辩证认识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首先,要坚定思想认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时,特别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且要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它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以新的视野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认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研究是近20年来的热门话题,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我们曾经把马克思提出…  相似文献   

9.
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应认识和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二者的真实关系是对立面的统一;二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前提,不能放弃或混淆二者之间主体与非主体、主导与非主导的原则区别;三是要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一致性上思考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问题,单从生产力标准或单从价值标准去思考和判断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0.
解读"两个平等":十七大非公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特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2.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医疗改革重在解决“贵”和“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们先后走访了东、中、西九个省市,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所闻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使我们切实感受到医疗问题,真正是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由于看病"难"和"贵",不少人有病不敢进医院."小病拖、大病挨,要死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比较普遍.就是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我们也遇到一位曾任厂长和工会主席的老共产党员,床下藏着一瓶滴滴畏.他说:"怕的是医疗费过高,不能把沉重的负担压给下一代!"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使GDP翻了三番的今天,看病问题却使得近90%的百姓为之却步和担忧,感到无奈和艰难?  相似文献   

15.
杭州 《理论建设》2020,36(1):99-104
通过对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回顾,其争论焦点可归纳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对于这两点,研究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研究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推车撞壁’式"路径,另一条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社会主义--‘曲突徙薪’式"路径。学界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论战中局限性的研究并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过度关注了由外在客观条件造成的必然的不足--"外生的不足",而忽略了由内在主观条件造成的非必然的不足--"内生的不足"。应尽量排除两派共有的"外生的不足",聚焦于"内生的不足"。在"推车撞壁"式与"曲突徙薪"式两种观点的互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暴露了其国际视角逻辑的"内生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无助于论证其"曲突徙薪"式观点,还逐步演变为错误的理论,导致了错误的革命实践。对"内生的不足"的反思凸显了实践观点与辩证方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66年是"斗批改"思想演变历史进程中的第一个独立阶段。这一年中,"斗批改"思想经历了一个酝酿、提出并定型的过程。"斗批改"是一个无所不包但又缺乏实质性内容因而显得空泛的概念集群,深深地打上了"文革"所有的意识形态烙印。"斗批改"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文革"宏观而整体的运行规划和制度变革设计。  相似文献   

17.
"再论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和应采取的重大措施,需要在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中以准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为前提.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的等式说明,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方式需以深化领悟经济增长方式为逻辑起点.尽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心还在于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但它却是基于解决改革实践中的重大新问题,在尊重经济发展研究的逻辑演进基础上,注重从拓展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内涵体系入手,从更广阔的视野寻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递进与理论创新的思路,既符合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规范,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钱听涛 《党的文献》2003,2(1):80-83
中共临时中央 1 93 3年迁入中央苏区后 ,几乎代替了苏区中央局的领导 ,当年 4月以后 ,苏区中央局几乎不单独行使职权。这说明中共临时中央的确与苏区中央局合并了。但苏区中央局并未撤销 ,中共中央局即苏区中央局。中共临时中央从未用过中共中央局的名称。  相似文献   

20.
汪仕凯 《探索》2020,(2):107-118,F0002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创造的"传家宝",在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上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关键的政治资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群众路线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但由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已经形成了"新群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群众路线形成的传统贯彻方式方法和其地位与作用的传统认识可能不完全适应"新群众"的要求。"老传统"与"新群众"之间的距离说明,群众路线的传统地位、作用与贯彻方式同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被赋予的重要地位和应当发挥的关键作用可能不相称,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需要,所以弥合"老传统"与"新群众"之间的距离,可以成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主题。根据"新群众"的新需求,需要实现群众路线的创新,即将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根本组织路线、根本工作路线的群众路线上升为一种重要政治制度,这是弥合"老传统"与"新群众"之间距离的必由之路。同时,群众路线在党治国理政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关键作用说明它是中国政治体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围绕着群众路线进行的政治过程,能够从中发现中国政治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