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都有个上任卸任和工作调动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某媒体刊登这样两条新闻却发人深思:一是某区委书记调动工作时,百姓含泪数政绩;二是某县委书记易地做官时,群众鞭炮送瘟神。反差何以恁大?原因很简单:前者“心里只有群众,唯独没有自己”;而后者则是“心里只有自己,唯独没有群众”。谁廉谁贪,谁优谁劣,百姓强烈的爱憎之情和不同的送别场景就是最公平的打分。常言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是很有点辩论法意味的。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往往得到的都是溢美之辞,似乎不能算评定,待他离任之…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政绩工程”,以笔者拙见,大概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政府官员为在任期间有所建树,实施的颇见成效的项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然而,如今变味的事情太多,政绩工程也在变味之列。一些政府官员把“政绩工程”当作官场攀登的阶梯或升官晋级的敲门砖,政绩工程便成了“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他们不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而是随心所欲、好高鹜远地实施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项目,其结果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收场,为官者“政绩”到  相似文献   

3.
有道是:“为官离任是面镜,美丑全在明镜中。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民间这首打油诗,对那些为政不廉的贪官离任时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当然,诸多为官者离任时留T了美好的形象。原山东庆云县委书记王树理任职5年间,政绩卓著,百姓赞誉。当他即将离任时,  相似文献   

4.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自勉,也教诲为官者,要做一个为人民大众勤奋服务、乐于奉献的“牛”。当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甘为孺子牛”者是主流,尽管能力有强有弱,政绩有大有小,奉献有多有少,但总是尽心尽力“为牛”,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百姓“拉车服役”。可是也不否认,有些人名在“牛”的行列,却热衷于“吹牛”。他们能把一吹成十,把黑吹成红,把无吹成有,把  相似文献   

5.
梁胜利 《当代广西》2004,(18):28-28,32
近期,我在调研中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我们是既怕“政绩”,又盼政绩。怕的是个别干部只为自己升官需要不顾百姓需要的“政绩”,盼的是为百姓实实在在办好事的政绩。群众的反映,值得深思。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进展,政绩在干部的升迁去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政绩、创政绩,成为领导工作的一大热点。但是,由于政绩观的偏差以及虚假政绩等问题的出现,政绩的声誉一度遭受很大损害,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敢谈政绩,甚至连“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心目中都成了  相似文献   

6.
在旧社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叫做:“民不告,官不理。”此话咋讲?仔细品来,不外乎两个含义,即从官府或为官者讲,接不到民间的状子(控告书),官府或为官者绝不会“自找麻烦”主动去查案、办案的。而对民间来说,旧社会庶民百姓慑于“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再加上当时那种腐败的“官官相护”,“府府相维”,民“告”了也是白“告”。  相似文献   

7.
公共事业事关百姓利益,而百姓对财政分配决策的影响力极弱,不明确公共事业投入在财政中的最低比例,政府官员的“政绩冲动”就得不到制约,公共事业投入就可能受到挤占。  相似文献   

8.
政绩本来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陷入了“政绩误区”,如有的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乱铺摊子,搞“泡沫政绩”;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那一套,玩数字游戏、文字游戏;有的投机取巧,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要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创新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9.
评判领导干部任职内行为效能的指标体系已渐完善,量化趋向日显。凭“数字”说话已是领导者主要功力之一。然对数字本身水分的挤兑和透过数字的去伪存真却须下一番较真的功夫。每每聚思于时下加快发展过程中涉及领导干部之“政绩”,论述颇丰,略述一己之见。主政一方或分管一片,其可察之形或可颂之事或可书之功,称之为“政绩”。大多数领导干部均能呕心于工作,沥血为民众,为推动社会进步、事业发展、面貌变化、生活改善抑或数字增长确实付出了尧舜之心、牛马之力,这是主流,应予倡导。但我们不难发现,“政绩”一词亦有误用,滥用之虞。有的人热…  相似文献   

10.
正下乡调研,闻听群众对该地一位离任多年的镇党委书记念念不忘,原因在于当年那位书记带领下整治的荒山和修建的水利设施,如今已成为当地全面奔小康的引擎。群众把这些事情称为"看不见的政绩",并赞口不绝,觉得这样的政绩才是老百姓最欢迎最需要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者,没有不追求政绩的,这是领导职务对其执政的内在要求。但是,如何追求政绩、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却大有不同。"看不见的政绩",不显山、不露水、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不  相似文献   

