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司法救助制度是当事人因其人身、财产权利遭受不法侵害后通过正常法律途径或其他正当渠道无法得到补偿而转由国家对其进行经济补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种制度无疑是保护其权益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屏障。但是我国现行司法救助还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在救助的适用上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必须尽快立法,加强司法救助的规范适用,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司法救助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司法救助制度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申请救助的主体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申请救助的条件未规定统一的认定标准;缺少审查决定程序的规定。要从立法上完善司法救助制度须从法理基础入手,明确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项较为完备的司法救助制度应有的程序。  相似文献   

3.
司法救助对于司法公正和社会利益的平衡,对于程序机制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多个层面完善我国的司法救助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司法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4.
为保护弱者权利,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自2007年以来,在海南省海南中级人民法院的大力倡导和指导下,该院辖区各县市法院积极探索针对特殊刑事案件被害人和执行案件特困申请执行人的司法救助金制度,想方设法对那些无法通过执行获得赔偿的特困当事人实施救助。在海南中院辖区各县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各基层法院近两年的努  相似文献   

5.
当债务人无可执行的财产,而债权人生活又相当贫困的情况下,执行救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债权人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债权人的正常生活。执行救助制度本应是司法救助制度的应有之义,然而我国的司法救助制度内容十分狭隘,仅限于诉讼费用制度的缓交、减交和免交,因此要进一步从适用范围、执行救助的程序、救助基金管理、制度关联上来完善执行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做到社会公平,实行民事司法救助是达到社会公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我国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虽然已有一定发展,但仍存在不足。可从扩大适用主体于单位主体、适当放宽适用条件和由政府负担救助费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7.
执行救助是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确因客观原因,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尚未实现,且其生活又特别困难时,由法院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的救济行为。它受到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热切关注。但是,国家层面的统一制度尚未形成。目前的执行救助主要是各地各级地方法院试点实践的产物,可谓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为了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生存权,实现社会和谐,长治久安,亟需构建统一、明确的执行救助国家制度。近年以来的司法实践,为该项制度的构建,廓清了理论基础和价值目标。在此基点上,分析目前执行救助存在的问题,归纳共通的救助范围、对象、程序和具体措施,乃是构建我国统一执行救助制度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8.
执行救助是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确因客观原因,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尚未实现,且其生活又特别困难时,由法院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的救济行为。它受到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热切关注。但是,国家层面的统一制度尚未形成。目前的执行救助主要是各地各级地方法院试点实践的产物,可谓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为了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生存权,实现社会和谐,长治久安,亟需构建统一、明确的执行救助国家制度。近年以来的司法实践,为该项制度的构建,廓清了理论基础和价值目标。在此基点上,分析目前执行救助存在的问题,归纳共通的救助范围、对象、程序和具体措施,乃是构建我国统一执行救助制度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仲修 《工会论坛》2004,10(2):117-118
法律援助是律师事务所为公民提供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专门的无偿服务 ;司法救助是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案件中的当事人实行的诉讼费用缓交、减交或免交的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关于司法援助和司法救助 ,国家开始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起步较晚 ,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完善法律、健全机构、加强宣传和采取激励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司法救助基于司法为民的理念被界定为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义务。我们在追求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意义和制度目的的达成时,不得不思考怎样有效负担司法救助的成本。在司法救助的新旧规定中,有关其成本的分担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白。探索从实践带向立法、设计可操作性的司法救助成本的负担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制度是我国警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探讨司法警察体制改革与创新,警察法治始终是其应有之义,相关立法也就必然成为完善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司法警察在任务、组织、行为、责任及救济立法等方面皆存在不足。应通过修改《人民警察法》、《法院组织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制定《执行程序法》、《行政强制法》等立法途径加以完善,并使之系统化。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中审前羁押措施的严厉性会使被羁押对象的人身自由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对审前羁押实施较大强度的法律管控是现代法治国家采用的通例。我国审前羁押先期刑罚的意味浓厚,法治化水平低下,司法审查与救济程序欠缺。在法治中国的视阈下,要通过转变司法理念,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按照审前羁押的目的性、法定性、必要性、救济性等原则,以严格的司法审查、完善的司法救济制度等来规范审前羁押制度,最终完成我国审前羁押程序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研究审判委员会制度,源于笔者长期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对该制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深感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粗陋与滞后。文章通过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探讨,为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尽绵薄之力。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中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制度,存在不足和弊端是客观事实,但该制度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刑事撤案监督是一种司法救济途径,用以确保刑事立案活动正确合法地进行和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地实施。当刑事立案活动出现偏差时,需要由检察机关通过刑事撤案监督程序对上述权力进行制约,并向案件当事人提供司法救济。文章着眼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以"实证研究"为研究方法,通过对B市C区人民检察院的司法实践进行充分的考察,整理数据后分析实践现状,并进一步发现我国刑事撤案监督运行机制的主要问题并深入挖掘问题的成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赔钱赎刑"是司法和谐的表现,应从司法和谐理念出发,运用思辨的方法,以实证为视角,对"赔钱赎刑"进行"三追问"与"二考察";进而得出其符合司法和谐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理由是:人权保障理念对当事人双重保护的趋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刑罚轻缓化的实行;与修复性司法的国际接轨视野的催动;体现出一般公正下的个别公正的刑罚个别化的追求,以及在司法和谐技术上对法律潜在的认同。并对司法和谐的"赔钱赎刑"制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转化和现实的具体构建进行了技术性考察。  相似文献   

16.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作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改革措施,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期待。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包括刑事被害人救助,涉检信访案件信访人救助,举报人、证人、鉴定人救助等,其中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工作发展得比较成熟,是其他救助类型的参照。因此,本文仅以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为研究对象,梳理检察机关开展该项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提出立法建议,并对救助后追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思考,以期对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村民自治进程中,农民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有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不受干涉和破坏,就是农村司法救济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巨大挑战.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农村司法救济体系无论在制度建设上还是在现实执行中,都存在重大的缺位现象,扎实健全和推进农村司法救济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工伤救济已发展成为社会化法律责任制度,但从本源上说仍是广义民事侵权的一种,因而工伤受害人的民事救济会涉及工伤保险待遇与人身损害赔偿两种请求权的竞合。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而国务院的个别工伤行政法规与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损赔偿司法解释却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法律依据,导致裁判结果不一致。对此应当通过完善工伤救济制度、区别对待的立法方式解决工伤救济请求权的竞合问题,以全面实现保障与救济工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司法确认制度,是随着诉调衔接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背景下,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申请人的不诚信以及法院对司法确认案件进行形式审查等因素诱发该制度运营的偏差,出现虚假司法确认。在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完善的背景下,通过分析虚假司法确认的发生原因,并从申请人、法院、社会多维度提出对虚假司法确认的防范机制,进而于制度关联间寻求最佳救济方案,最后在重新审视司法确认功能的基础上,将其予以系统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