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学习者文化适应的过程,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到异质文化环境中求学,必然遭遇文化不连续性的冲击,引发跨文化适应困难。本研究通过对四个典型个案进行质性考察,剖析文化不连续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方式、学业活动、人际交往及心理适应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2.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具有合工具性与合价值性的双重功能。在实践中,这种建构仍可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困境。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在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坚持国家主流文化课程优先,同时兼顾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健全国家相关制度设计,保障少数民族切实享受到既多元又平等的发展;加强学校公民教育与推进国家社会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1世纪以来三次同期群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性行为观的现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学校类型印记明显、校园融入类型多样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融入大学校园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跨越复杂的文化传统,他们在物质、行为、精神等不同层面均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问题。在制定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问题的应对策略时,要从分类引领、分段干预和分工协助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存续状况。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84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民族语言基础,对其本民族语言表现出明确的心理倾向性,具备了传承其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汉语普通话的冲击之下,大学生对其本民族语言的使用频度和广度却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趋势。因此,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继承和保护其本民族语言,拓宽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提升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影响力,维护文化的多元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永刚 《思想战线》2013,39(1):113-117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相容性,体现在:后现代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念拓展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空间;后现代增强了文化资本也增大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写作动力;后现代改变了文学传播方式,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带来了创作新环境。看到这种相容性带来的机遇,可以更好地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实现合而不同、多元共通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7.
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民族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姿多彩,内涵厚富,包容了一个民族物质、精神、社会、心理的诸多内容。“酒已成礼,无酒不成礼”已成为众多民族礼俗的显著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酒俗具有多种功能,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浅谈新时期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 《前沿》2013,(12):199-200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高校接受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股新生力量.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思想、心理、品德等自身特点,新时期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是我们高校管理者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生态关联性是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考察少数民族教育与自然、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现行教育生态学研究多致力于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条件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在此则聚焦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生态错估现象,分析工具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经济类型与生计方式、文化历时态与文化共时态对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不同作用机制,探讨当代少数民族地区自生性、共生性教育形式的失落,知识控制与社会劳动分工的脱节,以及传统文化与接受主体的衔接障碍,从断裂与链接两方面构建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生态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质化的刚性社会转型为多样化的弹性社会,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功能的恢复和现代发展,农村社会关系由机械联系向有机联系的变革,以及农村社会分层状况从固化到流动的转变.同时,基于少数民族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日益明显的多元化取向以及文化观念上的世俗化与理性化倾向.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貌正在经历传统与现代的整合、重构,呈现出从封闭的多样性到多样的现代性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根源深远,开始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话语压力造成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现代性也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最后是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概况及其在构建少数民族认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波 《思想战线》2005,31(4):34-41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地区秩序维护的基础,将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纳入村民自治体系,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度,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透过对F村和K村的村规民约文本分析及相关调查可以看出,现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外生性导致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政治参与度不高是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将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纳入村民自治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度,从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鲤波 《思想战线》2007,33(3):42-47
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主义者所提倡的静态保护不同,它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也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村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旅游经济、通向现代性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村落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文化产业是少数民族村落社区新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但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值得反思的问题,从民族社会学的视角可以概括为:社区文化产业主体利益分配失衡引发社区社会冲突;产业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规律失调,消解社区的深层文化结构;产业开发影响到社区内外民族关系的和谐,存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风险;产业开发造成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及乡村社区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5.
邱萍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00-104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于原始宇宙观的基础上,并在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蕴含的古远原始意象,孕育了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由之形成的形象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少数民族最初造型观念。以追求情感表现为目的,以感性形象为基础,在经历了重构审美形象的心路历程后,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代表在全国人大中是个特殊群体,从算产生角度看,他们是民族代表,进入代表机关后身份具有多重性,少数民族代表在表决权问题上与其他代表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族代表在人大中要利用各种法定的途径维护少数民族和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目前弱势群体在承受“弱势”所带来的种种伤害的同时,正以一种极具破坏性的 方式表达为“强势”,并迫使社会在承受和消弭其影响时支付日益高昂的成本。这种社会机器内部 的撞击,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确立公平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其中的电影歌曲打破了常规的作曲手法,积极借鉴、引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素材,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它是中国电影音乐向民族化道路上迈进的重要一步,所映出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不可低估。从云南少数民族电影歌曲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功能和音画结合方式等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华南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妇女是华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社会角色。一方面,女性宗教偶像崇拜表现较为突出,形式多样。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妇女也积极参与各种宗教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性别的功能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华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发展内容与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妇女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