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接到《沉浮与枯荣》一书是寒秋十月,时年江平先生80周岁,这本书上写满了他80年的铅华与凡尘。  相似文献   

2.
成莫愁 《检察风云》2011,(18):90-90
书画界有一句俗语:“好字不如烂画”。但我以为,有的烂画不如好字。一幅好的字也如一幅好看的画。如吴冠中大师写的汉字,画意甚浓,字亦存六法:气韵、骨法、应物、随类、经营位置与传移摹写,搭配有致。字的可看、好看、耐看,具有了画的相应效果。而烂画,读之则味同嚼蜡,没看头也没收藏意义。  相似文献   

3.
亦权 《政府法制》2012,(14):27-27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大文学家和戏曲家.浙江兰溪人。生平写了许多著作,可有很多书在刚一推向市场的时候,就被大量无良书商们疯狂盗印,所以李渔的书尽管很受欢迎,而他自己却总是没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我陆续在北京买了一些现当代的民间文书,其中也有一些知名学者的书信、日记和写满批注的私人藏书。去年夏天,我买到一批地球物理学家朱岗岜先生的私人藏书。买书时间距老先生去世不过百日。他的书是不是他的家人当废旧品处理掉的,  相似文献   

5.
痴公 《政府法制》2013,(29):17-17
中国不乏硬骨头的文人。鲁迅先生,人称他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他向黑暗的社会冲锋陷阵。最近读了岳南先生写的《一代国学大师》一书,又认识了一侄硬骨头文人刘文典先生,故神思奔逸,有了许多杂芜的感想。  相似文献   

6.
储劲松 《江淮法治》2011,(14):57-57
藏宝与鉴宝于马未都先生是专业,于我则是纯粹的外行。内行人写的专业书让外行人看,在知识优势和心理优势上,很明显地不对等。马未都是聪明的,他深知雅俗共赏、大雅必须佐以大俗才能吸引大众的道理,所以他写的书,比如这本《醉文明》,该显摆的时候显摆,让人畏敬之,该通俗的时候通俗,让人不至于望而却步。当然.这跟他在大众媒体上讲课的历练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清朝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8.
李琛 《电子知识产权》2005,(6):58-58,64
纪晓岚编了《四库全书》之后,便不想写东西了,因为他发现前人把一切都道尽了。有时抽空读读古人的书,确实会由衷地生出“太阳底下无新事”之感。J.D.贝尔纳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写过一本科学学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这本写于1938年的书所表达的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看法,与现代学者所谓的最新反思,竟然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伯里如是说     
<正> 14世纪英国的主教兼政治家伯里(R.de Bury)也是一位爱书者。据说他一个人的藏书便超过了英国所有其他主教的总和。平生最喜欢购置书籍,无论住到哪里,卧室里总是堆满了书。在享受着“满帘风雨一床书”的乐趣的同时,他又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热爱图书》。他对书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说对图书的热爱“是所有美好事物的母亲。它象是天国的  相似文献   

10.
苏永通 《政府法制》2010,(14):16-17
毛泽东:读书最没有禁区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相似文献   

11.
序一桂维民同志关于突发事件应对的这部新著,在我案头放得有些日子了,我得闲时就翻读若干。维民曾是中央党校的学员,也曾是我在陕西时的同事,熟人的文章读起来很觉亲切。他书中所写的应急案例也多是我所关心的,所以也有兴趣去读。不少案例我原来只是略知一二,这次读后方知其详,也是大有收获的。维民对这些案例的分析颇有见识,体现了他认真的研究,也融入了他个人的经验,既有学术视野与学术背景,又不是不接地气的纸上谈兵,这大概是他这部书价值之所在。维民平时做事、为人都有书卷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大学问家,写过《读书法》、《治国学杂话》等文章,专门论述读书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他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往后就很容易了。  相似文献   

13.
代号     
旅美华人作家周腓力"老来得书",48岁开始写作,右手 写小说,左手写散文。丰富的生活历练,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他的作品焕 发出一种圆熟、练送、睿智、诙谐的光采,文风真诚而幽默,笑中有刺痛。 1995年出牌的《洋人吹牛》一书便是他的经典之作,《代号》是其中一篇。  相似文献   

