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被誉为“祖国明天”.然而据有关的调查统计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地区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社会犯罪的50%以上,且有专家分析,90%的青少年犯罪与上网成瘾有关。这表明,网络已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强化“网吧”(包括电子游戏厅、话吧等)监管,保护“祖国明天”的成长环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由于地区性的经济差异。大量外来青少年涌入大城市,成为“城市边缘青少年”,而城市的基础管理能力弱化,公共文化建设、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每个青少年的需求,以及外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城市就业困难等因素,使一部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然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中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朱成年人犯罪的条款是否适用“城市边缘青少年”?我国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针对“城市边缘青少年”是否有效、可行?笔者建议:首先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预防犯罪机构,组织、协调“城市边缘青少年”预防犯罪问题;其次增强基层社会营控力度和广度,将“城市边缘青少年”纳入所在地社区管理。同时政府投入资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保障基础教育,解决“城市边缘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再是加强城市人口调控,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和素质等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3.
《江淮法治》2011,(11):14-14
为增强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广德县积极探索,深入调查研究,将其分为在校学生青少年、社区青少年、农村青少年、未升学就业青少年、外来青少年、“留守”青少年、闲散青少年、劣迹青少年、刑释解教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10类,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4.
曲晶  高玲飞  徐辰  万杨 《法制与社会》2010,(20):188-188
青少年犯罪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社区教育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桥梁,社区自身具有的四种功能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社区教育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本文提出四种加强社区教育的具体方法,旨在增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切实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民调解》2006,(12):24-24
今年以来,枣庄市薛城区司法局着力健全“三项机制”,大力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规范化建设,初步实现了“四化”目标。截至目前,共接收矫正对象136名,解除矫正对象24名,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三项机制”主要包括: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在区、镇(街)分别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办公室,在村(居)也成立了以村委会成员、老党员为主要成员的矫正工作小组,构建起三级社区矫正工作网络。二是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青少年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末以来,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量的社区青少年,由于个人及社会的种种原因就业十分困难,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困扰。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助人自助,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科学,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与社区青少年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康宇 《法制与经济》2010,(11):77-78
闲散青少牟犯罪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他们也是预防青少牟犯罪的重.点对象。研究社区与闲散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新思路发现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社区应从保护闲散青少年的权利出发,做好预防闲散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工作。  相似文献   

8.
刘新 《中国司法》2003,(5):25-2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把青少年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从“一五”普法至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年递增,并呈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其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暴力化、成人化。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日益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文献,探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模式,并主要从社区影响因素、社区作用以及预防对策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青少年犯罪违法问题日趋严峻,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探讨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原因,并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即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问题,以帮助犯罪的青少年实现社会化,远离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显严峻,青少年犯罪的防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本文拟从社区的概念出发,重视社区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中的功用,加快社区对青少年犯罪防控作用的模式构建,以便使社区防控模式更加具有操作性,并有效地防控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2.
社区作为联系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中介组织,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环境。社区的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以及沟通功能在防御青少年犯罪中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并发挥好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情系青少年     
多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十分重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始终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作为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等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工作方法,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使无数失足青少年告别过去,改过自新,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该院先后获得团中央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的“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团中央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委授予的“为了明天——全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基地”、共青团重庆市委和市检察院授予的“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共青团沙坪坝区委授予的“青年文明号”、沙坪坝区文明办和区妇联授予的“巾帼文明岗”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证》2009,(8):4-4
2009年是“五五”普法关键之年.为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切实做好普法的重点对象——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推进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深人开展,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日前,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出通知。  相似文献   

15.
易月红 《中国司法》2006,(5):109-109
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学习不够深;二是认识不够高;三是机制不健全;四是指导不得力;五是针对性不强;六是教育不落实;七是效果不够好。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青少年法制教育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加强学习。主管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司法、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社区、村委会、用人单位等相关组织和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教委、司法部颁布的有关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法律法规,做到逐字逐句学,深刻理解其中意,掌握做好…  相似文献   

16.
陈越骏 《中国司法》2001,(12):37-37
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其法制教育的成效对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1999年开始,上海市静安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从转变观念着手,通过组建3支队伍,青少年从受教育者群体转为教育者群体,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效果也日益显著。一、小小法制宣传员成为社区的一道风景1999年,区法宣办在街道社教科的配合下先后在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和江宁中学中聘请学生担任“小小法制宣传员”。要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向居民宣传法制、在家中向家…  相似文献   

17.
崔刚 《人民调解》2009,(1):19-20
近年来.盐城市注重动员和依靠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专家、老模范“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与社区服刑人员.特别是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帮学、帮教、帮困的“三帮”活动.努力提高教育矫正的效果。试点以来.全市共接受社区服刑人员10004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64名.占总数5.64%;19至45岁的青年人7483名,占总数74.8%),重新犯罪率仅为0.17%.且未发生重大刑、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群访事件;  相似文献   

18.
周萍 《人民调解》2006,(6):25-26
“丁呤呤……”,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泰兴市泰兴镇司法所办公室的宁静。“我是鼓楼社区的殷某啊,是来向矫正办做思想汇报的……”。这一幕标志着泰兴市425名社区矫正对象已顺利交接完毕,并转入了正常的矫正监督管理。实践中,泰兴市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矫正监管”的路子,推进了泰兴市社区矫正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并使之折射出一道亮丽的文明之光!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定性和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分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团伙犯罪归属的具体形式上。在理论研究的早期,学者紧跟国家刑事政策,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研究努力契合“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政策要求,多从青少年自身寻找团伙犯罪的原因,提出“严打说”、“感化说”等防治对策。随着研究思路发生变化,学界提倡“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再仅仅将犯罪归结于青少年自身因素,更多的是从青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探求犯罪根源,并提出“法律完善说”、“特征预防说”、“综合治理说”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陈玉芬  陈腾 《法制与社会》2012,(16):232-233
关注媒体,我们会发现:一方面,青少年法律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除较为常见的宣讲式教育外,各地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法律教育活动,如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检察院开展的“模拟法庭进校园”、设立“义务法律辅导员”活动,河北省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检察院组织干警前往特教学校通过手语老师的翻译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等.同时,司法系统对青少年再犯罪的预防作出多种尝试,如对未成年犯罪轻刑化、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等.而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和再犯率并未有明显降低,青少年犯罪的案件时常见诸媒体.这两种现象无疑是一个矛盾,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青少年法律教育之路应该怎么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