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晓卓  田侃  虞凯 《证据科学》2006,13(2):81-83
本文是1例有关医院助产失误,致使孕妇分娩出的新生儿患有脑瘫,随后医患之间发生纠纷,并就此诉诸于法院的案例.该事件从新生儿出生到最终司法审理结案,持续了长达近十年的时间.本案在漫长的审理过程中对于法律适用、责任认定、赔偿方式、鉴定方式选择等方面都具有在今后医疗纠纷司法诉讼中予以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仲裁审理方式有开庭审理和书面审理两种,国际通行的确立原则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下仲裁庭有适当的选择权。而我国的仲裁审理方式不利于仲裁的发展和保障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改革现行的仲裁审理方式,尽快建立一套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多样化的仲裁审理方式,以适应仲裁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刑事二审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未作具体的规定。从目前审判实践看,刑事二审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开庭审理方式(或称直接审理方式),书面审理方式和调查讯问的审理方式。我们认为,上述三种方式中书面审理方式应该否定,调查讯问的审理方式应该改进,只有  相似文献   

4.
远程审理的适用空间之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审理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21条规定及诉讼法原则,具有合法性基础。远程审理的灵活性可能减损庭审的形式威信,并影响案件审理的实质公正。远程审理应作为传统审理方式的补充而非替代,并从远程审理的定位、启动程序、适用范围、远程作证、证据规则的适用、与传统庭审方式的衔接、配套保障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加以规范。未来,远程审理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全面的探讨:分析了资产阶级刑诉理论中的复审制、续审制和事后审查制;对国外采用的直接审理、书面审理及直接审理与书面审理相结合等三种方式作了扼要的评介;着重总结了我国司法实践中第二审程序所采用的直接审理、书面审理、调查讯问审理三种方式,并对其适用的条件及其优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作者主张我国第二审程序应采用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司法实践中,对二审刑事案件的审理方式有两种;一是书面审理,即不再传唤当事人和通知诉讼参与人到庭,不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只根据一审法院移送的全部卷宗材料进行审查并作出二审裁判。二是直接审理,即通过正式开庭,提审被告人,传唤当事人和通知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参加庭审调查,法庭辩论等诉讼程序,然后作出二审裁判。长期以来,实际上书面审理成了主要审理方式,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司法透明度和司法民主意识增强,二审刑事案件审判方式已开始引起司法领导部门重视,要求有关二审法院以根本上扭转对二审刑事案件,尤其是对上诉案件偏重于书面审理的倾向,注重运用直接审理方式进行二审。直接审理方式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检法两院推出了“普通程序简易化”的审理模式。所谓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易化审理,是指在现有刑事诉讼法律的框架内,对某些适用普通程序的刑事案件,在被告人作有罪答辩的前提下,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基础上,采取简化部分审理程序,予以快速审结案件的一种新的法庭审理方式。本文仅就普通程序简易化审理方式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法学》1986,(8)
《法学》去年第十期发表邱国庆同志的《刑事上诉案件不宜采取书面审理的方式》一文认为,对刑事上诉案件只宜采取直接审理的方式,不宜采取书面审理的方式。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略陈浅见,以供探讨。刑事上诉案件是否可以书面审理,在外国是允许的。在我国,法律也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对刑事上诉案件进行书面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  相似文献   

9.
第二审程序,是继第一审程序之后的又一独立的诉讼阶段。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上诉或者抗诉案件的程序,除本章已有规定的以外,参照第一审程序的规定进行。”究竟如何“参照”,法律未作具体规定。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多种审理方式并存的局面,大体上可分为书面审理和直接审理两种方式。而直接审理,一般又分为直接开庭审理和调查讯问审理两种形式。我认为,直接开庭审理应是刑事第二审的基本审理方式。本文仅对这一审理方式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央纪委提出要建立"优质、高效、协同"的新型办案机制。结合审理工作实际,各级案件审理部门以确保质量为根本,以提高效率为重点,以协同办案为保障,不断探索建立"优质、高效、协同"的案件审理方式,进一步改进审理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办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针对制约办案能力、存在质量风险和影响案件审理效率的重要环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机制,优化具体程序和手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