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延功  方炫 《前沿》2013,(20):122-123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安全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宿迁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权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宿迁市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为宿迁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结果表明,从2006至2010年宿迁市生态安全指数从0.640增加到1.190,生态安全状况呈现缓慢好转的趋势,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具体表现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发展快速进步、资源环境安全状况明显下降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这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从而共同促使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使城市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所需要的资源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温国强 《前沿》2009,(13):86-89
实现城市经济与体育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关系城市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树立城市经济与体育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其文化建设,是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客观地评价奥运的环境影响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质量保障工作积累经验,以期更好地应对未来大型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将使我国真正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城市经济、体育资源、生态文明三者的进一步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建设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何贵 《重庆行政》2011,13(1):23-24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江北区从2008年开始启动创模工作,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为主线、以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将"创模"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结合起来,在经济结构调整、城市优化布局、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效能提升等多方面实施了全面攻坚,用三年时间成功创建了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主要抓好了以下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范式的转换。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是以实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目标,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方向。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同时在经济、社会、环境与治理四个维度上实现全面协同发展目标。在经济维度上,实现创新发展与效率提升;在社会维度上,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在环境维度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治理维度上,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从建设路径上看,应合理规划智慧基础设施,建立与完善长效运行机制,提升城市现代治理能力,最终实现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江北区从2008年开始启动创模工作,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为主线、以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将"创模"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结合起来,在经济结构调整、城市优化布局、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效能提升等多方面实施了全面攻坚,用三年时间成功创建了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主要抓好了以下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岳德霞  崔学海 《求索》2013,(10):262-264
生态文明是后工业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为探究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后工业化的转型路径,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展开研究。分析认为,城市应遵循经济发展、生活工作宜居及自然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思路,建立友好型工作和生活环境。我国城市在后工业化时期普遍面临诸如土地利用率低、产业升级受阻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应考虑强化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升级“组团式”城市发展战略,构建“城市的溶解”宜居创新环境,发展商旅休闲型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9.
长寿社会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新形态。参与长寿社会下全球公共治理体系建设,共建长寿社会治理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公共治理体系变革既是推进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全球应对长寿社会风险与挑战的必然趋势。长寿社会下全球公共治理需要遵循公正与平等、权利与尊严、生命周期、代际公平及参与五个基本原则,其核心议题主要集中于公共制度创新与多元主体治理体系构建、长寿红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与年龄友好环境建设、家庭照料体系与文化变迁、健康不平等与社会公平五个方面。超前应对长寿社会的共同挑战,需要妥善处理"人口预测"与"人口发展""服务均等"与"分配公平""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的关系,并着力探索"理念创新—制度构建—资源整合—战略把握"的全球公共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08,(16)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认同的新的发展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宜春市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本文将试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宜春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清 《思想战线》2003,29(2):54-57
生态美学的研究不仅要为美学视野中的生态环境创造必要的理论准备,而且还要直接为生态建设提供指导。生态美学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可以为人类利用自然提供合理的尺度,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可以指导人们摆正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建设审美化的先决条件是把握生态美的基本特征,生态美具有偏重形式美、呈现多样性等特征。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真、善、美兼顾。生态建设要以真为基础,遵循生态规律;要以善为灵魂,力求美善合一;要以美为主旨,追求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必须想好下一步的出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倡生态理性的作用,但是生态理性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以生态非理性作为辅助,生态理性动力机制的不足要求生态非理性的协助,生态非理性的扬弃帮助生态理性重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生态非理性的作用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哲学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对生态自治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两大流派进行比较 ,指出社会主义比生态自治主义更为成熟 ,但二者不能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生态知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实践经验、技术技能、社会保障和精神支持等四个方面。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尽可能地传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使这些传统生态知识更有利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Consultation is defined as a preventive service, the goal of which is to create a variety of social,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ltee organization. Ten principl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ltee organization. These principles focus upon ways to generat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irection for the individual members and for the total organization. The framework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s i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which emphasizes the concepts of persons, settings, and events as resources for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total organization. Ecological concepts are presented, such as interdependence and adaptation, to direct the work of the consultation. Working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consultant focuses upon assessing the natural social processes that bind persons and social settings together, while also assessing the prospects for how new social processes can be generated. Consultation succeeds as a preventive service when the organization is able to identify and create its own resources internally and then link to other external resources. This chapter provides the orienting framework for four case examples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相似文献   

16.
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生态认识、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参与。它的时代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它是生态理性转化为生态行为的中介,是整体自觉转化为个体自觉的中介,是学理自觉转化为生活自觉的中介。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7.
正On May 19,a two-day national meeting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s concluded in Beijing.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delivered a speech at the meeting.An edited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 on his address follows: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said that the country will fi ght a strong battle against pollution and push the countr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next level during a  相似文献   

18.
崔明昆 《思想战线》2002,28(3):117-121
狩猎采集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其合理性能 ,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都是源于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但这一文化模式也曾引发过重大的环境问题 ,其原因是一种文化在进入新的环境时其调适能力较差 ,容易采用错误的适应方式。这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至少有三点生态人类学的启示 :西部开发中要注重文化的适应问题 ,正确的文化适应使得人能够在其所生活的环境制约中与其现有资源共存 ;西部开发要注意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西部开发要注意保护传统环境知识 ,因为传统环境知识与当代科学技术一样是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 ,保护好它们有利于人类未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郑高花 《前沿》2011,(5):192-195
突破传统"人际伦理学"的藩篱,使"环境问题"合理地进入到"伦理问题"之领域,是构建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前提。要使这一基本前提得以成立,必须重新反思环境与伦理关系的传统范式,探寻环境与伦理关系的新路径。本文在梳理环境—伦理关系的"人类学范式"和"生态学范式"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与伦理的"一体性价值观",以期为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前提奠基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陆群 《贵州民族研究》2003,23(3):101-105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复杂的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区域在自然禀赋上存在极大差异,承认生态环境的差异合理性并根据差异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方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现代文明多种生活方式自主选择的必然要求.对生态环境的差异认可是更高层次的对现代化的理解以及更高层次的对现代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