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宋丽荣 《中国司法》2003,(11):21-23
社区发展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瞩目的焦点。北京市石景山区的社区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区各街道相继建立和培育了法制特色小区,推进了社区依法治理,为社区法制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司法》2003,(7):34-34
辽宁省本溪市在深化依法治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过程中,紧紧围绕社区这一新的城市管理运作形式,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坚持把法制建设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以“七化”为载体的社区法制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经济要发展,人民要安居乐业,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稳定是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 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执行,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加强,需要人民法制意识的加强和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是法制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社区是居民生活于此的社会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的稳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社区建设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加强城市管理,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对城市社区行之有效的依法管理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杨然 《法制与社会》2013,(14):134-13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社区法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基层民主自治才能推动社会民主和公平的进步。我国社区自治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应针对问题,制定有关法律,完善基层民主管理体制,使社区自治制度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龚照伦 《法制与社会》2010,(13):185-185
律师作为一个特殊和重要的群体,在社区法制建设和和谐建设中起到十分独特和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荐,律师应该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加强修养。社区律师在社区和谐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并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韩超 《法制与社会》2013,(6):215-216
中国30年改革的纵深推进使得社会格局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国家制"正日益向"社会制"演进。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正是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的积极实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实地研究的方法,介绍了我国城市社区的概念和特点,阐述了城市社区功能的变迁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总结了城市社区功能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了促进社区功能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历经探索、形成、发展、提升四个阶段。相较于其他类型基层党组织,城市社区党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性。新时期,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是巩固城市之基的重要内容。应以党支部建设为基础,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为重点,以协商议事平台为载体,以共建共治共享为途径,持续提升城市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相似文献   

9.
王慧志 《政府法制》2011,(25):10-10
晋中市历来高度重视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为适应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区域化趋势日渐明显,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建立一种便捷、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文章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视角,剖析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困境,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将推进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研究。法治文化是指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法治文化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法治文化就是法律的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一般来说,观念支配行为,思想决定行动,而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又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制度性文化建设与观念性文化建设的结合和互动。法治文化建设既应该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对公民观念的塑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诚信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的探索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体系建设覆盖社会各领域,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构建诚信社会,需要把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应将法治保障置于根本性地位。当前诚信法治保障建设中,既有观念性障碍,也有体制性问题;既有现行法律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基础性法律支撑不足的问题。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促进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政府、社会及农民在农村社会保障中既有相应的权力(利),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各自具有独特的法律价值和调整对象,本文分别基于这三个法域检视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考察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中政府责任的越位和缺位,反思政府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所发挥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出在社会法视阈下政府应定位在承担法律制度构建、财政支撑和监督管理之责任。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egal geography of gated communities. Sociolegal research has paid compar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to how specific material forms fare within legal contexts. Drawing on work in legal geography an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this article isolates judicial decisions that deal with the borders of gated communities from other cases involving private homeowner associations. By focusing on these boundary disputes in which outsiders are excluded from the area,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courts are resisting the localism presented by gated communities and are instead articulating a social imaginary in which the landscape flows uninterrupted by the exclusionary presence of gates. In contrast to the privatopia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courts are not complicit in promoting neoliberal visions of community. The social imaginary being developed by courts resist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gated communities, producing in its place a thoroughly modern polity in which leg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flow easily between thos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gate.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既可以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应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更新,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但其体系的构成、原则的组成、制度的建设尚存在不系统、不完整、不适应、不科学的问题和缺陷。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从法律框架体系上,应当制定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或《环境保护基本法》为龙头,以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和能源节约法为分支的完整体系,在所有立法中贯彻生态优先、不得恶化、生态民主、共同责任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从预防、管控、救济三个维度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也是各种社会问题不断产生和不断被解决的转型治理过程。其中,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正义优先体现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的一般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四中全会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治理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对社会现代化和转型治理基本规律的自觉把握;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完善以法律法规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整体构建;坚持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在法治轨道上实现社会转型问题的系统治理;把公平正义作为坚持完善法治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民生保障制度的逻辑主线,科学把握现代化后期转型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法律治理和道德治理相结合,展示了中国社会转型治理的社会主义风貌。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司法制度尚处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法律职业化的目标不仅需要依赖法律职业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社会条件及公众认同。基于我国司法体制的特殊性和历史背景,西方社会法律职业及其共同体的历史作用及高度自治不可能在我国重现。针对多层次的法律需求与法律职业单一化、同质化目标的矛盾,需要重新审视我国法律职业化的目标,选择一种接近于大陆法系但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与路径。法律职业在接受国家及社会的监督与规制的同时,应积极回应社会与公众的诉求,注重司法独立与司法民主的共同推进,并不断提高自治与自律程度。  相似文献   

18.
普遍信任:法制现代化的深层内驱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制现代化所涉及的不单纯是法律制度构建问题,而在深层次上,更是一个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重构与转变问题。历史事实和现实实践一再表明,法制现代化离不开一种普遍信任的社会文化来启动和支持。普遍信任,是法制现代化最为深层的内驱力,也是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赖以生成和确立的社会文化根基。普遍信任的社会文化,生成于有限政府及民众习惯于合作、自治的开放式社会结构之中。探究普遍信任的生成及其对于法制现代化的根基意义,对后发现代化国家避免和克服本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理性贫困和危机具有深刻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旭 《行政与法》2010,(8):62-65
本文认为,政治参与是大学生践行法制精神的必要途径。民主观念、法制精神是统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在思想灵魂。法律素养和政治意识对大学生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利益衡量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审判特别是疑难案件审判往往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其中制度利益的衡量极为关键。制度利益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广泛性等特性。与法律制度构造的类型化相适应,制度利益需要区分内部不同的具体类型进行衡量。在利益衡量时,需要对潜藏于法律制度背后的制度利益作深入剖析,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理清核心利益;二是以制度涉及的社会广泛性为依据,对制度所涉具体利益作广泛的铺陈与罗列。应当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协调是制度利益衡量的基准,它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在复数制度中选择妥当制度,避免误入歧途;第二,结合法律情境探寻制度利益,避免利益误判。从功能上讲,制度利益衡量既是牵引法律制度演进的内在动力,又是判断法律制度效力的实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