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是道德的卫士",这句话说明了情感教育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高校德育素有重知轻情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我们主张将情感教育纳入德育的范畴。从德育的根本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要看情感上打动学生的心有多大程度。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本文认为实施情感教育是适应当前形势,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复合型人才”概念及选拔评价标准的确定,关乎每个检察干警个人的利益,关乎检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将决定整个检察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得合人才”的概念,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德才兼备论。该理论认为,复合型人才,即是在综合东方品德主义和西方能力主义人才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人才理论。该理论摒弃了东方品德主义“重德轻才”和西方能力主义“重才轻德”的积弊,同时强调德才标准具体化,即使不能量化的标准也尽可能规范化。另外,这种复合型素质还表现在,这是一种既具有政治素质、又具有道德素…  相似文献   

3.
朱熹把道德伦理作为法的本体,把"刑"作为"德、礼、政"循环运动中承先启后的关键环节,而把严刑作为实现"德"的重要保障.朱熹的德刑理论既承袭了传统儒家的重德传统,赋予道德以绝对的、神圣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又对儒家的"轻刑"传统作了修正,实现了从德主刑辅向德刑并重,从重德轻刑向重德严刑的转变.朱熹的修正实现了传统儒学法理念的嬗变,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学德育目标设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入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品德特征,确立相应阶段德育的重心。初中德育要以社会公德教育为德育目标的重心,高中德育要以价值观形成教育为德育目标的重心。中学德育目标设置的阶段性重心的探讨能够为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陆而启所著的《意见裁判主义》一书的研究谱系和其可行性来看,"意见裁判主义"已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首先法实证主义为"意见裁判主义"的主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反过来"意见裁判主义"也可以看作是法实证主义理论的一种适用;而意见裁判主义的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法律推理的特质.其次,司法作为意见交流的平台既与法功能论视现代司法为重要的公共交往渠道的观点吻合,又是利益多元社会中司法判断获得正当性的一种方式.但"意见裁判主义"理论在保障辩护人的权利,达成多方合意的效果以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方面还不明朗.  相似文献   

6.
"德主刑辅"思想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法律思想的主流,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思想的形成和完善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思想中的正统地位是分不来的,最终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德主刑辅"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刑事惩罚为辅,使德与刑互相协调,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7.
<世界人权宣言>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国际人权文件之一.它超越抽象的"自然权利"人权理论和地域性"基本权利"人权理论,建立了"全球道德共识"人权理论.这一世界新人权理论的确立与中国学者张彭春的贡献密不可分.张彭春作为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全程参与了<世界人权宣言>的制定.他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提出了反对西方中心、提倡多元、抛弃宗教哲学纷争寻求道德共识、用良心制约理性等诸多人权理论主张.他提出把"仁"这一道德禀赋作为人权的基础,为面临宗教批判、理性批判和权力批判而陷入困境的传统人权话语找到了新的合法性源泉.  相似文献   

8.
转型社会与道德真空:司法改革中的法律职业蓝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法的实质化"的背景,以司法制度史与司法学说史为双重线索,将法律职业化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转型期中国司法制度设计的主导理念——形式主义法学及其实践与当代社会现实错位的现象作了法社会学意义上的描述。进而,结合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对以"非道德权利观"为逻辑起点的法律人"职业蓝图"在当下社会阶段性挫折的根源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反思。最终,提出了将"契约式程序主义"作为填补"道德真空"状况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9.
"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核心就是主张"省刑罚"、"以德去刑",所以在治理国家上,把道德放在核心和首要地位,而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虽然这种主张在法治国的理念下,应该遭到诟病,但其中蕴涵的一些合理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王立英 《中国监察》2012,(23):23-2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纪检监察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把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工作全过程、体现到纪检监察工作各个方面,通过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清正廉洁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始终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切实把握特点,融合廉政文化力量,营造清正廉洁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让“寓教于乐”走进德育——大众传媒对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作为受众群体庞大的传播媒介,其本身的传播方式、承载内容都被越来越广大的学生受众群体所接受.大众传媒在寓教于乐中具备了正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倡导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建构真实性、平民化、生活味的传媒内容等特质,从而给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启示:高校德育应该让大学生们在可亲可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行之有效的活动中抵达教育的彼岸.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与身体"这一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在于,通过梳理现代科技-人文景观中身体进入道德教育的路径,再由"道德教育与身体"的现代关系中反思道德教育的"身体观"选择;确立"身在论"作为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从而,使得现代情境下道德教育对"人自身的关切"的主题技艺保持.而不致异化为现代性的规制工具.  相似文献   

13.
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反映了新世纪德育的走向,它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在对待的态度,方式上由物化走向人化,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走向解决;德育本体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与教育和人的生活整体融合。  相似文献   

14.
现时代需要一种融合中西人文主义之精髓、兼济人的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的新人文主义。从人文主义的视角看,道德人文维度与民主政治维度是构建中国法治需要着力加强的两个方面。在法治发展道路上,中国需要协调好法治的道德、功利、政治与行政四个层面,沿着自身的文化传统,打造政治和社会的理性与道德基础,开拓一种具有厚重人文底蕴的"道德的民主法治",实现仁义道德与自然权利、民主法治在现代的历史衔接。  相似文献   

15.
杨延超 《现代法学》2007,29(4):44-51
经济进步与科技发展,为作者精神权利带来了严峻挑战。精神权利何去何从,已成为理论界热点问题。两大法系有关精神权利的立法进程及模式,可以带给我们启迪。应当摒弃英美法系版权法之"弱保护"模式,重视精神权利在财产方面的激励作用;还应当纠正大陆法系将精神权利作为纯粹人格权之立法模式,挖掘精神权利的财产属性。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唯有如此,精神权利才能最终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6.
徐莉 《法学杂志》2012,33(1):165-169
有关WTO"公共道德例外"条款下"域外管辖"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并伴随着域外管辖措施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而益发激烈。对此,DSB欠缺有效的回应,依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的解释方法亦无法获知准确答案,文末依据国际法上对于四大管辖权原则的具体设置推知:对于侵犯基本人权等有违公共道德的行为,各国方可行使域外管辖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在道德践行中学习。要区分“知识学习”与“道德学习”,后者是以践行为重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帮助未成年人确立荣辱观,重点应是组织、引导、帮助他们自己道德践行。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成年人在道德方面应当做出一个好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健康心灵和良好德性是互促互进的,对个体健康成长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关注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儿童的心理与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和日趋严重,与我们对其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关注不够有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坚信在培养健康心灵和塑造良好德性方面,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要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去引导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确立人生的目标,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高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和不安的也许就是道德教育,而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无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诸如社会环境、教育导向等外在的原因,又有道德教育观念陈旧、方法不当等内因,而后者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前瞻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创新体系,以人为本,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必须贯彻“知行并重”,重在践行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杨经录 《政法学刊》2004,21(4):95-97
公安本科的德育要以人文指向为其发展目标。这种目标的定位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德育人文指向的必要性扣必然性 决定了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推动人文指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