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5年前,因为一部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杨俊声名鹊起,与马兰、吴琼等并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她在事业大放异彩之时,被邀请到湖北黄冈振兴黄梅戏艺术;功成名就时,她又毅然放下一切,来到省城武汉追梦——让来自民间的黄梅戏在都市里也占有一席之地。最近,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与黄山有安徽“二黄”之美誉。其曲调优美动听,且群星灿烂,代有名伶,各领风骚。严风英、王少舫、潘璟琍、丁氏家族以及时白林、王兆乾……他们是在建国初期,引领乡间小戏黄梅调,步入城市大舞台,并使黄梅戏艺术走出省境、远播重洋的有功之臣。与此同时,黄梅戏舞台还有一座璀璨夺目的彩楼。她,就是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精力奉献给黄梅戏艺术事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麻彩楼。  相似文献   

3.
胡克庆 《世纪行》2006,(11):38-38
只要我们提到楚剧便会想到《葛麻》,就像提到黄梅戏便会想到《天仙配》,提到越剧便会想到《梁祝》一样,它们都是一个剧种的代表剧目。虽然仅此“一个”,却能淋漓尽致展示剧种特色,让观众从中有充分的艺术享受。代表剧目对本剧种来说具有经典意义,但其经典过程往往不太为人所知,或被忽略,这是很可惜,也是令人遗憾的。近日。笔者收到一本书名为《戏曲教育家黄振》的文集,有一篇文章,谈到《葛麻》由一个“玩笑戏”,成为一个“经典戏”的故事,我以为这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娘家”“婆家”如是说有关黄梅戏“娘家”的说法很多,争议也颇为激烈,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问题。有人根据传说认为,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的。说是每逢黄梅雨季节,安庆地区的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而迎神赛会,黄梅戏就是在这种赛会出现的各种歌舞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与黄梅的季节有关,故而名之曰“黄梅调”。这显然缺乏根据。安徽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曾说过,“黄梅调是(黄梅县)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还说:“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黄梅)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解放  相似文献   

5.
中国四大名剧,现今除国粹京剧发展情况稍好外,川剧、豫剧和黄梅戏都在经历着阵痛:川剧故乡之一的重庆,没一个好的平台在传播着这一剧种,市民欲欣赏之难上难啊;黄梅戏之多——安庆,如今仅10名黄梅戏编剧,且年龄都超过55岁,为拯救这一剧种,安庆当局不得不走出巨资到外地请黄梅戏编剧的“冤枉路”;河南虽在拯救豫剧方面,跨出了较大的步子,但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刊记者采写这篇稿件,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关心文化事业的人大代表的关注,但愿也能吸引有关领导的目光,将川剧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黄平 《中国妇运》2006,(6):11-15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天仙配》,人们不由地想到黄梅戏的故乡。随着我国开发开放的重心由沿海向沿江和中西部推进,安徽这片古老的土地正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勃勃生机。在广大农村,“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代之以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景象。小额信贷燃起星火燎原黄梅戏故乡安庆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闻名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安庆市300万妇女和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呢?带着几分探求的渴望,我们驱车赶…  相似文献   

7.
痴迷黄梅不倦路──记十五大代表、安徽省电视台一级导演胡连翠陈一丹朗连翠,依然是那样风风火火,大红大紫。最近,她执导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继《家》之后,再次获得中国“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八连冠得主。朗连翠,人们似乎已将...  相似文献   

8.
我对于收音机有着深厚感情,不仅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为我提供的信息、音乐、叫早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我对于成长岁月的难忘回忆。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第一件电器是一部蝴蝶牌收音机,我们全家人为了购买这部收音机付出了至今难忘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林延生 《台声》2001,(2):26-27
应台湾中正文化中心、红剧场、经纬新象的邀请,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徽州女人》剧组一行46人去年底赴台演出,并获圆满成功。  12月6日晚,极富民族建筑特色的台北戏剧院灯火辉煌,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簇拥着进入拥有1500个座位的富丽堂皇的剧场。随着巨大的画幕在天籁般音乐声中缓缓拉起,观众渐渐被带入了100年前的徽州村落,带入了剧情。演出过程中,剧场内时而掌声雷鸣,时而笑语连连,时而唏嘘一片。观众们为《徽》剧深邃的人文精神、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美的黄梅戏音乐、精湛的表演所倾倒,同时,也为这个发生在世纪初的有关离散…  相似文献   

10.
她是善良美丽的七仙女,她是聪明睿智的女驸马,她是英勇不屈的江姐。从14岁唱黄梅戏,到38岁与世长辞,这24年里,她演出了上百出戏,拍了《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三部艺术片,黄梅戏因她而风靡全国。她乐观向上,却命途多舛,38岁便含冤而去,她就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  相似文献   

