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五、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不是游牧部落从其余农业部落中分离出来?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内容,当前在学术界基本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游牧部落从其余的农业部落中分离出来;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部落中分离出来。两种提法从表面看似乎差不多。其实,  相似文献   

2.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自从《社会发展简史》教材采用“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的提法以来,不断有细心的师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改变“农业和畜牧业分工”这一传统提法呢? 其实,教材只是恢复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表述。据了解,采用农牧分工的主要理由无非两条:第一,大量近代考古发掘材料证明,原始农业的发明至少不迟于原始畜牧业;第二,第一次社会大分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对人类、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类初步摆脱了对大自然的依赖,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生产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产品,由单纯的采集渔猎“天然产物”作为食物的“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这一根本性质的转变,为人类跨进文明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纵观世界史前时期原始文明的根株,大都植根于原始农业的沃土里。作为人类史前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始神话传说也不例外,它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农业经济的深  相似文献   

4.
信息平台     
我国学者构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研究在我国结出了创新之果。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这种理论提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第二次现代化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点,将来还有新的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的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  相似文献   

5.
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的远古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产业。在过去的一万年,世界农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而未来农业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活。原始农业: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说起农业起源中心,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农业的发明,既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又是动植物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人类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  相似文献   

6.
政府发展是政府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运动。它是指政府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自身组成要素的扬弃与整合,以寻求不断发挥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潜能以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第一次农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游牧民族过渡到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成功跨越;信息革命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技术革命。如果说以蒸汽机、电力、内燃机为代表的动力技术引起产业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话,…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古代史上两次社会大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恩格斯的两次社会大分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恩格斯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理论是把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作为其发生的主要标志,这样的大分工连同以独立商人的出现作为标志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古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且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只不过其在不同地区所发生的背景、经过和作用都不尽相同。我国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最早发生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与玉器的制作有密切的关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则出现较晚,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较明显的表现。由于各种原因,这两次社会大分工在几乎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始终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并未能给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封建专制制度带来根本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迈进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由此发生第一次大突变,延续三百多万年的采集、狩猎经济被农耕、畜牧经济所代替,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人类历史上这一伟大的转折,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把这个突变称之谓“新石器时代的革命”。近年来,有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所谓新石器革命,即农业革命,是一次经济革命,它唯有近代的工业革命才可比拟。它的作用集中表现为通过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导致文明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将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而消亡。在人类社会开始后的漫长岁月中,并没有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原始公社的成员,在劳动中只有简单协作和以性别、年龄为基础的自然分工,他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除维持自己生存需要以外,没有剩余产品同别人交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劳动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  相似文献   

10.
一、把社会主义经济视为市场经济是一大进步 尽管市场经济的萌芽状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产生,尽管人类社会经过三次大的分工后市场经济成了最普遍的经济形式,尽管生产力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计划经济这种演变时序不会因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1.
张栋  程晓舫 《中国发展》2013,13(4):20-23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只有两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次转变尚未完成,第二次转变已经开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性明显,因此要同时考虑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于新恒 《现代领导》2001,(12):16-17
20世纪70年代初,人类社会发明了第一台微电脑,标志着一个以“信息集成”为基础,在信息智能主导下进行网络化生产时代的诞生。嗣后20余年的数字化信息革命,更使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信息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新生活。它不仅使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而且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领导者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形成了新时代的领导信息观。  相似文献   

13.
猪年话猪     
猪年谈猪,不只是为了赶时髦,而且是因为猪确实值得一谈。 猪和人类的关系,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人类从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旧石器时代过渡到以农业与畜牧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以后,就开始驯养一些野生动物。猪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  相似文献   

14.
可以说,生产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正是这种生产活动造就了人类,造就了人类文明,造就了人类历史。人类的这种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体现为人类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人类采集、渔猎、用火、耕织到冶炼、采矿、造屋、修渠、铺路、架桥,一直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从依赖、汲取到利用、再到加工、改造,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文明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干预自然、改变甚至破坏环境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人类受到自然和环境的惩罚也越来越多,人类文明正受到来自人类自身行为、特别是生产活动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吴畏 《求索》2008,(6):25-27
农业经济下,人类在无知中破坏环境,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低水平的和谐,工业经济阶段,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经济由此生产。生态经济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共生,随着在各种人类活动领域中日益增长的生态意识,促使人类从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奥林匹克运动实践。生态经济伦理由此成为“奥运经济”的理论支撑,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促进了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经济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张玉新 《求索》2008,(4):36-38
尽管大多数的组织经济学研究都将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视为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但对于劳动分工的本质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经济为什么需要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为什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从收益递增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劳动分工的本质就是知识的分工。由知识分工所带来的知识的分布性和互补性决定了,社会经济组织的主要职能就是利用和协调互补的分布知识,从知识分工的角度提出了研究经济组织问题的初步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人类所处的20世纪即将逝去。在这样一个时刻,对它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作一番总体性考察,对于我们把握当今世界历史运动的特点和趋势,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世纪20世纪是迄今人类历史上工业文明向全球广泛扩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为辉煌的世纪,这巨大而又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广泛扩展。在世界历史上,不同的生产力形态,可划分出人类宏观历史演进的三个时代,即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自己赖以形成的技术基础。被托夫勒称之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社会,传统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及手工工艺,构成了这一经济时代的技术基础。被称之为“工业革命”的“第二次浪潮”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技术主体不再是经验性技术,它的最大特点是与科学紧密结合,技术以科学作为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商品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的同义词。早在原始公社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从以物易物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发生与扩大,就已经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村稳、国家稳,农村富、国家富。全省现在还有95.8万多绝对贫困人口,375万人口在温饱线上徘徊,贫困人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消除贫困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共同需求,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责任,也是妇联组织义不容辞的工作任务。九十年代后期,省妇联拓展了工作思路,把支持妇女参与发展的资金来源,从单纯、少量的财政拨款,发展到银行小额信贷。过去妇联做扶贫工作,做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绝大部分只是一张嘴、两条腿。1997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