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很小的时候,走在村庄通往乡镇读书的颠簸小路上,常常听到广播站连放一首首激励人心的歌,有《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望星空》等等,其中还有一首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而今天我才知道这首歌中唱到的,“桃林怀抱的秀丽村庄,桃园漾着孩子的笑声……”便是我们丹东河口的景色了.原来著名词作家邬大为到河口采风,为鸭绿江河口景色所陶醉,欣然作词,挥笔写下那首世人皆知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蒋大为一唱走红.从此到河口看山、游水、赏桃花、品鱼宴成了人们心之神往的地方,尤其春秋两季成为摄影爱好者必驻地.  相似文献   

2.
正这是今年夏日的一个周末,清晨开始,北京下起小雨。我应约来到北京西城的一个小区。按响一家住户的门铃,门开处,一对白发老年夫妻,笑容可掬地相迎,看得出,他们就是我要拜访的梁任生夫妇。梁先生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中国民艺》画报原主编。代表作品有《擎灯人》、《池鱼》、《云遮不住月》、《羁  相似文献   

3.
施亮 《海内与海外》2013,(12):64-65
我得知旧京天桥八大怪“大兵黄”的故事,源自读陈建功老师所写《北京平民探访录》之五《“大兵黄”》一文。建功老师专门采访当时的一位老者潘先生,老者曾经亲耳聆听过“大兵黄”的骂街。此文,激起我对这位民国市井人物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4.
我不是历史学家,记得的年代很少,但是1492年却是一个怎么也忘不了的年代。理由非常简单。60年前,在江浙一带的初中二年级英文课本里,上学期大都用《泰西五十轶事》;下学期大都用《泰西三十轶事》。《泰西三十轶事》的第一课就是《哥伦布竖鸡蛋》;而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当时的英语教学还承袭中文教学的老办法,一课书教完,第二天老师就叫学生在课堂上背。因此这句话我是死记硬背过的,直到现在还能记得。说句题外话,时至今日我还赞成背书,因为觉得这对自己确有好处。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购得《敬宜日记》一书,读罢其中《访旧须趁人未老》一文,颇有感触。我所尊敬并熟识的范敬宜老师(原《人民日报》总编辑,已于2010年去世),在这篇作于1999年8月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十多年前,有位长我十岁的朋友给我来信,感慨地写道:‘杜甫有诗:访  相似文献   

6.
正阳光清澈,无风。我们在小区门外等候片刻,远远的,石顺义老师朝我们招手。走进客厅,墙上有两幅字,左侧上书:"凌霄羽毛原无力,落地金石自有声。"一侧的书房,书架占满了一面墙。石老师说:"书,大部分是我儿子石一枫的。"石一枫,青年小说家,《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2018年刚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落座后我说:"您传我微信的视频,都看了,《说句心里话》《父老乡亲》《白发亲娘》《一二三四歌》《想家的时候》《家和万事兴》《报答》《我的士兵兄弟》,还有《军人本色》。"  相似文献   

7.
正芳菲四月,春暖花开。在海南建省30周年的美好时刻,三沙卫视邀请我从广州前往北京,与德高望重的吕远老师相会,一同接受专访。已经一年多没见吕远老师了,眼前的他脸色红润,目光炯炯,反应灵敏,行动自如,面对镜头记忆清晰,对答如流,感觉不到89岁的丝毫老态。《西沙,我可爰的家乡》是吕远老师和我为电影《南海风云》合作的主题曲,从1976年夏天唱响银幕,至今40多年了,唱遍沧海桑田城镇山乡,不仅成为人民  相似文献   

8.
卡尔 《新青年》2013,(8):8-9
简介:从曾经的优客李林,到之后的至情至炫,以及不久前的《one take》专辑的录制,林志炫一直走在追求音乐的路上。2013年2月,林志炫空降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真人秀第五期,以一首《没离开过》破阵夺得当期冠军,人气再次爆棚。2013年4月12日,林志炫和萧敬腾合唱《Easy lover》,以及一首《浮夸》,夺得《我是歌手》总决赛第二名。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中国神九航天举世瞩目,书画家魏振武两张代表中华民族的国画红龙:"中国红龙"和"爱我中华",搭载神九登上太空与天宫一号对接。魏振武1948年生,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2000"千禧龙年"先生荣获全球画龙大赛金奖,人民画报发表《魏公好龙》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陈铎先生主持播放《魏振武画龙作  相似文献   

10.
浩然离开我们多年了。这位写出过《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等80多部书的著名作家,与我有三十几年的交情。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和亲爱的兄长,我对他的忆念真是太深了!浩然尽管是很有名的作家,字写得很好看,但因为他文化底子薄,没很好地练过写毛笔字,所以很少给人写大字。许多人包括报刊向他求字,他一般都是婉言谢绝,有一次是例外。那是1982年3月,他过50岁生日。  相似文献   