11.
田军 《人民公安》2006,(24):11-11
陈小春唱过一首歌叫做《抱一抱》,只在收音机里听过。笔者查到了歌词。摘录几旬:“我心情很乱我心情很糟.有没有告诉过你我的心情不好.我可以逃掉我可以再走掉.我只是不想哕唆不想跟你计较……我的爱哪里找,我的话重不重要,我只要你过来,抱一抱……”看完全部歌词,你分明会看到一个失魂落魄、乞求谅解的小伙子茫然无助地渴望渐渐远去的女友转过身来再次拥抱,而且你还会嘀咕一句:这孩子.真可怜!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是安庆地方剧种,它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清新明快;它的唱腔圆润无华,韵味醇厚;它的表演载歌载舞,声情并茂;它的道白,有京剧的韵白,有普通话的大自,也有安庆方言的小白,通俗易懂;因此,黄梅戏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在安庆地区真是人人爱听,个个喜唱.  相似文献   

13.
上海。阳春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我乘车前往四川北路,去访问一对台胞老夫妻。一下车,一家商店里播放的乐曲声停住了我的脚步,那是一曲黄梅戏《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当我听到“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对!今天采访的主题就是它。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许多家庭都有收音机,我们山东老家人称之为“戏匣子”。那时,一个戏匣子是中国人与“世界”接轨的工具,也是一个家庭重要的娱乐工具,套用小品演员赵本山的一句话就是:“戏匣子是我家惟一的家用电器。”  相似文献   

15.
英子 《今日广西》2010,(1):36-36
问个小问题,你是否愿意花6000元去买一台收音机?疯了吧,在如今MP3、MP4、Ipod等数字产品横行的年代,谁会花6000元就为了买一台破收音机,买个Iphone都不用这么贵啦。  相似文献   

16.
被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河南坠子在村里已消声匿迹。傍晚,当酷热的暑气袭人而来,缠得人奈何不得的时候,便想起了被称之为村戏之一的坠子书场。尽管,有电视机屏幕上的恩恩爱爱,有录音机磁带中的卿卿我我,有收音机音乐中的甜甜蜜蜜,不知为啥,村上人又念起了千年爱听的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有两种奇特的文学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作品主人公性别的置换和逆转:“女扮男装”和男性角色女性化。一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描写主人公女扮男装的大概是始于南北朝乐府《木兰诗》,后来多见于戏剧和民间故事。如明代徐渭根据五代前蜀黄崇嘏男装入仕的事迹创作的戏曲《女状元》及根据明初蜀韩氏女男装参军云南的事迹创作的戏曲《雌木兰》、清代女诗人王筠的戏剧作品《繁华梦》等,此类戏剧到近代仍有流风余韵,如黄梅戏《女附马》至今上演不衰。民间故事如《梁山伯与…  相似文献   

18.
"我本是啊一棵小小的草/弱如柔丝细如毛/是农工芬芳的泥土供我养料/是农工如珠的雨露给我脂膏/是农工和煦的阳光春去秋来把我照/才使我枝繁叶茂渐妖娆……"这是我根据大型黄梅戏《寸草心》主题曲改编创作的黄梅歌《寸草心,农工情》。2017年8月25日,农工党铜陵市委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寸草心·农工情"同心论坛在铜陵市行政会议中心举行。会上,农工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黄金峰演唱了这首歌。歌声婉转优美,饱含深情,受到与会省市领导和全体党员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9.
吴斌 《台声》2011,(3):72-72
浙江省余姚市艺术剧院首度赴台演出姚剧(余姚的地方戏,原称“余姚滩潢”,是江浙一带的民间歌舞和说唱活动形式)《王阳明》,祖籍余姚的国民党籍“立委”洪秀柱拜余姚市艺术剧院院长寿建立为师,洪秀柱表示,姚剧音韵和黄梅戏有些相似,感觉亲切,台湾民众可尝试学唱。  相似文献   

20.
苏南人都爱看戏,无论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还是沪剧、锡剧、苏州评弹,一出《十五贯》,使绝大多数的苏南人从戏里都知道了那个尖嘴猴腮、三分像人七分像鼠的谋人性命存人钱财的窃贼娄阿鼠。但是,享受了多年太平盛世的绝大多数苏南人却料想不到,那个在戏文里的娄阿鼠竟会在最近幽灵般地从戏文里钻了出来,真实地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中。鼠影初现江苏省吴县市台口镇,在苏州币的北边10公里处,位于元和塘和黄埭荡的交汇处,苏虞公路、苏虞运河相对平行着穿镇而过。相传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曾由此“携西施泛五湖”,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