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后伊斯兰主义话语的领军人物,拉希德·格努西力图在全球化、民主化的潮流中,适应现代性挑战、顺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在格努西看来,伊斯兰既是认同的源泉,亦是变迁的力量,唯有继承、超越和创新性的综合,才能找到适合穆斯林社会的发展道路.他批判了政治伊斯兰运动的思想贫困,初步提出了伊斯兰与民主的相容性和伊斯兰公民社会等思想.格努西开创性的思想探索,构成了后伊斯兰主义转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深入认识政治伊斯兰的发展趋势打开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的阿-伊世界面临身份危机,对其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既是为了应对和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也是为了增强阿-伊世界的凝聚力,在和平、发展与和谐共处等认同中尽快融入全球化的主流.在正视美国为主的西方霸权主义对全球认同的侵蚀、伊斯兰激进主义排他暴力对阿-伊文化认同的干扰的前提下,对阿-伊文化身份进行辨证、前瞻、多元和务实性重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2011年初所谓“阿拉伯之春”出现以来,叙利亚日益步入内战深渊.个中原因很多,根本原因则在于叙利亚的种族、宗教认同一向压倒国家认同.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与反政府势力各自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都难以吃掉对方以定乾坤.随着内战的持续,叙利亚教派仇杀愈演愈烈,伊斯兰“圣战”势力日益坐大,难民、教派与民族冲突、地缘政治角逐、暴力事件不断外溢.叙似在成为中东的“索马里”,并使整个地区局势愈益动荡.  相似文献   

4.
作为政治伊斯兰理论与运动的先驱,毛杜迪从三个层层递进的方面阐发了政治伊斯兰思想。他首先指出了坚守和捍卫伊斯兰认同及文化真实性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其次他力图表明,宗教与政治是伊斯兰体系中的两个相互圆成的方面,伊斯兰需要通过政治来加以实行;而伊斯兰主义者的最终政治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基于《古兰经》、先知的逊奈和伊斯兰法的伊斯兰国家。毛杜迪独特的宗教政治思想为我们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当代政治伊斯兰的本质和发展脉络,为认识南亚次大陆错综复杂的宗教、政治与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认同视角下的土耳其对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行为由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利益源于国家认同。土耳其持有突厥、伊斯兰、西方和外来者等多重身份认同并推崇西方价值观,这些身份认同和观念对土耳其对外政策均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西方文明成员和欧洲国家是土耳其的核心身份,整体上决定着土耳其以西方为导向的对外政策,尽管这些身份发生冲突时,国家利益偏好和对外政策导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并非天生具有政治属性.政治伊斯兰意识形态是政治人将伊斯兰进行政治化加工的产物,即通过重新解释部分教义、发明传统等方法,把特定政治主张包装成宗教责任,进而把民众的宗教热情引入政治轨道.政治伊斯兰意识形态话语兼具宗教和政治色彩,内容包括"真正信仰"、沙里亚或伊斯兰国家、乌玛3个层面,其核心目标指向政治权力.作为载体,政治伊斯兰运动是具体的、多样的.学界对政治伊斯兰成因机制的分析框架大体分为文化本质主义模式、结构-制度模式、认同-安全模式、代理人模式等几大类.政治化是理解政治伊斯兰现象的关键.政治化对伊斯兰自身发展的深远影响值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沙特的泛伊斯兰主义外交政策形成于费萨尔时期,并在之后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延伸和发展。大量的石油美元、深厚的宗教底蕴和固有的伊斯兰认同为泛伊斯兰主义外交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巨大可能性。沙特努力寻求民族国家身份与伊斯兰身份二者之间的平衡,在较大程度上有效维护和实现了沙特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恐怖组织的认同构建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体恐怖分子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组织内部同一性的构建以及组织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在整个认同构建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潜在恐怖分子在主流文化中认同受挫,转而寻求加入恐怖组织。第二阶段,恐怖组织以自身所处的宗教文化为基础,构建其组织文化,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组织成员对这一文化的认同,但与此相对,恐怖组织外群体却很难认同其组织文化。第三阶段,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持续激化,最终导致恐怖组织采取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伊斯兰国”作为案例,对上述恐怖组织的认同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伊斯兰国”的“成功”是与其“成功”的文化融入策略密切相关,而其在阿富汗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文化融入策略“失当”所导致的,即“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不但无力完成与塔利班的竞争,而且无法解决组织面临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因此,在打击“伊斯兰国”等暴恐极端势力时,关注文化融入策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奥斯曼帝国晚期意识形态混乱困扰着处于孕育发展状态中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这构成了齐亚·格卡尔普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格卡尔普对较有影响的各种政治思潮进行了分析与批判,重点批判了奥斯曼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帝国传统与宗教普世主义,倡导并支持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土耳其民族主义,其最高理想是通过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民族化,摆脱外国侵略,获得民族独立,建立世俗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土耳其的伟大民族复兴,并最终实现土耳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发展进入活跃期,突出表现为伊斯兰极端思想的传播加强.从总体上看,在中亚地区,伊斯兰极端主义并非首要安全问题,但却正在成为重大威胁之一.它的产生、发展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涉及地区内外的历史文化、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等方面.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主要源自瓦哈比极端思想,是国别、地区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中亚国家经过多年治理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使伊斯兰极端主义处于总体可控之中,目前亟待深层管理,尤其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与宗教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之间的相通是客观存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便是佐证.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对报应学与人神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广泛的认同,皆是实践最多、运用最普遍的宗教理论,它是人生哲理、思想内涵和道德规范的精华部分.一个民族的宗教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宗教文化角度诠释社会的内在重要性就包含在其中.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皆植根于丰厚的社会土壤,以及适应社会需求,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均具有很强的社会存在价值与意义,因此,也就有了理论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与当代土耳其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云 《西亚非洲》2006,62(2):36-40
当代土耳其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基础源于3个方面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非熟练工人。虽然他们支持伊斯兰主义的动机与目的各不相同,但由于受全球化的推动,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不满,都反对凯末尔主义,并通过伊斯兰教的认同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从而结合在一起。全球化加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力量,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伊斯兰主义政党通过吸引这些对政府不满的社会阶层而扩大了自己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解放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本已被多数阿拉伯人淡忘的极端组织--伊斯兰解放党出现死灰复燃的迹象.伊斯兰解放党成立于1953年,其理论宗旨一直停留于创始人纳卜哈尼倡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水平上,建立一个没有疆界、不分种族、一统天下的哈里发帝国,是伊斯兰解放党的终极梦想.伊解恢复哈里发制度的战略分"三步走":即"宣传阶段"、"与乌玛互动阶段"、"接管政权阶段".伊斯兰解放党反对世俗化,认为西方国家是伊斯兰的死敌,对民主政治十分反感.  相似文献   

