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维春 《传承》2008,(24):99-101
言语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样态之一,它与特定的文化心理、社会习俗、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息息相关。象山先生作为一位以"言"传道的儒学大师,他对言语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释象山先生的言语观,以便准确地把握其心学体系与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言语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样态之一,它与特定的文化心理、社会习俗、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息息相关.象山先生作为一位以"言"传道的儒学大师,他对言语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释象山先生的言语观,以便准确地把握其心学体系与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言语的个体差别是对言语进行比较鉴别的基本条件。言语的类同性和模式化,为言语的类别确定提供了依据。个人语言形态的相对稳定性,更为我们依据言语的轨迹识别判断主体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4.
言语特证、言语行为表现的社会角色、言语行为主体即作案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案件言语特征研究的新的视角。言语行为是角色行为模式中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和表现角色的其他方面行为纠缠紧密,通过言语特征可以透视作案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言语特征反映作案人实际角色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言语的诚意性、对应性、平等性、准确性以及相容性反映或构成了言语道德的内容.言语道德可以促进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质量.遵循言语道德应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相似文献   

6.
陈立言 《传承》2008,(8):59-61
言语的诚意性、对应性、平等性、准确性以及相容性反映或构成了言语道德的内容。言语道德可以促进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质量。遵循言语道德应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相似文献   

7.
陈力祥  余佳润 《求索》2013,(12):108-110
伦理道德性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宗师开创的中国儒学的显著特点。从道德视角考量孔子道德与言语之间的关系包涵三方面:巧言、佞语以及恶言者不必有德:言语文质合宜、忠信之言以及雅言者必有德:寡言有德与敏于事慎于言。审视孔子德与言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得以形成。人们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又产生了言语。言语识别是以语言文字为检验对象,运用语言学、侦查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和原理,判断言语人的地域属性、社会属性和发声习惯的一种应用技术。言语既是社会现象,又是个人现象。言语识别可以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及其他涉案人员现场遗留的言语信息的分析判断,确定或缩小侦查范围,分析案件性质,为确定侦查方向、范围提供依据,对侦查破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文件检验甚至各类刑事技术手段中,言语识别作为一门古老的技术手段,能够发现侦缉对象的行踪。该文就一个杀人案件的分析、研究,说明通过研究言语人的言语特点和规律,准确分析言语人的社会群体属性,可以为案件侦查准确提供侦查方向、范围,及早破案。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初 ,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 ,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 ,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遍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 ,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 ,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1.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以中国宪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泉 《思想战线》2004,30(3):26-29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一种语用修辞活动。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与陈望道"修辞学的功用观"均对法典修改有积极意义。中国宪法文本修改这一修辞现象和言语行为表明,法典修改可作为语用学与修辞学"联姻"的一个中介。考察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理据,有助于推动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助于语用学、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胡启海 《求索》2014,(6):179-182
生态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言语行为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适切性与融洽性以及逻辑性与交互性等特征。在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上,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渗透生态理念,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喷量。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喷量,促使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师言语行为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语言学、文字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对案件的语言材料进行仔细推敲、系统分析,研究言语人的语言特征规律,并以各类文件物证的言语特征为基础,判断言语人的民族、性别、籍贯、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历、居住地点、主要活动范围,以及有无精神病、是否聋哑等,为在侦查破案时分析画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时然后言”与“慎于言”──从《论语》看孔子的两条言语交际原则鲁金华孔子的言语交际原则,是孔子言语交际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儒学的经世风格与伦理精神在言语交际领域的体现。据对《论语》所载“夫子自道”的综合考察,笔者认为,“时然后言”与“慎于言”应是孔子...  相似文献   

15.
林灵 《前沿》2012,(10):83-85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从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角度出发,对社交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社交言语行为应有侧重地遵循相应的礼貌准则及其应采取的礼貌策略,以引导人们在社交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得体、恰当、礼貌的语言,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言语识别研究的基本对象是言语。言语不同于语言。言语具有的物质性、具象性和表义性构成言语的能解性,使得言语现象可以作分析研究。言语作为主体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综合产物,反映着主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状态、社会属性、言语习惯,因此,可以作为识别主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一过程中既有言语交流也有非言语交流。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 ,掌握并恰当地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 ,可以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语言广泛普及使用,犯罪言语呈现出网络言语独有特点。本文研究犯罪中的网络言语现象,揭示其个性化、形象化、口语化、符号化等特征,从语言学及鉴定学层面分析网络言语识别的可行性,并总结利用网络言语特征刻画犯罪嫌疑人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文化程度、心理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都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礼貌用语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着手,探讨了它们在礼貌语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