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型企业股权并购中被收购企业的隐形债务常常侵蚀新股东的经济利益,而目前的法律制度在规制股权融资中隐形债务施虐问题上处于失范的状态。由于股权并购人无法利用制度工具保护自己权益,导致很多从经济上本该完成的股权收购事项没有完成。因此,建构公司隐形债务规制制度对于促进股权投资的健康发展,完善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和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型企业股权并购中被收购企业的隐形债务常常侵蚀新股东的经济利益,而目前的法律制度在规制股权融资中隐形债务施虐问题上处于失范的状态.由于股权并购人无法利用制度工具保护自己权益,导致很多从经济上本该完成的股权收购事项没有完成.因此,建构公司隐形债务规制制度对于促进股权投资的健康发展,完善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和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与已有的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潜在的假设企业管理者和股东利益完全一致不同,本文基于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对二者利益一致性的影响,在杠杆率和债务期限内生的假定条件下,通过对分别以"债务期限"和"债务杠杆"为因变量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2SLS检验,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来研究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是对债务期限结构研究的有利补充,也为我们从公司治理角度思考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选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大股东的股权滥用现象是公司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在控股股东模式和非控股的控制性股东模式的企业里 ,由于其他股东对控服股东或控制性股东的监督制约较少 ,大股东便有了滥用股权的可能。股权滥用主要表现为股票发行中的欺诈行为、关联交易下的利益转移、配股中的股权滥用、利润分配中的股权滥用、大股东操纵公司业绩和在收购和反收购中的股权滥用等。要从公司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对股权滥用现象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5.
企业并购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并购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热点.我们有必要对企业并购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的简称.企业收购又包括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两种实现形式.企业并购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企业行为.因此,企业并购应该遵守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反垄断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外资对中国上市公河股权收购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介绍跨国并购(含对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发展情况;然后回顾了有关外资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并对股权协议转让、定向增发B股、间接收购、中外合资四种实践中主要的股权收购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最后对外资收购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所可能带来的国有股权转让和垄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前,资本弱化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反避税规制的重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投资者在企业跨国并购重组的利益的诱惑下,以弱化资本为主要避税手段进行避税.税务机关要克服在识别企业并购重组中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必要借鉴2012年IFA(国际财政协会)年会对债务和权益的区分,为解决税务机关在识别企业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股权质押设立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质押的设立是股权质押制度的重要内容,但《担保法》未作专门规定,其法律适用只能参照《公司法》等法律关于股份转让的规定。因此,股权质押的设立在法律适用上可能产生冲突,不能有效规制风险,制度效率不高。鉴于此,对于股权设质的对象、质押股权的适格性、股权质押的成立与生效等问题,应当在厘清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立法经验,通过立法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股权转让合同受合同法和公司法的双重规制,其既具有一般合同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股权转让合同以自成立时生效为原则,以批准或登记生效为例外。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只发生债权法上的效果,不会当然引起股权的变动。股权变动须经过法定的公示方式,股权变动的不同公示方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法律意义。未经其他股东同意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状况以及对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应区分不同情形做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私募股权投资是指对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收益,而退出渠道是否畅通是关系到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产业是否成功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投资者的目的,就要求市场上有健全的退出机制,让投资者能够顺利地把资金撤出。首次公开发行(IPO)无疑是私募股权退出的首要选择。在我国,可以通过海外上市和A股上市实现IPO。随着《并购规定》的实施和中国A股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在A股上市,实现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股权激励模式是以企业经理人员的长远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结合相起来为目的的员工激励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防止经理人员的短期经营思想。按照激励形式来看可以分为限制性期股模式、虚拟股票模式、股票增值权模式几种。股权激励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有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有效结合,有效地发挥了股权的激励作用,有效地提高企业现金流量效果。有利于降低企业激励成本等几个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可能因为股权激励模式的特殊性,形成股权激励模式的股市变化风险;股权激励与企业目标的业绩风险;经营管理者背离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过多分红可能减少企业资本公积金的积累;经营者分红意愿强烈,导致公司的现金支付压力大;收购和处置大量滞后期权激增收购成本增加企业成本等风险。企业腰权激励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只要处理得当。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智力资本投入,其价值与作用并不亚于有形资本投入。从知识的构成视角出发,提出要解决隐形资本与显性资本控制人天然分离的矛盾,需要将技术人员与高科技企业"绑定"。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相关统计资料,发现高科技企业针对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机制中存在股权激励工具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股权激励计划、技术人员持股比例差异较大以及业绩条件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结合我国的市场条件与政策法规背景提出,在制定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企业可以尝试将现金型激励与股权型激励相结合,对企业发展和行业情况作出准确研判,挑选能够衡量技术人员业绩的指标,设置针对多层次技术人才的股权激励计划,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效用。  相似文献   

13.
股权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公司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由于上市公司股东分散化所带来的公司治理困境。我国继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推出了一系列关于股权激励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之间以及它们同《公司法》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导致了实践的中的混乱和困惑。股权激励制度能在我国走多远,并成为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助推器”,将首先依赖于其制度本身的规范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安全是股权质押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股权质押的目的在于保障债权的实现,维护交易的安全。为了规制股权质押的道德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现行法构建了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但还不完善,仍存在风险分配不合理、风险防范机制缺乏周延性等弊端,亟待改进。建议按照安全优先,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要求,完善我国股权质押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涉及到公司法和房地产法两个方面,而现今仅有<公司法>关于股权转让的法律可以适用,实务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进行法津上的适度规制,在股权转让当事人自律的基础上,引入国家监管机制,并制定科学的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操作规范,加强当事人的自律能力,以规范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行为,保障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安全是股权质押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股权质押的目的在于保障债权的实现,维护交易的安全。为了规制股权质押的道德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现行法构建了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但还不完善,仍存在风险分配不合理、风险防范机制缺乏周延性等弊端,亟待改进。建议按照安全优先,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要求,完善我国股权质押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管理层收购现象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上非流通股股权转让的火暴 ,管理层作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一种新形式 ,开始走上前台。但我国的管理层收购与西方的典型的管理层收购在运作方式和形成背景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而且在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对此 ,我们应当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方可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制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公司法在法律规范上强调公司法的私法性,尊重公司内部的公司自治,对于公司的股权转让自不例外.如何合理规制公司法的强制性与任意性之间的利益平衡,成为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纠纷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就股权转让纠纷规制以及司法适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于股权的性质,学界众说纷纭。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股权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不能简单地归类于传统民法的所有权或债权,它是衍化于财产所有权,并与财产所有权、债权相并存的一种特殊的权利。通过揭示股权的性质,让股权真正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从而为股权的正确行使和全面推进法人治理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加快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既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目标的方向所在。然而当前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中存在定位不明确、市场不统一、政策依赖性太强等若干障碍。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应当明晰政府监管职责,明确区域性股权市场职能定位,完善规制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方向,努力构建差异化和特色性资本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