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边疆民族聚居地区迁往人口异质性较高城市的少数民族,是否都会变成"碎片化"群体?不同的民族会发生什么不同的变化?青岛市朝鲜族移民的"依附-移植式"经济文化类型;呼和浩特市蒙古族移民的"创新-移植式"经济文化类型;昆明市会泽回族移民的"半自创半融入型"经济文化类型;深圳市和昆明市一些少数民族移民的"融入型"经济文化类型等.这些情况对"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提出了重构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浅谈新时期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 《前沿》2013,(12):199-200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高校接受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股新生力量.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思想、心理、品德等自身特点,新时期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是我们高校管理者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探索他们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有效途径,是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群体途径包括:一是在公平的基础上适当照顾;二是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在理论上是一个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但在法律上却是一个是少数人权利的实现与保障问题。用少数人权利的标准来衡量目前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状况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流动少数民族的群体特征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平等有效的政治参与受到制约,社会经济融入和文化融入实现困难成为影响其社会融入的主要原因。促进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政策方向需要有权利保障,要通过法律和政策来消除阻碍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制度性不平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权纠纷的类型主要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权纠纷、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传统文化产权纠纷、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与该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产权纠纷等。这些纠纷的成因既包括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的缺失、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等制度原因,也包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价值考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地位不明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庸俗化"等社会原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措施包括借鉴原住民传统纠纷解决方式、引入传统文化产权的集体管理制度、促进传统社区对传统文化产权纠纷解决的有效参与等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权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同历史、节日习俗、语言文字应用、生活习俗、对外族态度等方面的本民族文化认同状况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状况,从对本民族共同历史的了解,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认同,对其他民族同学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情况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情况是否产生影响以及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文化艺术的商品化流行,后现代主义融入一贯以“社会文明先导”著称的校园精神,平静地进入了大学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作为一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全球性社会流迁,是一种流动的现代化,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担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移民的社会融入是少数民族与迁入地的社会交互、适应与调试过程,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移民、商品经济流动移民、跨族通婚移民三种主要类型,蕴含了移民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与社会关系融入的独特内涵,对此本文从哲学角度阐释了移民少数民族社会"先成人"与"生成人"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少数民族移民基于原有历史文化抽离的分裂阵痛,通过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疏离感与异质感的困惑,揭示民族性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根本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群体成员在直接接触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冲击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变化.通过自编双文化双线性的文化适应问卷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主要表现为双重整合、双重分离、双重边缘化、工具性整合和工具性同化五类,其中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文化适应方式,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积极文化适应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有着多元文化与语言背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汉族大学生有着差异.这些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明显。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语言语系的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亦不相同。今天,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大有席卷外语课堂之势,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如何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民族院校的教师们.本文试图分析不同受教育群体的特质,力求寻找一些对症施治的教育方略。  相似文献   

12.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生态关联性是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考察少数民族教育与自然、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现行教育生态学研究多致力于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条件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在此则聚焦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生态错估现象,分析工具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经济类型与生计方式、文化历时态与文化共时态对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不同作用机制,探讨当代少数民族地区自生性、共生性教育形式的失落,知识控制与社会劳动分工的脱节,以及传统文化与接受主体的衔接障碍,从断裂与链接两方面构建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生态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贵州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对黔东南地区凯里学院513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总体上有较大问题,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男生和女生均出现比较一致的情况;性别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大,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民族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建议民族地区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还存在如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学生社团缺乏管理和引导等问题,这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搞好校园英语文化建设,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软、硬件建设,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使校园英语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及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国籍族群的相互交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少数民族群体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顺利融入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矛盾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多元文化思维方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大,备受社会的关注,由于他们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缺陷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其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导致校园暴力频频出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紧紧抓住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条主线,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等,对校园暴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现实条件下,少数民族不仅要与时俱进,融入国际发展潮流,同时也要保持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少数民族担负着传承民族文明和融入社会发展潮流的双重使命。外语和民族语言学习是少数民族达成以上两项目标的重要载体,两个语种具有不同的价值方向。在资源、价值等多种因素制约下,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需要在民族语言和外语教育中进行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教育发展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教育和外语教育要做到因时、因人、因地、因势才能达到语言教育的最优价值回报。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存续状况。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84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民族语言基础,对其本民族语言表现出明确的心理倾向性,具备了传承其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汉语普通话的冲击之下,大学生对其本民族语言的使用频度和广度却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趋势。因此,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继承和保护其本民族语言,拓宽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提升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影响力,维护文化的多元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