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运用、丰富和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3.
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就是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端正党风是搞好改革的重要保证搞好改革必须有好的党风来保证,这是由改革的性质和党对改革的领导地位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不是以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暴力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性质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是由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追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但是又带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既有其存在的理由,又有其存在的弊端。但是总的说来,它不是旧社会主流本质的反映,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表现为对抗性质,而是非对抗性质,只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就能解决。  相似文献   

6.
正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仍然是改革的根本目的。这是把握各个方面改革关系的基本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正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有人总感到困惑,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生产力这么落后,为什么能搞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阶段,为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形态中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因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同样是历史进步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一、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革命的活跃的因素,是不断进步变化的,而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则是相对稳定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要由思想观念的变革作为先导,同时又会促进思想、道德的进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相似文献   

10.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一个新的理论贡献。以往,人们都认为,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对这一矛盾在人民内部的种种表现,要正确处理和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纠正了所谓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一个有创见的重要理论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要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1985年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已提出,改革科技体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这两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和其他社会一样,是一个经常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又具有同以往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则不具有这种对抗性。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够完善,这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六年底一九五七年初,提出并初步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时,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又作了初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指出这根本不同在于:一、“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二、它表现为“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三、“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些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它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当然,如果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规模宏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蓬勃兴起。它不但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调整和改善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且也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就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的那样,“经济体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既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它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关系复杂。本文仅就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有关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条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说,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到底也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5.
目前正在开展的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对一些具体制度的改革,即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丢掉僵化的模式,解放生产力,这是现实的正在进行的共产主义运动。它将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内和相当深刻的程度上展开,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触及到每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公式化解释框架表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线性决定和反作用关系。其中,文化只是被决定者。这种生产力决定论其实是传统哲学(传统唯物主义和传统唯心主义)制造抽象理论元基点的形而上学理论方式。按照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本体论的哲学变革理路,可以把唯物史观的解释框架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循环。其中,文化又构成了生产力、经济和政治的源泉和基础。我们需要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整体观,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后,确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觉,为进一步的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充实文化上的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寇艳华  景超 《求知》2001,(8):17-19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建议》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高度,明确指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清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使生产关系、经济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核心内容。我们学习马克恩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如何能够克服经济建设中的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的老毛病,正确指导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关健在于正确坚持生产力标准。回顾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的来说,我们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处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所以我国才能在旧社会遗留给我们一堆废墟上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任何历史唯物主义者都应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四十年中,每当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党就及时变革和调  相似文献   

19.
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环节和方面的改革和调整,使社会主义经济乃至整个社会机体充满活力。正确识社会主义社会机体活力的含义、源泉及其实现,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用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多年来没有认识清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的决定作用,甚至离开生产力,片面地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先进与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这种离开生产力抽象地看待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认识社会主义.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