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小驰 《理论月刊》2002,(10):21-21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和智慧之光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而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李约瑟难题”被人们一解再解,从创新视角来寻求这一难题的答案时,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保守意识、封建专制制度、教育体制、科举制度和闭关自守政策等,扼制了科学创新精神并阻断了科学创新契机,使得近代中国缺乏一个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提出“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非常伟大,但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一问题,也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的讨论,中国学术界虽已开展了多次,但它始终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哲学思维与东西方科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雪是自马可·波罗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长期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功勋卓著。然而,由他的研究导出的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固然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与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缺乏科学理性的特点有关。中国特有的哲学没有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养料,在这种哲学和文化思维下形式的“文人精神”与科学理性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5.
潘建红 《求索》2007,(7):121-123
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关注人,以伦理为主导,而西方科技文化则关注自然,崇尚理性的精神;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强调思维的直觉性和意会性,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西方科技文化的思维模式则是沿袭逻辑与分析的传统,注重对知识的检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西科技文化正面临着交流与整合。  相似文献   

6.
西方近代科技的崛起和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成为了世界文明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优秀学者为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从地理、气候、社会和经济条件等四个方面的材料出发,力图从外部原因上说明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则从哲学思维的角度作出分析: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然而,到了近代,却被西方远远抛在后面,留下了众说纷纭的"李约瑟难题"。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角度,选取中西哲学与科学之源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作一比较,从价值目标、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关系入手,以哲学与科学的迴流为突破口进行探讨,可能找出回答这一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一个幽灵,"应试教育"的幽灵,依然在我国教育版图上徘徊;"应试教育"魔咒笼罩在许多儿童青少年、教师和学生家长心头已经多年。这个魅影至今挥之不去。每个有教育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在思考如何破除"应试教育"魔咒对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禁锢。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曾经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到了明朝中期就陨落了?为什么如此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没有成就一个强盛的近代中国?"这就是萦绕中国人心头许久的"李约瑟之谜"。当"李约瑟之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在对中国科技史做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后,发现了一个费解之谜:“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却出现在西欧?”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疑难。我们不妨从另一端思考这一难题——在西欧引发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因为什么在中国阙失?  相似文献   

10.
崇尚自然、信奉天地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宇宙观。在此基础上 ,中华民族在认识上体现出重视自然界的整体性 ,较多地表现为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及形成了以阴阳太极图表达的自然构造对称性的思想 ,这是中国在科学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2 0世纪初 ,西方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大大提高。中、西方对宇宙基本问题的看法也逐步趋于一致。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宇宙观 ,发掘她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围绕着我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这一问题,学者们曾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并先后形成三次大的高潮,即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科学的讨论、20世纪40年代关于近代科学为什么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发生的讨论(亦即为国人所熟知的“李约瑟难题”),以及20世纪80年代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很多学者,包括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  相似文献   

12.
技术史和妇女史研究发源于西方学术界,近年来都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谈到技术史的研究,我们无法不谈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巨著--多卷本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大陆和台湾的两个中译本都翻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自1954年此书的第一卷出版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阴阳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为儒家、道家、阴阳诸家及道教所推崇,成为诸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它不因历史的推移而消失,却因时代的推进而丰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它所蕴含的深邃、博大的科学意义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肯定。著名中国科技史学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 一些现代科学所探讨出的世界结构,老早在阴阳学里预示出来了。从中国的古籍来看,阴阳学说的内在成就,乃是它在显示出中国人是要在宇宙万物之中,寻出基本的统一与和谐,而非混乱与斗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三十年代我提出“创造的综合”,强调了创造,强调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但讲得还不够具体。八十年代,我重新提出综合创新论,有些问题就想得比较具体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我提出中国古代哲学长于辩证思维而缺乏分析思维,我主张既要发展辩证思维,且也要提高分析思维的水平。我提出民族精神的问题,提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谓“创造的综合”主要是一方面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一方面吸取西方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正深入研究契约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唤醒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敬畏,对于推动当下大批中国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契约精神虽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在儒家思想中,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存在着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现代人格的建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换问题 ,而是一项在整合基础上重建的系统工程 ,应该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人格优秀成份基础上 ,学习借鉴西方人格理论的科学因素 ,塑造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道德人格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7.
陈凤 《前沿》2014,(23):69-70
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可是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本文运用美籍华人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诠释了我国古代科技观的本体内涵,提出我国既要保有中国古代科技观的"机体理性"之圆融统贯,又要吸收现代西方科技"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传统先哲"志于道"的传统,开创以"创"为核心的新命题,构建出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观。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中心论、动机中心论和权力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面相,表现出缺乏客观立场、忽视知识的真理性和拘泥于简单辩证思维的特征,从而构成对强调客观性、追求真理和注重实证经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排斥和消解。考察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贫乏的根源,需要深入分析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动机中心文化的内在结构及特征。  相似文献   

19.
观点与数据     
青年▲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亟待创新据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调研结果显示 ,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 ,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对大批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的建设人才的需求 ,不少地区尚未将科技活动纳入大教育的总体规划中 ,学生缺乏在教室以外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即使在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得比较普遍的地区 ,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总体上也比较落后。据调查 ,青少年科技活动从项目设置上存在以“知识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 ,而“研究性项目”和“整合性项目”较少的问题。从科学素养方面看 ,在科学方法与科学过程、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赵帅  司汉武 《人民论坛》2011,(11):190-191
道德中心论、动机中心论和权力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面相,表现出缺乏客观立场、忽视知识的真理性和拘泥于简单辩证思维的特征,从而构成对强调客观性、追求真理和注重实证经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排斥和消解。考察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贫乏的根源,需要深入分析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动机中心文化的内在结构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