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记者就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问:我国汇率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是怎样的?答: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践…  相似文献   

2.
郑敏 《政策瞭望》2005,(8):40-41
中国人民银行21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当前汇率改革作了相关解读。人民币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问:我国汇率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是怎样的?答: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放弃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而回归到管理浮动汇率制,这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既然是管理浮动汇率制,人民银行就应该对人民币的走势进行宏观调控。而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就应该确定人民币的基准汇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允许波动的区间。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及资本项目还没有放开的情况下,人民币基准汇率只能以人民币真实汇率为基础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产生的原因着手分析 ,得出在近期内人民币汇率仍应保持稳定。文章接着提出 :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应适时调整相关政策 ,以化解目前的升值压力 ,提高汇率政策的作用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解读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唐华臣  李涛 《传承》2010,(24):112-114
为避免大的人民币汇率错位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波动,总结和分析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企在引导人们更客观地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为我国今后的汇率调整和汇制改革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时事报告》2006,(1):20-20
政策背景:自2005年7目21日起,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施改革.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多种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一石激起千尺浪.世界各国纷纷表示欢迎、国内民众也备加关注。为何要对汇率机制进行改革?改革之后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对国内百姓和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汇率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项改革启动不久,我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研究,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
李杨 《小康》2005,(9):52-53
对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而言,启动汇率改革,只是迈开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鉴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应全面估量改革深入后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预案。警惕短期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短期和长期之别。在短期内,有三个问题需要充分注意。汇率制度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影响各不相同。对此,我们一方面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争取在国际分工的新格局中取得更为牢固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根据各个行业得失之差别,适当给予(如果需要)政策支持。由于2%的汇率水平的调整与近来市场上的几乎所有预期都相…  相似文献   

10.
在货币分析框架下建立了均衡汇率的决定模型,确定了决定均衡汇率的因素为国内外相对货币供给量、相对国民收入和相对利率.基于理论模型,选取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测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和失调幅度.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样本期内呈现高估和低估交替,且具有一定的修复调节机制,总体未显著偏离均衡水平,不存在大幅低估.因此,我国应继续坚持“自主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Sharp de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against the U.S.dollar will soon end.An official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said the recent depreciation of the Chinese currency could raise "serious concerns"if it signaled a policy shift away from allowing market-determined exchange rates.A meeting was held between G20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 on April 10 in Washingt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相似文献   

12.
正August 11,2015:The PBOC improved the yuan's central parity rate formation system to better reflect the market changes in the exchange rate of the yuan against the U.S.dollar.Daily central parity quotes reported to the 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before the market opens for the day should be based on three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末,汇率体制“两极论”开始盛行,一些支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也认为东亚地区或者应该采取固定制,或者采取浮动制,即走“两极”的路线。然而,依据现有的理论及东亚的具体情况,“两极制”并不是东亚汇率制度的理想选择,东亚应采用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4.
15.
China's central bank released a statement on June 19 outlining further reforms to the RMB exchange policy, ones designed to enhance its flexibility. Public opinion holds that the Yuan is on a track of unstoppable and rapid appreciation, a development that will benefit some countries, namely those with massive trade deficits, financial imbalances and unemployment. But Chinese scholars claim that Western expectations that Yuan appreciation alone will save the world economy is unrealistic.  相似文献   

16.
李晓梅 《理论月刊》2005,(8):156-159
本文借助西方已有的较成熟的汇率选择理论,如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等,分析人民币的现状,评价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分析其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本文认为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且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7.
蒋硕杰先生系台湾著名的经济学家,也被赞誉为全球六大杰出的华裔经济学家之一。他在货币与汇率制度等方面的颇多建树对台湾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经济自由化和台湾经济起飞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他关于外汇储备和汇率制度选择的论述对今天中国大陆的经济政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小燕 《理论月刊》2006,(8):131-133
自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但是,经过分析,笔者发现,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存在着诸如外汇市场发育不完善、现行汇率不能真正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灵活性不强、汇率维持成本较高等许多内在的缺陷。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逐步向国际化靠拢,人民币汇率真正地按市场机制来运作。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发展观看人民币汇率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影响汇率的多种因素看,人民币适度升值利大于弊。汇率制度的不同安排,实际上体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观以及相对应的工业化道路或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但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