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诞生于两汉之际的《易纬》,对西汉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主流易学亦即以卦气说为核心的象数易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在汉代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易纬》最大的贡献在于其从宇宙论高度而对汉代象数易学的核心内容亦即卦气理论所作的哲学形上诉求及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汉书》有本传。关于扬雄思想的实质和影响,学界多着眼其思想继承性和组成要素等方面,而从忧患意识入手研究扬雄思想,只见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中关于扬雄的章节,惜论述不详。本文试图探讨忧患意识在扬雄思想中的体现,希冀以此视角来研究扬雄在儒学发展上的地位。敬请方家指正。一、忧患意识溯源“忧患”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卜》:“《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说文》言“愁也”。《尔雅·释诂》称“思也”。邢曰丙…  相似文献   

3.
杨效雷 《理论学刊》2012,(11):72-76
经学之发达是清代学术的一大特色。清代易学研究是清代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清代易学有助于加深对清代学术特色的理解,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清代学术。清代易学成果主要有:王夫之和李塨的义理易学;惠栋《易汉学》对汉易的钩沉;张惠言《周易虞氏易》研究;焦循独特的易学构架;清儒对"河图""洛书"的考据。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8,(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相似文献   

5.
据报载,武汉大学教授唐明邦在去年国庆假期间与易学界同仁相聚对话时,提出"儒家思想的源头在《周易》,要复兴儒学要从易学入手"的重要主张。这里,我想就如何"从易学入手"的问题发表一点肤浅见解。宋代朱熹在他《周易本义》中谈到"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书,最宜深玩,可见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今人任  相似文献   

6.
郑万耕,1946年生。河北安平县人。北京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学术部副主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郑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易学研究。在易学哲学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曾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是学界公认的易学专家。郑先生协助朱伯崑先生完成《易学哲学史》的创作,是朱先生学术研究的得力助手。本刊特就如何评价朱伯崑先生的易学研究成就对郑先生作了专访。以期朱先生及其学术成就得到社会各界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史学与易学在李贽的学术研究中密切关联、不可分割。李贽以《周易》义理诠解历史,阐发对历史兴盛衰亡的看法,同时秉持"经、史一物"的立场,以经世致用为鹄的,通过以史证《易》拓展了史学自身的历史观念,形成了义理与象数并重、史学与易学互证的学术进路,推动了明代中后期史学与易学两个学术领域的良性互动。在中国传统史学与易学的交融、发展中,李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8.
《荀子》用典颇繁,但直接涉及《周易》者却相对鲜见,后世多因此而忽视荀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然而细究荀子对《周易》的看法、荀子引《易》与用典,以及《荀子》与《周易》文本间的思想关联,可知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并不简单。荀子不仅对《周易》的文句、义理十分精熟,而且时刻融贯《周易》之理以指导修身、立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得益于对《周易》"时"、"中"等核心概念的把握,使得其书成为"圣道"与"易道"兼备的著作,其人亦成为先秦时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9.
论易学与儒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并不是儒家开始就明确了的经典 ,像《诗》、《书》、《礼》、《乐》一样 ,易学被招入儒学 ,进而充实、发展儒学 ,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孔子开始 ,至《易传》出现趋于成熟 ,至西汉定儒学为一尊成高潮。《周易》在充实发展儒学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充实。最后升华为一部无所不包的理论巨著。而这个升华主要是靠后起儒家托孔子所作的《易传》完成的。故儒学与易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互动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诂林》(以下简称《说文诂林》),近人丁福保编纂,刊于1928年。是书汇辑以往研究《说文》的专著、单篇论文及其他著作中论及《说文》的材料,资料详备.征引丰富。检一字而众说毕备,可谓许学渊海。《说文诂林》具有校诠类编的特点。《说文诂林》收有6种谐声类文献.根据性质可分为三种.一是材料补遗类,有两种,即宋保的《谐声补逸》和毕沅的《说文旧音》;一是谐声论证类,有一种,即陈立的《说文谐声孳生述》;一是补遗兼论证类,有三种,即胡玉缙的《说文旧音补注》、苗夔的《说文声订》和邓廷桢的《说文双声叠韵谱》。  相似文献   