14.
史飞翔 《政府法制》2013,(23):23-23
吴晗,原名吴春晗,著名历史学家.1909年生,浙江义乌人.吴晗从小爱读书.6岁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谓我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吴晗的父亲吴瑸珏虽身为农民,但颇有学问,能诗善赋,且写得一手好字.吴瑸珏有一书房名叫"梧轩藏书",内有不少线装书.吴晗童年时,即在父亲书房读书. 1916年,吴晗上小学.虽然只有7岁,却非常爱看书,特别是历史书和历史小说.这时他先后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家里的书读完了,他就想办法到处去借.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跑几十里地.遇到人家不肯外借,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看完赶紧还.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经常是回到家,书已看完.然后又立即再去借.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就考问他书中的有关内容,他对答如流.由于他看书既多又快,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蛀书虫".  相似文献   

15.
裴克山 《特区法坛》2002,(71):56-56
有一位日本老人名叫田岗源绍,家住日本三重县,今年已过64岁。他从20岁起就开始偷窃生涯,这44年他是在反复偷盗,又反复在监狱中度过的。至今他偷窃的金钱和物品累计价值高达6亿日元,被判刑18次之多。去年田岗源绍又因涉嫌偷窃被逮捕,在拘留所闲得无聊的日子里,他突然想到,是该回顾过去,反省一下自己人生的时候了。于是,他写了一本题为《偷盗方法大全》的书,居然还出版了。  相似文献   

16.
江苏镇江市委原副书记陈耀终于因跑官而落马。我看写他的“官落马记”,感觉就像是在读传奇说,跑官以及落马的经过,真像是世奇闻,其情节之离奇、故事之跌宕真要让小说家坐在书房里,也编不来。 陈耀南久居市委副书记座椅,分管组织工作,照说应该知道党的部使用和管理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的德才兼备原则,更应该十分清楚但他却坚决认定升官必须朝中有人并且笃信“火到猪头烂,钱到事办”,认为只要付出足够的钱就能想事成。 也许是久坐“副字头”位置吧陈耀南“渴望进步”的心情,可说到了“转辗反侧,寤寐思之”的程度大概也正是因为官迷心窍,他才病乱…  相似文献   

17.
郝拴记 《中国公证》2008,(12):59-60
这一夜,我彻底失眠了。今天发生的事太多了,把我的心都快折腾烂了。老妈像突然老了许多。特别是受不得刺激,一点动静都能引起她不小的惊悸。她这是怎么啦?今晚吃饭的时候还不是这样的,难道是因为这个老舅的出现?这个老舅到底是个什么人?他怎么会如此让老妈害怕?原来他在哪儿?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相似文献   

18.
聪明之误     
《检察纵横》2003,(3):52-52
王辉本是一名中学教师,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发家致富了,他的心里有些不平衡。为了能过上他所羡慕的“高质量”的生活,王辉决定弃书从商,开始做生意。  相似文献   

19.
今天来回忆文革中的种种情形,仿佛是在看荒诞剧,但这确实是我们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重提这些往事,是为了不让那些带有悲剧性的荒诞剧重演。父亲辛笛作为诗人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手掌集》,并与其他诗友形成后来被称之为“九叶诗派”的诗人群体。但在50年代以后他几乎搁笔不写新诗,投入到工业战线工作,度过较为太平的一段日子。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也在劫难逃。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最让父亲发愁的是满橱满柜的书,实在舍不得亲手烧毁。平时他看到书掉在地上,弄脏折角都会很心疼,拣起来赶快掸掉书…  相似文献   

20.
马军 《政府法制》2011,(23):33-33
北宋宰相卢多逊绝对是个聪明人。《宋史·卢多逊传》上说他“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发多奇中。”才20岁就中了进士。他看到宋太祖赵匡胤手不释卷,就买通了负责图书的官吏,皇上拿走什么书,他马上就知道了,几乎同时也把这本书捧在手上,宁可一夜不睡,也要将书看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