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浙江大地涌现出的"最美现象"蕴含深刻伦理内涵和丰富伦理价值,是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动实践、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关键举措。推进"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是当下一项重要的道德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最美现象"普遍化,形成扬善抑恶的社会道德风尚,需遵从经济决定性与相对独立性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正面效应相统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一等公民道德建设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
由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本届主题是"‘最美’精神与价值观"。本届研讨会认为,当下中国的道德现状是道德焦虑而不是道德沦丧,浙江成为"道德高地"有其土壤和环境,"最美"精神表明了社会规范不再脆弱,道德建设的主体是在民间,而"最美"精神需要一整套机制和环境才能由"盆景"转变为"风景"。  相似文献   

3.
李慧 《观察与思考》2013,(10):44-46
目前,职业道德建设不甚理想,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对工作不热衷、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等现象,近来涌现的"最美司机"、"最美护士"等一系列影响全国、感动大众的最美职业人,为各行各业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标杆,他们忠于职守、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最美精神"为人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引导作用。本文将对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美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及"最美精神"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践行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最美"从"盆景"变为"风景",最终成为我们的"职业风尚"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价值     
崔昆 《桂海论丛》2006,22(1):58-60
对道德价值本质的揭示要以“价值”根本规定性为逻辑起点。道德价值客体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其主体是社会整体。参照“价值”规定性,道德价值就是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形式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满足。道德价值既有相对性、精神性又有绝对性、功利性。另外,它和“道德的价值”作为两个字面相似的概念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5.
"最美现象"是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其蕴含的道德内涵是"善"和"向善"。此现象的出现,掀起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潮,强化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共识,夯实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信心,提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范例,有力地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最美现象"也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如要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新媒体的作用等。而更多"最美现象"的出现,则需要社会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最美事件"温暖了一度让人觉得日渐冷漠的当代中国社会。在"最美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道德底线的守护以及平凡人的道德自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最美事件还给我们以积极的伦理启示:道德教育中有必要建立与完善道德训练的机制;媒体作为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或通道也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卢军 《前沿》2010,(18):37-40
道德不作为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道德实践领域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和行为。转移道德泛法律化学术争论的焦点,意从道德不作为概念的解读、归因、矫治三个层面进行伦理的应然解构,以期达成社会对“恶一善”的价值引领,促进和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薛桂波 《前沿》2008,(5):62-64
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而且日益发展成为伦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不仅要求其成员的行为合乎伦理要求,而且作为一个实体,其自身更应该是“道德的”和“伦理的”。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是对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超越,通过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实现了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最美"现象,既是浙江持之以恒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浙江人民在物质较为富裕的基础上走向精神富有的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对"最美"现象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产生土壤与发展条件以及经验启示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炼经验、探究规律、深化实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2.
中宣部、浙江省委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杭州“最美现象”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报告会。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会见报告团成员,强调要把学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励人们奋发有为,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杭州涌现出吴菊萍、吴斌、黄小荣等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他们用爱心和善举,用勇敢和坚强,在危急时刻做出英雄壮举,在生死关头展现人间大爱,感动了杭州,感动了全国,被人们誉为“最美人物”。  相似文献   

13.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道德思维是一种从“实然”到“应然”的跨度思维,以讲“应该”、“不应该”为价值特征,以规范的形式来把握道德现象、创造新的道德生活和道德知识的心理过程。它具有不同于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的显著特点。其一,“实践——精神”的两重性。道德及其存在价值不是物质性的,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但它又不是以孤立的神圣的形式存在于精神世界供人们信仰和膜拜,而是要诉诸人的行为、人的实践活动,方可显示其社会效应。可见,对道德的把握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而实践又是带有精神性的实践。其二,“现有——应有”的跨度性。休漠第一个发现了道德生活中特殊矛盾:“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实然代表了道德生活的真实存在,即实存道德层次。应然代表了道德的目的指向性,即理想道德层次。道德思维就是要在忠实于“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根植于公民社会之中的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公共精神是一种以他人、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道德伦理、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施祖军 《湖湘论坛》2005,18(2):67-6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当代商业伦理精神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呼唤当代商业伦理精神主持商业正义、维护社会公正 ,需要当代商业伦理精神帮助商业主体实现自我完善。建构当代商业伦理精神有三个主要途径 :要把握“三个来源”的基本方向 ,确立“三个面向”的价值目标 ,发挥“五种精神”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正作为一种道德范畴,不仅具有伦理上的可欲性,其本身也具有内在的“享用”价值。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合乎伦理性的评价。领导干部作为单位的“舵手”和“领头羊”,其行为和形象是否具有合乎伦理的“公正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位发展的“组织生态”。也就是说,公正型领导具有天然的领导权威,能够净化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为单位带来超然的凝聚力,使单位事业蓬勃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公正型领导形象及行为的外显特征及养成路径,进而为单位发现和培养公正型领导提供某些启示,便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期,“最美”一词,再成对平民英雄的礼赞。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中闪耀人性的光辉,也触发人生价值的思索。无论是面对失控的汽车还是忍受剧烈的疼痛,千钧一发之际做出“最美”选择,都已超越了一己得失的考量,遵从着崇高道德律令的召唤。  相似文献   

19.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引领时代。雷锋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又由于其精神具有传承和复制性,而富有时代价值。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升社会道德和文明风尚的情况下,我们来谈雷锋精神,挖掘其时代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