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海南Z国企不同职位员工对庸懒散贪整治活动执行的效度与力度及对该活动的现实评价、前景预测、态度和行为四个社会认知纬度。结果表明:国企员工对整治庸懒散贪的效度和力度认知是正向的,同时,他们的现实评价、前景预测、态度和行为都比较积极;其社会认知的四个纬度之间,前景预测与行为的相关度最大,前景预测对行为起了较为主要的正向作用,其次是现实评价,而态度也会导致个人行为的相对改变。  相似文献   

2.
家长作为与青少年子女联系最紧密的初级群体,其态度和行为深刻地塑造了子女的网络游戏使用形态.基于全国性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本文考察了家长群体对于青少年子女网络游戏行为的认知情况和管理方式.数据结果表明,在认知层面,家长群体对于青少年子女的游戏使用类型、游戏使用地点、游戏接触时间等方面的认知与青少年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管理层面,家长群体对青少年子女的游戏管理行为包括游戏时间管理、游戏设备管理和游戏下载管理,其中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家长对孩子管控最为严格.本文认为,现阶段家长群体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存在“重态度而轻行为”的特征,家长群体若希望积极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子女使用网络游戏,首先必须加强对子女网络游戏实际使用行为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海南Z国企不同职位员工对庸懒散贪整治活动执行的效度与力度及对该活动的现实评价、前景预测、态度和行为四个社会认知纬度。结果表明:国企员工对整治庸懒散贪的效度和力度认知是正向的,同时,他们的现实评价、前景预测、态度和行为都比较积极;其社会认知的四个纬度之间,前景预测与行为的相关度最大,前景预测对行为起了较为主要的正向作用,其次是现实评价,而态度也会导致个人行为的相对改变。  相似文献   

4.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以利他性和亲和性为特质的人类行为,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基础的行为表征。通过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可以克服以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由于忽视行为训练而导致的青少年道德认知效果差和知行脱节的弊病。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归因训练法、行为激励法等。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社会大环境、家庭资源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影响着不良亲子关系的形成,不良亲子关系又通过模仿、预言的自我实现、挫折——攻击、认知方式等途径导致青少年社会化中问题行为的产生,因而需要从社会大环境以及父母自身入手(包括态度转变、减少家庭惩罚和提高父母自身修养等)来优化亲子关系,以减少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社会大环境、家庭资源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影响着不良亲子关系的形成,不良亲子关系又通过模仿、预言的自我实现、挫折--攻击、认知方式等途径导致青少年社会化中问题行为的产生,因而需要从社会大环境以及父母自身入手(包括态度转变、减少家庭惩罚和提高父母自身修养等)来优化亲子关系,以减少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对湖南M镇的在乡青年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在乡青年的教育、文化生活、物质生活满意度及他人眼中的在乡青年等情况。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政治和公共领域,在乡青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期望,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反过来又影响着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556名免费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免费师范生的责任心、勤学、乐观、求知欲的得分较高;女生责任心强于男生;文科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更乐观;大一学生学习最勤奋,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心理品质水平高于其他学生。  相似文献   

9.
应对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己精神状态所做出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对重大生活事件的积极应对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及早地对青少年进行应对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和矫正消极的应对方式,使青少年顺利地度过生活中的种种危机,获得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运用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西藏自治区白朗中学和云南玉龙县石鼓镇中学的中学生的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和上海区县的青少年相比,西藏和云南部分区县青少年营养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膳食营养知识尤其缺乏。初中生的营养态度不令人满意,同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据此,我国西部地区青少年营养知识和态度仍有待丰富和改善。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当地青少年营养膳食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预防青少年近远期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倾向,其包含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对社会的认知、对求职层次的定位、以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就业行为、就业选择的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于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网络途径认知及其网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对网络途径的认知可从他们对网络的态度、对网络影响的认知、网络规范的认知和网络信度的认知四方面分析,青少年的需要、价值观及生活阅历等决定他们对网络社会化途径的认知和选择,从而导致青少年产生特定网络行为,表现为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时间与地点、迷恋程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阅读。要将网络的消极作用抑制在更小的范围,最佳方法就是教育:对青少年来讲,要加强“善待网络”的教育;对家长来讲,应系统的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校来讲,应该加强网络人文教育,培养“善待网络”的一代。此外,还要从整体上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重视媒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以计划行为理论、态度—行为—情境理论和人才激励理论为基础,通过432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研究生就业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社会环境、人才政策对研究生就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不明显.行为态度上,研究生就业意愿主要是从个人发展和兴趣层面来考虑;主观规范上,研究生首先参照的是家人或爱人的意见;社会环境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显著;人才政策上,影响最显著的是感情留人,其次是待遇留人,最后是事业留人.为此,要培养研究生就业的积极态度;研究生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社会要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条件;政府要制定健全的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14.
网络视频是当下青少年网络应用的热门类型,他们青睐包括青春偶像类、国产情感伦理类、海外剧、日本动画片等在内的七大主要影视类型。这些影视类型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对国外认可度较高,对国内种种现象不太认同,产生认同困惑;在情感方面,青少年在爱情、亲情和其他情感方面均产生了现实与理想的困惑;在行为方面,影响已经呈现在了语言、形象、消费、交友、婚恋、工作等从个体行为到社会行为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136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助SPSS17.0统计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不同的青少年在对网络的认知和网络工具的选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有消极影响。通过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家庭教育原因,提出相关教育建议,以引导家长积极与孩子交流沟通,并采用合理措施对孩子上网进行指导和监督,从而消除不良教养方式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与员工的心理纽带,如果员工的心理契约被破坏,就可能产生负面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降低组织的工作绩效、凝聚力。员工认知调适的具体路径有四:一是对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员工进行差别化的认知调适;二是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减少认知偏差;三是合理调节中间变量以调适员工认知,促其回归认知理性;四是通过个人价值观的渗透使员工认知与组织价值观契合。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既在就业或行将就业的劳动者,因而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关系中的利益主体成员。现在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人,不论他们的素质如何,国家的未来都是属于他们的。但是,他们的利益观念和行为不仅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状态,而且也决定未来经济长期发展的质量、效率、以及速度和水平。因此,有必要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考察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青  相似文献   

18.
新的社会阶层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经验调查数据。通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主观阶层地位认知、社会态度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主观阶层地位认知、社会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客观阶层地位和主观阶层地位都对社会态度产生重要影响.但主观阶层地位对于社会态度的解释力比客观阶层地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福利机构大龄孤残儿童平等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权利与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特殊青少年就业的扶持力度,但是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现实情况下,福利机构特殊青少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专业方法助人自助的学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介入福利机构特殊青少年就业指导,做好他们职前的准备和职后的追踪服务,这对促进福利机构特殊青少年的就业和国家的民生事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对山东省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中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中学生对网络的需求、中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总结青少年网络接触行为的特点,阐释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提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中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