11.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领导,在总结几十年工作经验时说:“留下高楼大厦是政绩,留下好的作风也是政绩。”这句话听来颇令人深思。一谈到领导干部的政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高楼大厦、修桥筑路这些一目了然的政绩。诚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追求任期内立竿见影的政绩本来无可厚非。但时下的问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为了在任期内快出政绩、多出政绩,往往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好作风本身就是品质的体现和党性的体现。作风建设虽艰难,却能使百姓长远受益,最终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留下好作风比留下一些政绩工程更重要,因此应当  相似文献   

12.
陈平 《传承》2012,(15):28-30
《论语·宪问》篇中,子曰:“修己以敬。”孔子认为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孔子还说“修己以安百姓”,其意是只有修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治国平天下。可见,为官者要做事成事,有所作为,学习和修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和社会上对干部“政绩”的理解和看法不尽一致,流行着一种“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说法,究竟此说是耶、非耶?有必要作一辨析。问题还得从“政绩”说起。纵观历史,重视政绩并考核政绩,通过“考名责实”来监督、评价和使用干部,是历代吏治的通行做法。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论文选编《尚书》中,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记载,意思是每3年对官吏的实绩进行一次考核,经过3次这样的考核,评价其为政的昏暗与清明,决定其进退和升降。宋代思想家、文学家苏辙,也有“考绩进秩,吏之常法”的论述。新中国…  相似文献   

14.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一个人若欲生活得有头有面、有声有色,在众多人心目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三力”:一是人格力量,二是智慧力量,三是感情力量。仔细品味,此话还真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对一个为官者,此“三力”似乎更为重要。先说人格力量。“人格”者,道德品质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具体到为官者,首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官德。一个官是否有此官德,众百姓是最权威的试金石。两千余年前的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话意思是,一个官在为政中若将官德放在首位,即使…  相似文献   

15.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践行“三个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政理念的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和基础。当前,树立正确的政绩,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思考之一:为官应当修德,执政应重德。作为领导干部,欲创政绩,先政德。应该说,政德是领导能力中的础要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当,重政绩轻政德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会出现沽名钓誉的“形政绩”、“数字政绩”、“畸形政绩”?到底是政绩道德修养不够。在扭曲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追求绩、创造政绩,必然会违背党和人民意愿,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热于为…  相似文献   

16.
大凡为官者,卸任以后,都要留下一堆让百姓谈论评议的话题。倘若在“台上”能够兢兢业业,勤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能得到群众的一片赞许;如果整日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一定被民众所唾弃。古语有道:“政声人去后”,大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7.
最近,人大代表在通城县马港镇视察集镇建设时,镇党委书记黎亮说了这么几句话:“马港镇搞集镇建设坚持做到三个不,即不向老百姓收一分钱,不拖欠职工一分钱的工资,不负一分钱的债。”代表们听了,无不拍手称好。现在,用干部要看政绩,无功也是过嘛。人民群众则是希望领导有政绩,需要为官者为他们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干部自己呢,也想出政绩,觉得为官一任,不搞出点名堂,不说对不起领导,对不起事业,对不起群众,想起来也是对不起自己的。他  相似文献   

18.
每年年头,各地各部门头年度的工作总结,往往是开展新的工作的依据。因此,这个依据的真实、科学、实事求是,十分重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订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工作措施、工作任务,确有必要。然而,有一些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另外“表现政绩、取悦上级、加速普级”,于是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夸大其辞,脱离实际,好大喜功,造成上级机关信息失灵、决策失误。一些领导干部为谋求个人升迁,欺上瞒下,大搞“数字政绩”、“水分政绩”,在一些地方还流传着“苦干不如汇报、实干不如虚报”、“当官靠跑、政绩靠炒、数字靠报”的干部信条…  相似文献   

19.
“泡沫政绩”,就是经不起检验的一时的虚假政绩。如:有的无中生有,靠拍脑袋报数字,凭想当然出“成绩”,有的以小当大,有的“寅吃卯粮”,一年报了几年的数字,使继任者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还有的好大喜功,追求一时一地的“繁荣”,搞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以此作...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一副古代对联这样写道:“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已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古代为官者的自勉,勉励自己感恩百姓,为百姓掌好权、用好权。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尚有如此淡然之气,我们党员干部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以怎样的心态对待群众,以怎样的感情对待组织?答案就是当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