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2.
近日由于山东省教委发出“禁止中小学生全文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的通知,引起了社会对于当前在一些城市中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关注。一些人对于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一些人由于对于儒家经典的不了解提出了一些“外行”的指责,还有一些人由于长期的偏见提出了一些带有意气用事的斥责……不论其出发点如何,  相似文献   

3.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相似文献   

4.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色。我国早有“太上贵德”(《礼记》,“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的古训。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置于首位。其具体表现是: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是千百年来备受中华民族关注的一项重要美德。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以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为准则进行自律和他律的一种道德法则。不过,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诚”、“信”二字最先并未连在一起使用。在《说文》中,许慎把“信”归入“人部”,因为在许慎看来,“人,天地之性最贵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磐石市在坚持开展“文化早餐”和“道德早餐”活动中,逐步完善、确立了以学习《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教育资源体系。  相似文献   

7.
“德不责众”是我杜撰的一个新词儿。所谓“德不责众”显然从“法不责众”比附而来.是说这样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个体角度说,明知一种行为背离道德标准、道德要求,却明知故犯、照样去做;从社会角度说.是因为大家都如此,所以不作道德谴责.对其听之任之、麻木不仁。个体的背德行为根源于从众心理和社会的“德不责众”的道德评判现象。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泰兴市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为了让中小学生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该市大力倡导“读圣贤书、写规范字、说普通话、育有德人”,广泛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一、丰富形式,让诵读成为学生喜爱的自觉行动1、诵读目标人文化。在诵读目标的定位上,强调“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只求熟读”,着力打好学生诵读的“童子功”。诵读教学中凸显一个“趣”字,开展“游园、赛诗”、“古诗新唱”、“书签做起来”、“好诗画下来”等情趣活动。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乐清市“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开展已有12年,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曾入选中国文明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并在香港举行的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中获得三项大奖,其中《中庸》获得最高奖项“孔子奖”。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江苏省丰县积极采取多项措施组织中小学生写“道德日记”,引导未成年人将写“日记”与讲“道德”有机结合起来,见贤思齐,积善成习,美化心灵。 一是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有得写”。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清明节、中华经典诵读、“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引导他们认真总结感受体会,及时书写“道德日记”;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为政者十分看重道德的力量.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为政篇》中说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如果以德治理天下.老百姓就会自觉的服从,像众多的星星朝着北斗星一样。孟子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德与法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它们的相济互补下.社会才能有序健康发展。孔子日“仁者爱人”.“仁爱”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要培育个人道德魅力。  相似文献   

12.
张国才 《湖湘论坛》2001,14(5):48-48
一、“官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官就有权。权力的滥用表现为行为的腐败,而行为腐败是因道德准则产生严重错位而引发的。可以说,道德沦丧乃权力腐败的重要条件。 宋代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对德才的看法发人深省。我们现在选拔人才,提拔干部虽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但实施的结果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德的标准未能完全“量化”,德的考察未能细化,德的培养未能“经常化”,实际上存在“以才代以、“重才轻德”的倾向。 因为道德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关涉人…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07,(3):8-9
不能让小学生盲目学习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学的经典,小学生应该学习,但是,应当如何学习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用古代文言文写成的《论语》对他们来说,比较艰深和晦涩,《论语》中建筑了一个相当大的古代道德体系,要求小孩子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论语》,显得过于超前。因此,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教材中引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的简单警旬就足够了,同时配合以通俗易懂的道德教育,深入浅出,让他们渐渐地在成长中领恬传统道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时事报告》2010,(9):4-4
《人民日报》发表“仲祖文”的署名文章称,最近,有的地方将“孝敬父母”、“忠于配偶”等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同和支持,这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有益探索,是评价使用干部的一种道德导向。  相似文献   

15.
近来,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说:“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他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  相似文献   

16.
法律的目标应该是“扬善抑恶” 《新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 郑永年:什么叫社会呢?一个人不叫社会,三个人以上叫群体,群体要想生长在一起,就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的群体不叫社会,没有道德个人是生存不下去的。《新周刊》:道德国度却面临着道德危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李宇  李巍 《理论月刊》2023,(11):148-155
《庄子》内篇在描述心灵转化时,有三种主要模式——由心到神、由心到气、由心到德,它们皆指向认知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旨在破除在个人有限的、固化的、偏好明显的认知方式控制下的感官活动,而非否认感官本身,并且期待在面对物、事、人时,以流动的、变化的环境作为认知与行动导向。相关的文本主要存在于《养生主》篇“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人间世》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德充符》篇“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中。其中,“不以目视”“无听之以耳”“不知耳目之所宜”在以往的解释中常被认为是对感官及其活动的消解,进而弱化了心灵转化过程中涉及的认知转变。然而,这样的解释在回归文本语义系统时,难以实现逻辑上的融贯,从而使得与此关联的心灵转化的诠释也出现了偏差。因此,遵循文本语脉,明晰这些否定词的指向,进而发掘心灵转化的不同侧面,是合理且需要开拓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8.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构成。《易经》大约成书于殷末周初。距今三千多年。《易传》是对03经》的解释.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相距七八百年。《易经》起始于古代占筮.实质上是一部哲学和应用相结合的著作,是一部探索人生与社会的奇书.是中国古代经典之首。经典的作用和价值。叶圣陶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将《易经》束之高阁,或是斥之为封建迷信,弃之如敝屣:也不能将它庸俗化,当作装神弄鬼、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生教人为善去恶,从人生各个阶段阐述了道德的层次性,为后人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路线图。《论语》的主线是孔子的人格精神,它始于己之《学而》终于人之《乡党》。《论语·为政》(以下只注篇名)有“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据此可以推演出人生的九个阶段和七个道德层次。  相似文献   

20.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是19世纪末严复译介《天演论》时提出的主张。在这位思想先驱眼中,中国人的道德的革新,是国民现代化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新道德出焉,而新民出焉”。20世纪初,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张扬“新民说”的梁启超先生也曾对比中西,认为不仅要启迪“民智”,还要革新“民德”。21世纪初的今天,草根力量在推动中华民族道德复兴的过程中又为其注入了怎样的时代内涵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