11.
两汉是经学昌盛的时代。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公卿罕有不从经术进者;同时,汉崇经术,皇帝诏书、群臣奏议多援引经义以为依据。而当景帝时以治《春秋》公羊学的胡毋子都和董仲舒成为博士之后,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经传便开始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学在两汉不断发展,吸收融合了阴阳五行、法、道、墨、名等诸家的有益因素,成了一门体大精深、蕴义丰赡的政治理论学说。司马迁的如下评述,基本上反映出汉人对《春秋》经传的基本观念:“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  相似文献   

12.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离休干部谢祥荣先生,早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同时耽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易学、佛学颇有见解。离休后,更是潜心研究与著述,并于前年推出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周易见龙》一书,洋洋六十万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重新诠释了《易经》这部中华文化的元典。书一出版,即受到易学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誉之为近年易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总结当代诠释《道德宝章》的文献入手,先考察《道德宝章》注《老》之风格。再运用白玉蟾注《老》特色符号厘清"道体论"之道、心概念及"道"与"心"的关系。最后总结白玉蟾的道体论。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诂林》,丁福保(1874-1925)编,刊于1928年。本书分为前编、正文、后编、补编、附编和通检等几大部分,共66册。正文之前有各书叙跋、六书总论、《说文》通论,是为前编;正文之后收逸字、外编一类为后编;又于编写之中,网罗遗漏,辑为补编;另以《六书音均表》附于全书之末作为附编。《诂林》虽然汇罗美备,但仍有不足之处。一、主观原因一由于与编纂理念不同而不收。丁福保认为,这些书大多受宋明理学影响,与其尊崇汉学的编纂思想不相容,所以绝不收。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1,(12):64-64
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读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在信息高频率更新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一书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关于"如何读书"、"怎样读书"这一问题的所思、所感、所悟,当我们品味文化大师的美妙文笔之时,可摸索其读书历程作为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指导我们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6.
《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的基本思想。阐明了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进化的系统,是一个大化流行的过程。 关于《未济》卦,历代哲人都有深刻的阐述。孔子在《序卦传》首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末句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把六十四卦作为一个体系来对待。这里给  相似文献   

17.
子思的《中庸》集《周易》、《论语》里中庸思想之大成,其中突出体现着一种人生和谐思想,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中和”论。《中庸》第一章关于“中和”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相似文献   

18.
我看马一浮     
孙郁 《前线》2012,(3):56-56
张中行在回忆文章里谈及马一浮先生,给我很深的印象。后来读《马一浮集》,见其文章之好,觉得张中行所言极是,不禁心神往之。印象最深者,乃《尔雅台答问》,学界对此很是推崇,颇多神思,为书林中妙品。  相似文献   

19.
朱子《四书集注》的定本之异,经元代胡炳文与陈栎之争而被公开化,胡、陈分主《四书集注》的宋本与祝本,二本差异集中于五处:《大学》首章注“一于善”与“必自慊”;《论语》为政章注“得于心而不失”与“行道而有得于心”;《中庸》首章首句结语注;可离非道注“为外物而非道”与“岂率性之谓”;第九章中庸不可能注“倚于一偏”与“不必其合于中庸”。此外,《孟子集注》言不必信章注有“必信必果”与“不信不果”之别,胡炳文批评辅广“必信必果”说实误。胡炳文所主宋本为宋元学界所流行,但陈栎师徒所主祝本因《四书大全》之采信而占据明清之主流。晚清宋淳祐本的发现,廓清了《集注》中若干传写之误,使宋本重新成为流行之本。  相似文献   

20.
《论语》20个篇目,基本上是除"子曰(谓)"之外的开篇首句头二三字作标题。那么,《论语》是不是所有标题都不含文言虚词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跟旧识迥别,故称新说。首先,《论语》含有文言虚词的篇目似有3处。即《学而》、《述而》、《雍也》。《学而》、《述而》之"而",历来多释为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皇侃疏:"而者,因循也";又注《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之"循循"为"次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