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段秀娟 《传承》2009,(10):80-81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出身于书香门第,先从儒学秀才转为康梁维新派,后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又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期领导人转向党内异端"左派反对派",最后寂寂而终.他在北大红楼度过"五四"时期,不仅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更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 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首开晚清"尊孔"的孔教改革运动,与其立异者自然是章太炎。章太炎对孔子的评价分为政治与学术两个层面,以这两个层面为纬,辨明章太炎评价孔子的"变"与"不变";以按时间发展顺序的文本分析为经,从而更好地把握章太炎心中的孔子形象。将章太炎评价孔子的变化视为其"自贵其心"的一贯心迹,对"忠恕"思想的新解亦可以看作章太炎对孔子和儒学的最终肯定性评价。在激进与保守思潮激荡的晚清社会,作为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代表的章太炎,他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不论是革命派还是维新派都可以看到他们对孔子评价的相似心路。  相似文献   

5.
"思无邪"是孔子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儒学的"归于正"与朱熹的"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以道德理性为本的"美刺"诗学观,因其明显的附会曲解而时遭抨击;学术界对其的解析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思无邪"本是孔子断章取义,其义当释为"不歪曲,不虚假",孔子本意当是指《诗经》三百篇皆为"直抒性情"之作,他强调的是"性情之真",而非"性情之正"。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2018年5月19~20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共同参与学术指导,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中共运城市委市政府、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主办,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承办,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主题的"新时代儒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论坛"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民革中央常委、山西省委主委、十一届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友  相似文献   

7.
一、儒学的创立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首先把“仁义”作为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开始了对人的最早反思,并广收门徒,在儒学上取得成就的弟子就有72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儒家与当时的墨家、法家、道家等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起被称为“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8.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主张是孔子针对"直躬证父"提出的,近现代肯认和维护孔子主张的学人虽然有着相近的思想旨归,但对"直躬证父"一章的注释和解读存在歧异,塑造了"真"的直躬、"酷"的直躬、"丑"的直躬三种人物形象,对孔子主张的正当性论述则存在神圣性叙事、生活化叙事和法律性叙事三种选择。揭示这些注释和解读当中的分歧,不难发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儒学处境,也能为儒学现代价值的重新审视提供各种不同的诠释维度。  相似文献   

9.
孔学、儒学与儒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学儒学与儒教许圣义孔学、儒学与儒教三者,在社会上人们往往混同。其实,三者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孔学是孔子的学说,专指孔子本人的学说以及后人真正继承孔子的学说。儒学是儒家的学说,儒家是宗师孔子以六艺为法的学问,与孔子当然有关,但是...  相似文献   

10.
李俊 《前沿》2015,(3):48-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诉求。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仁爱思想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所包含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包含了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自由、诚信思想,因此,研究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主张是孔子针对"直躬证父"提出的,近现代肯认和维护孔子主张的学人虽然有着相近的思想旨归,但对"直躬证父"一章的注释和解读存在歧异,塑造了"真"的直躬、"酷"的直躬、"丑"的直躬三种人物形象,对孔子主张的正当性论述则存在神圣性叙事、生活化叙事和法律性叙事三种选择。揭示这些注释和解读当中的分歧,不难发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儒学处境,也能为儒学现代价值的重新审视提供各种不同的诠释维度。  相似文献   

12.
《人民论坛》2015,(3):58
综合得分:6.1关注度:6.8活跃度:6.5影响力:5.2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创会30周年、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20周年。从北京到山东,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性活动,尤其是9月24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对儒学研究与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张先义李道湘先秦儒学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承传。有人称为原始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主要经典即孔子整理的“六经”。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其中最有地位和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学说。【孟子及其学说】孟子...  相似文献   

14.
王秋生 《新东方》2006,(8):51-54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这都是基于对其思想的研究得出的评价,而对其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却鲜有人研究,对他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始终没有获得肯定。一部中国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播史,儒学创始人孔子所确定的传播理念功不可没。本文旨在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孔子做一些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还原孔子在传播学上真实的历史地位。一、孔子是中国文化传播学的开山鼻祖,也是大众传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研究文化传播过程中,学者们未能正视孔子在传播中的地位,有的学者把传播和传播学概念相混淆,…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历来认为:由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创立的儒家学派,两千多年以来是以一贯之的,只不过历代的大儒们对它有过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内容与性质并没有改变.于是尊孔时就争相把桂冠戴在孔子的头上,反孔时就纷纷把脏水泼在孔子的身上.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大圣人是他,大罪人也是他.形成这种奇怪状况、产生诸多悖论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在于没有划清前儒学与后儒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5,(4)
孔子不仅是先秦儒学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而且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中孔子创立的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孔子的"仁"与"礼"思想依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崇为圣人。他一生中备受冷遇,历经劫难。但他却长寿,活到73岁。那么。他是怎样在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的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相似文献   

18.
张建光 《政协天地》2012,(12):17-19
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孔子与朱子是一脉相连的巍巍两座高峰。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朱熹承前启后,把孔子学说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形态,开创了儒学的新天地。朱子建立的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相似文献   

19.
从儒学伦理到儒学哲学--孔子儒学与朱熹儒学的比较刘彦生梁晋华一先秦时代,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上承周文教化,全面地把礼乐规范为个人自觉的道德伦理,创立了儒学。此后,儒家学说几经兴衰,终于在宋代,由朱熹创立了源于儒家伦理而又高于儒家伦理的理学。朱熹的...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18)
<正>文化名人的自传大都洋洋洒洒,字以万计,儒学缔造者孔子的自传却出奇的精练,只有38个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西汉以来的解释存在太多误解,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和儒学思想,孔子自传的原意应该作如下解释: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孔子)十五岁就立志要学习,学习文化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