14.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中,什叶派乌里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穆罕默德.侯赛因.法德拉拉(Muhammad Hussayn Fadlallah)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中东什叶派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1935年,法德拉拉出生于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后以当时著名的宗  相似文献   

15.
公元7、8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来到东南亚海岸,逊尼派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开来,并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目前东南亚10国都有穆斯林族群,其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主体族群,在其他国家均为少数族群。随着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以及80年代初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中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在阿富汗开始立足,对“伊斯兰认同”及其价值观的重新认知与肯定浪潮波及东南亚,于是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宗教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增多,伊斯兰书刊、报纸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伊斯兰势力不断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更是发  相似文献   

16.
经多年发展,真主党不但成为黎巴嫩国内重要政治力量,而且形成地区性影响.它背靠外部势力支持,坚持原教旨主义理念,试图在挑战黎国内权力分配格局的同时,实现更大的政治和宗教抱负.  相似文献   

17.
埃及是地中海世界和地中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具有大开放特征。埃及伊斯兰教化与阿拉伯化后,曾在中古时代一度辉煌,随后严重滞后于地中海北岸的资本主义文明。强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同,有益于埃及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与未来的大发展。从文明交往的横向维度和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探讨埃及的国家构建与发展问题,则为人们思考当前的中东变局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姐妹是马来西亚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属于伊斯兰女性主义,致力于在伊斯兰的框架下维护公正和妇女权利。该组织通过重新解释《古兰经》,指出伊斯兰是追求公正和性别平等的宗教;通过宣传教育、向政府递交备忘录、发表公开信和声明等方式,提高公众觉悟、影响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定;还通过法律援助,帮助在婚姻中处于弱势的穆斯林妇女。伊斯兰姐妹将伊斯兰与民主、人权联系起来,维护妇女的权利,有力地挑战了宗教权威对伊斯兰解释的垄断权,也有力地回击了伊斯兰主义对妇女的说教。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突尼斯爆发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执政长达23年的本·阿里总统迅即下台.2011年1月25日,埃及发生了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此后,中东其他国家政局也出现动荡,如也门、利比亚、巴林、沙特和叙利亚.中东剧变后,不少国家进入了政治转型期,而该地区长期处于蛰伏状态的政治伊斯兰势力异军突起,成为中东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20.
宗教性、整体性、地方性构成了阿拉伯民族的三大特点,并对近代以来的阿拉伯政治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性在伊斯兰改革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中都得到了体现.在伊斯兰改革主义中体现为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的混合;在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中体现为以宗教认同否定民族认同,但两者的政治主张又有所不同.整体性构成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历史基础.强调民族认同高于宗教认同,对伊斯兰教既排斥限制,又加以整合与利用,构成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对待伊斯兰教的典型特征.地方性特征构成了地方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基础,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以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民族认同,排斥和贬低泛宗教认同,并奉行反对政教合一的世俗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