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前线》1993,(18)
同仁堂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已有324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金字招牌”昌盛不衰。其经营之道和成功秘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瞩目和思考。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工业工委、市委研究室、市体改委、市社科院等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调查组,深入同仁堂集团公司调查研究,写出了这份相当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在前不久召开的“同仁堂文化与市场经济”研讨会上,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同志强调要很好地利用这一成果。为此,本刊分两期刊登这一调查报告,以弘扬同仁堂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社会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1.历史文化因素。从历史文化看,我国历来有“均贫富”、“劫富济贫”的传统思想。新中国建立以后,从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1957年开始的“大跃进”到1958年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我国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大锅饭”体制基本形成,经历了20多年实践,大部分人已经适应了那种禁锢的相对贫困的平均主义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成为主流思想,发财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但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人们对物质的占有欲望不断提升。经过20多年…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经历了思想准备、实践发展和理论形成三个阶段,它是"五四"以来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文化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直接促进了以"人民主权"思想为核心,以政治性、平民性、能动性为特征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形成,这种政治文化对后来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传统治理文化与古代制度设计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经历了成立初期、政社合一时期、乡政村治时期与新时代"三治融合"时期四个阶段。本文以为其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三种主要趋势:非正式治理主体作用日益凸显、双向度的传播方式不断强化以及"线上—线下"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红墙意识"来源于群众,产生于基层,是工作生活在红墙边的北京市西城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特殊地理位置、厚重历史文化和坚定理想信念出发,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历了从局部街区到全区整体、从党员干部到广大群众,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红墙意识"是西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朴素的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是全体西城人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荣光。  相似文献   

6.
《求是》2010,(17)
<正>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医药行业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  相似文献   

7.
甄真 《奋斗》2013,(5):37-39
正提到同仁堂,你是会想到它扑入鼻端的淡淡药香,还是它古朴典雅的门店风格?是它蕴积百年的厚重历史,还是它济世养生的金字招牌?是它经久不衰的质量和信誉,还是它传承至今的品牌文化?无论你想到的是什么,同仁堂,这个有着344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作为中药第一品牌,早已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文化在近现代以来遭遇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国文化经历了4次文化整合,形成了文化主体的"空场"、文化内容的庸俗化、文化发展的无个性的特征。而造成这些文化特征的原因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但历史的原因更为主要,也更为深刻。因此,面对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如何定位已经列入了中国人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也是其坚定的创新者和发展者。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紧密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时代语境和实践场域,历经萌发与探索、形成与发展、拓展与深化、升华与完善四个阶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一基本问题,形成了思想深邃、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科学传统文化观,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回溯这一百年的演进史及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日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现代化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晋 《党的文献》2002,(1):44-53
毛泽东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经历了从农村文化到苏区文化 ,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 ,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来龙”、“格局”和“去脉”的构想和实施这样几个大的转折。这一过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文化转型中的历史地位 ,并典型地体现了五四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历程和前进轨迹 ,展示出先进文化的历史内涵是如何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的。其文化探索的失误也警醒于当世。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在新时期以来获得了诸多方面的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不同的宗教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印记。俗语常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而北京最古老的道观,应该数白云观了。从天长观到白云观的历史演变,正是北京道教文化发展变迁的生动缩影。"北京第一道观"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有许多老字号,它们之所以能够生存并获得成功,自有其独特的经营之道。我曾采访过同仁堂、张一元等百年老店,所见所闻令人感叹。张一元的锡纸包装北京人好茶,这从遍布京城的茶楼、茶铺便可见一斑。一说到茶,老北京人很少有不知道张一元茶庄的。这个百年老店除了"金般品质",人性化的待客之道更有着优良传统。在这里,每个人都把顾客奉为衣食父母,服务起来自然也就贴着顾客的心。一天上午,我到张一元茶庄站柜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07,(10)
在古城北京的历史上,前门大街始终作为一个亮丽的音符,点缀着五朝古都华美的历史乐章。这里一直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古都风貌和老北京历史文化的标志性街区,有"北京名片"之称。其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经久不衰,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4.
"不忘初心"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表述,它源起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许多传统经典中。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基于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学习经历、中华文明的发展特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上的先进性,党传承了"不忘初心"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中国共产党更是明确地弘扬"不忘初心"精神,并用实际行动不断追寻"初心"。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的公正,市场的效率,市场的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权益,都需要信用的支持和保障。企业失信现象的普遍发生警示我们: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建设诚信山西,迫在眉睫。重视诚信才能赢得市场凡去过北京同仁堂药店的人,都对店内一副对联印象深刻:“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靠着这份诚信药德,同仁堂历经300年沧桑而不倒,从一家家族企业发展为拥有两个上市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从一家普通药店成长为“国药第一品牌”。2001年9月,一项北京市民购药去向的调查显示,同仁堂以绝对优势高居北京各药店榜…  相似文献   

16.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以人为中心追索哲学发展的历史,提出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趋向成熟,人对其自身的反思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人类文明的辉煌并没有使人摆脱神学束缚的命运,而近代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却也未为人类带来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类的精神家园仍然需要人们不断探索、重建.  相似文献   

18.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以"首都意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首善之区",北京文化体制改革深受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同时,北京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的环境与外部挑战又不断吸引和影响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北京文化体制改革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它既是一个自下而上要求改革与自上而下动员改革相结合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内而外自觉改革与由外而内倒逼改革相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再到"人的城镇化"历史进程。三个层面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即从物到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应当尽快进入"人的城镇化"发展时代,实现城镇化发展由量向质转变、由外延向内涵转变、由物向人转变。其当务之急,也即"人的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就是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张其昀作为我国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一生经历曲折,身份不断在"学"与"仕"之间更迭,其人格也在"学"与"仕"双重角色的张力中,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却能矢志不渝,始终保存着坚守道统、复兴中华文化的"民族心"。早期带有保守色彩的庭训,以及对传统学术文化授受不绝的师承,是其毕生致力于"文化复兴"的心理基础。而撰述、办刊、推广国学教育、增进多元学术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弘道"实践,不仅深深地契合了其个人文化信仰,也推进了现代新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