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公民的参与是这一重要一环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可以促进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理解,有效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绩效,进而让政策最大化地维护和实现公众的利益。然而,在当今社会,存在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积极性不足、参与渠道不完备、公众人员缺乏政治素养等阻碍公民参与政策执行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大参与建设政治文明的宣传,健全公众参与政策执行通道,建立起公众与政府间的有效沟通渠道,让公共政策执行真正落实到实现和维护公民的利益上去。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作为政策的核心价值,是保证政策合法性、权威性的关键因素以及政策公共利益取向的标度。由于政策主体、客体及环境多重因素的作用,公共性缺失成为政策过程常见的现象,公共性缺失是对"公平、公正、公开"等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政策"公共利益"这一最为核心精神的背离,所以,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与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容的。因此,如何规范政策公共性是当前应予关注的问题。基于政策主、客体与环境在政策公共性缺失中的肇始作用,可以从政府主体、公众客体及制度环境三个角度着手寻找破解途径。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作为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向公共政策问题转化中对问题现状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从本质上讲,这一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人为性.因此,为了确保公共政策问题的公共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接受性,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应是由多元主体参与并通过对等的、公平的对话来达成共识.公众话语权是公民参与的重要载体,为了尊重和保障公众话语权的使用,需要在分清公共政策问题类型的基础上,确认话语权的真实性并形成其分享的常态机制.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政策伦理的逻辑起点。维护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公共政策伦理建设的根本方向,偏离公共性是公共政策伦理失范的集中体现。政策规划是在一定的政策价值指引下寻找具体方案的活动,是整个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如果政策行动者违背公共性要求而对政策目标设定、政策方案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实施不正当的干预,就会造成公共性的侵蚀与缺失,引发政策伦理规范的偏离问题。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政策规划过程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维护作用,使政策规划的结果最终体现公共性的政策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必须通过制度和实践中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来实现,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公共性缺失问题,立足于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政策能力,扩大社会的政策参与,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公共精神氛围,才能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立法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程序及其法制化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飞速发展,表现在立法方面,就是立法质量得到逐步提高,这一过程伴随着公众立法参与度的逐步提高,见证了新时期中国政治文明的逐步发展。入世则赋予了民主立法更丰富的内涵,公众参与立法无论作为民主理念抑或民主制度都值得我们加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基于从公众视角出发的需要和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日显重要。当务之急,是对这一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有效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和不足,进而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鉴于Haque公共性理论的抽象模糊特性,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其进行了解构,并提出了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影响因素模型。对模型的实证检验表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受公共监督的有效性、决策参与的有效性、政策相关服务的质量、公共服务与公共期望的契合度、政策受惠者结构的合理性、与政策对象的互动程度和政策绩效七个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用于明示决定公共政策公共性强弱的关键因素,有助于识别提高公共性的最佳途径和关键路线。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是有机统一的,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不断地扩大公众的参与。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公共政策学本土化研究和学术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借鉴国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在分析框架层面提出的政策过程新模型、建构主义政策研究纲领、制度理性选择框架、政策创新和扩散的政策网络视角等都有显著的学术创新;在研究主题层面,他们立足我国重大经济社会政策问题,重点关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信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民主化与法制化等重大问题。在学科前沿层面,公共政策协同性研究、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公共政策工具研究、公共政策伦理研究将成为公共政策学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Education policy affects communities across Canada. Changes in demographics, enrolment patterns, and pressures on education budgets have put school closures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in many provinces. Implementing these policies is increasingly contested and conflict-ridden. Public administrators are at the cross-hairs of 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policies, based on authentic stakeholder input and engagem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wo cases of school closur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Ontario to illustrat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se two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hallenges that must be overcome in this and other policy areas where evidence and engagement ar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2.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公民参与的途径和范围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在环境、公民自身、参与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公民参与的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实现对国家的善治。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Drawing the citizen back into public fora has become the issue of the day in democratic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On the political stage, there is growing alarm over a perceived “democratic deficit,” which has inspired a variety of innovative means of engaging citizens in public policy decisions. This plethora of engagement mechanisms invites the question of how citizens evaluate these engagement opportunities, a question that reveals a decided lacuna of studies regarding citizen assessments of these various mechanisms. This study is a report from the citizen participants on the merits of a Nova Scotia model of citizen engagement in policy development. It examines a citizen task force organized by Voluntary Planning, which conducted a citizen consultation process to creat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Nova Scotia, using its distinctive technique of citizen engagement.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evaluation of the Nova Scotia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zen participants conducted to date. It concludes that the process used is highly regarded and enhances the legitimacy of such mechanisms as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for citizens themselves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kers.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发起者和参与环节的不同,公共政策参与可以划分为监督式、咨询式、申诉式和倡导式四种模式。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不同模式的有效性都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但从中仍然可以归纳出一些基本原则来规范政府和公民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行为,从而推动积极、有序、有效的公共政策参与。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公安政策学学科,是公安学学科丰富和发展的需要,是公安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公安政策实践科学化的需要。公安政策学是以公安政策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公安政策是指特定的政策主体制定的用于指导和规范公安工作的行动准则和行动方案的总和。它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一般公共政策的共同属性,也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如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时效性、攸关的利益性和武力的强制性。公安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尚未建立,所以有关公安政策的理论成果十分鲜见,对公安政策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十分有限,从而造成公安政策在实践上疲于应付的局面。构建公安政策学学科体系,可以从基础理论、过程理论和实证研究三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有序的网络民主参与路径,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文章论述了网络民主参与具有提高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性、提高网民政治素养和道德觉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伦理意义。讨论了当前网络民主参与存在少数网民网络民主参与的理性不足、在一些舆情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地舆论引导能力等问题,并认为网络政治伦理体系建设的滞后等是导致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培育网民公共理性,加强和完善舆论引导能力,特别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伦理体系,可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民主参与的诸多问题,筑造网络民主参与的有效路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性的多维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府执掌的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贯彻执行社会公共意志、政府谋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承担公共责任和政府的行为应公开透明这六方面。政府公共性的理念支点是公共精神,现实载体是公共政策,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政府公共性从历史看经历了一个产生、丧失、膨胀和转移的复杂过程。现代社会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第三部门的崛起,出现了私域公共性的觉醒,政府公共性逐步向社会转移。政府公共性的丧失和政府公共性的转移虽然表面上都表现为政府公共性在量上的减少,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政府公共性的丧失是强政府弱社会的必然结果。而政府公共性的转移体现出社会在力量壮大之后,要求政府将一部分管理的公共事务交给社会,实现部分权力向权利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中国经济发展中以分权和激励为特征的制度基础,合法性追求下的政策逻辑,共同构成了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与西方模式对比,显示出中西模式在经济政策内容层面存在着诸多共识,过于强调价值观念的分歧只会妨碍我们对中国模式的反思。我们应该继续思考中国模式在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保持改革的勇气和信念,宽容面对政策的创新和变革,包容吸纳不同的改革建议,推动改革的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9.
公共性是政府采购的本质属性。政府采购的公共性也就是政府采购的公共管理性、公共政策性。政府采购的公共性内在地要求政府的采购行为必须贯彻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三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