11.
我跟王平有些缘分。他在武大读作家班的时候,我到那里组稿,托他帮忙。后来他从湖南文艺出版社调到省出版局,参与创办《书屋》杂志,搬家后的房子,我住过,感受了他的生活风格。他在局里编辑一本出版产业内刊时,发表过我的文章,当过我的责编。这些年,我陆陆续续看过他的一些小说、散文,以及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散文小说或者说是小说散文,譬如这部《倒脱靴故事》中的一两篇,我是从《湖南文学》的清样中看的,因此,可以说我是他的读者兼校对。  相似文献   

12.
西单青春期     
正我与陈援老师相识在一个朋友组织的农家菜聚会上。可能是朋友事先跟陈老师说了,趁菜上桌前的时间,陈老师上来就问我:"你带打印的纸质稿子了吗,我给你看看?"我当时一怔,心里紧接着又热乎又紧张。紧张的是我虽说发表过一些东西,但毕竟中间十几年没有动笔了;热乎的是陈老师写的东西我可看到过——特别是最近在《北京  相似文献   

13.
曾经,我也是个师长口中那个没有出息的孩子。爱玩、爱闹、恶作剧不断,这让儿时的我显得出奇的顽劣。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作文课上,曾经作过这样一个俄文题目《我的理想》。当时,老师还特别叮咛过我们:“这一次的作文,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既严肃又轻松的题目”。  相似文献   

14.
可能人年纪大了都喜欢怀点儿旧,不知何时我开始迷上了流芳百世的中国古籍,2004年我比较骄傲的一件事是读完了全本的《资治通鉴》。要真的算下来,惟一细细品味过的只有《孙子兵法》了,不过也算不上和孙老人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毕竟很小的时候就附庸风雅地拜读过这本并不  相似文献   

15.
孟婆汤     
薇拉 《新青年》2004,(4):17-19
游鸿明的歌以前是从来都不听的,略低的声音,悲伤的歌词,心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所以偶尔听过一次之后便再也不敢碰。反复地听孟婆汤,我拼命挖掘你说过的那一种绝望,听到窒息。在深夜里,听着《一天一万年》,听着《下沙》,听着《五月的雪》,忽然就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如此了解你。一直都不承认你对我的评价,那是因为没有勇气。你说过,我是适合听游鸿明的。你说过,每个人都有掩饰自己的方法,而我的面具是快乐。你说过,我的心底深处有着和你一样的阴郁和恐惧。——题记  相似文献   

16.
朋友     
那年我11岁,正是踌躇满志的年龄。我记得那是1964年2月份,我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北部海岸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我终于成了"大孩子"了,因为那年我上了小学最高的年级。我的新老师是柯里斯赫莫先生,他是一个性格活泼的人,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课常常以高唱《雪河来客》而告终。  相似文献   

17.
桃A 《新青年》2013,(10):14-15
她是备受瞩目的网络私绘本漫画家、"画"博客第一人;她的漫画连载于日本杂志《tokyo graffiti》,被中日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她曾担任NHK电视台"音乐物语IN JAPAN"的节目主持人、供职于日本最大的在线游戏公司;她是《城市画报》2010年年终特刊封  相似文献   

18.
我与路遥     
正"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又一次站在路遥的墓碑前,看着铭刻在墓碑上他说过的这句话,我依然无法抑制这句的眼泪,扑簌簌地要流出来。我为路遥落泪,自己不知已有多少次了。但我知道为他落泪,是在我听闻他英年早逝的那个日子。而那还不是头一次,因为我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三期看到他的中篇小说《人生》时,就流过泪了。不过这一次为  相似文献   

19.
一位诗人曾作诗一首赠给缅甸归侨杨安琦女士:“万水千山志不移,中华儿女说安琦。异邦人贱悲篱草,祖国春雷醒睡狮。放眼神州情倍好,甘居陋室苦何辞。杨门巾帼多佳话,更喜今时胜旧时。”这正是杨安琦几十年来情系桑梓、倾心报效祖国的感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一颗爱国心    杨安琦出生在一个两代人侨居缅甸的华商家庭,从小就爱看祖国的《人民画报》、《中国妇女》等杂志,常常为新中国辉煌的建设成就激动得流下热泪。“我是中国人,要为祖国的建设服务。”她抑制不住胸中燃烧着的爱国热火,向双亲表示了回到祖国的意愿。母亲不让女儿离…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就是工作后也还有许多进修培训的机会,一辈子有多少老师教过我们?在这些老师当中,为什么小学老师总让人难于忘怀?我想恐怕是人生的基调往往在少年时期就确定下来了,而小学老师的启蒙教育又常常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近六十年过去了,岁月的长河却冲不淡我对我就读过的那间乡间小学老师的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